2 科技創新激發動力
“實現跨越發展,關鍵在科技創新。”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祁廣軍認為,相對其他地區而言,廣西發展蠶桑業具有“資源優、機遇佳、創新強、體制順、政策好”的優勢。
針對廣西的氣候特點以及農村生産水準,廣西先後自主培育出大批抗高溫多濕的桑蠶品種和高産優質雜交桑品種。其中蠶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西桑蠶良種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蠶桑品種實現更新換代,解決了起初蠶繭品質差、病蟲害多、蠶繭難拉絲的問題。
此外,廣西還在桑園建設、小蠶共育、大蠶飼養、蠶繭技術等關鍵環節加大攻關,形成一整套適合廣西特點的高效技術體系和模式。種桑技術方面,做到“當年栽桑,當年養蠶,當年見效”。
通過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廣西蠶絲在産量大幅提升的同時,品質也發生了質的飛躍,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2A級至3A級,提高到現在普遍的4A級,部分達到5A級甚至6A級。
“以前蠶繭要泡鹼液才能拉絲,現在泡溫水就能拉絲。以前拉的絲只能在紡織中當作低附加值‘緯線’,現在已能作為‘經線絲’用於高檔出口絲綢紡織品中了。”廣西桂合集團目前生産的生絲,80%達到5A級。為了改善繅絲工藝,桂合集團專門從外省引進專家。
廣西蠶桑技術人才短缺成為妨礙産業可持續發展的“短板”。據了解,全國有29個蠶桑體系的崗位科學家,而作為全國蠶桑第一大(省)區的廣西,卻僅擁有朱方容一位高端人才。有關數據顯示,廣西萬噸蠶繭科技人員擁有數僅為全國平均水準1/3。
近年來,廣西把推進蠶桑資源利用作為提升産業綜合效益、增強産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重點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的桑枝、桑葉、桑果、蠶沙以及蠶絲等蠶桑資源産品。
2009年,廣西第一家生物發電廠在柳城縣啟用,燃燒桑枝發電,並用燃燒剩餘物生産複合肥。但由於運輸成本高,這之後卻沒在區內繼續出現第二家。
據了解,廣西年産桑枝250萬噸,相當於250萬畝林地每年的木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目前,桑枝主要用於栽培食用菌。2012年,全區桑枝栽培食用菌1億棒,産鮮菇4萬多噸,産值約4.4億元,但僅用到全區桑枝總量的不到10%。
除了桑枝,廣西每年養蠶還産生100多萬噸蠶沙。這都為桑蠶産業迴圈經濟提出了挑戰。
那麼,“一條蟲”如何變成“産業龍”?朱方容説,構建廣西蠶桑産業迴圈共生機制,科技是手段,人才是關鍵。因此,要突破蠶桑迴圈共生發展的技術瓶頸,必須依託當前的“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積極推廣環境無害化技術,加大對清潔生産、能源綜合利用、標準化生産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引導省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積極開展桑蠶重大科研項目攻關。
3 産業集群高度聚集
廣西已穩坐桑蠶業大(省)區的寶座,但在強區之路上,仍前路漫漫。
據了解,廣西蠶、桑良種繁育技術與種養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準,對蠶繭收購價具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在絲綢産品上,卻成了“啞巴”。
“産業鏈完整、産業集群高度聚集”這一要素,是廣西最大的“短腿”。目前,全區共有88家繭絲綢加工企業,卻只有8家企業能夠織綢,針織、染整、服裝加工、絲綢貿易企業更是欠缺。據統計,全國每年絲綢總産值約1500億元,廣西蠶業農業、工業産值僅有220億,僅佔全國總産值的近15%。
記者了解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已提出重大科技專項“桑蠶繭絲綢産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解決桑蠶繭絲綢産業關鍵技術問題,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將開發繭絲綢加工新技術、新設備30項,開發家紡、絲綢新産品35個,利用桑蠶繭絲大宗副産品資源開發新産品20個,推動廣西桑蠶繭絲綢産業做大做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