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建設和諧文化,轉達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宣傳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響應“文化三下鄉”的號召,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努力營造文明、健康、歡樂、祥和的迎新年氣氛,滿足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廣西壯劇團近日舉行“文化三下鄉”活動,把百姓喜歡的劇目送下去,讓百姓喜愛的藝術家走下去,受到鄉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文化三下鄉”切合農民需求,是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近年來,我區的“文化三下鄉”活動堅持“雙優”服務,不遺餘力地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鞏固農村文化陣地。據有關部門介紹,不管在數量還是品質上,不管在形式還是內容上,我區“文化三下鄉”活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另外,通過“文化三下鄉”,每年要培養一批基層骨幹,為當地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文藝隊伍”。
廣西壯劇團建團41年來,已發展成為擁有靖西、田林兩個分團、200余人的大型藝術表演團體。劇團是以壯族成員為主,以瑤、苗、漢、回、仫佬各族演職員為輔的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佔80%以上。廣西壯劇團注重繼承、創新和發展民族文化傳統,努力開拓本民族文化資源,先後創作和排演了許多具有濃郁地方風格、民族特色的傳統和觀代劇目。《寶葫蘆》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劇目代表,曾上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匯演,獲優秀劇目獎。《歌王》《金花銀花》《羽人夢》是近年來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好戲。在創作走向全國大舞臺的藝術精品的同時,廣西壯劇團熱心為廣大基層群眾服務,多次舉行“文化三下鄉”活動,為廣大農民、鄉鎮居民送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
廣西壯劇團為此次“文化三下鄉”活動,專門編排了一台以反映農村基層生産和生活為主線的壯劇、小品、歌舞綜藝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喜慶熱烈,振奮人心。演員們用優美的舞姿、嘹亮的歌聲,使廣大幹部群眾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教育。其中的壯劇節目《快樂的夏日》是一大亮點。壯劇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説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由於地域環境、方言土語、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及伴奏樂器的差異,壯劇産生了廣西的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以及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分支。壯劇植根於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壯族人民創造的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劇種,是東南亞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廣西壯劇團在“文化三下鄉”活動中向廣大群眾宣傳壯劇,使壯劇藝術大放光彩。
據悉,廣西壯劇團此次派出23名演員到田陽縣等地的鄉鎮巡迴演出,演出將持續10天。(雲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