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優先,轉型發展
“賣風光不賣山水!”巴馬瑤族自治縣旅遊局副局長黃必鋒如此描述近年來該縣“旅遊扶貧”之路。
巴馬集“老少山窮”于一身。過去,這個形象讓巴馬人抬不起頭;如今,“老少山”讓巴馬人發了財。
巴馬是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這個“中國最美小城”利用得天獨厚的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旅遊及關聯産業總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同時又保持了“青山綠水歌常唱”,創出廣西旅遊發展史上的“巴馬現象”。
在廣西,“巴馬現象”不獨巴馬。
10年來,廣西在發展中力謀“好字優先”,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此時期,標誌性的事件無疑是廣西這個傳統農業大省(區),工業化發展由初期步入中期階段。
堅持産業優先發展,走有廣西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做優工業。幾經耕耘,廣西工業整體素質穩步提升。“14+4”千億元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向上,培育出了食品、汽車、冶金、石化、機械5個千億元産業,柳州汽車産業園區成為首個千億元産業園區;上汽通用五菱成為中國首個汽車産量突破100萬輛的企業……
從2007年至2011年,廣西工業化率由1.68提高到2.40,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經濟格局由農業主導型躍向工業主導型。
同時,農村、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提高。廣西成為全國最甜蜜的“糖鄉”,舌尖上的“蠔鄉”和最大的秋冬蔬菜供應基地,建成全國重要的生物質能源基地和木材戰略核心儲備基地。
今天的廣西,經濟結構明顯優化,三次産業結構由2007年的21.3:41.7:37.0,調整到2011年的17.5:49.0:33.5,三次産業協同性顯著增強。
江海聯動,陸海互促,區域間合縱連橫,這更是廣西在23萬多平方公里的空間裏下的一盤精彩好棋。
經多年謀劃,廣西形成了北部灣經濟區、桂西資源富集區、西江經濟帶“兩區一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北部灣經濟區——以不到1/5的土地、1/4的人口,創造出超過廣西1/3的生産總值、近2/5的財政收入和近1/2的進出口總額,成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窗口。
西江經濟帶——西江黃金水道建設全面推進,建成南寧至貴港千噸級、貴港至梧州兩千噸級高等級航道,內河港口吞吐能力達6000萬噸。
桂西資源富集區——優勢資源開發力度加大,鋁、錳、有色金屬、水能、制糖、農産品加工等一系列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特色優勢産業基地正在發展壯大。
同樣發生著歷史性變化的,還有廣西的城鄉結構。全區城鎮化率由2007年的36.24%增加到2011年的41.8%。十載光陰,廣西城鄉面貌發生大變樣。
10年謀篇佈局,富有廣西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