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非遺
重器
民俗
味道
大美
回顧
特別策劃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尤其是稻作文明悠久璀璨。在中國南方的河姆渡遺址中曾出土已經碳化的稻殼,從中甚至還能夠看到稻米,經過分析,確認這是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米。
我們都以為商朝的文字只有甲骨文,事實上考古文物證明,當時的中國人就已經在使用毛筆寫字了。如今我們常見的這種毛筆,相傳是由秦朝負責監督修長城的將軍蒙恬改良而成。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
內畫鼻煙壺,中國特色傳統手工藝品。一筆一世界,一壺一人生。
在近百年來的中國,有這樣一種特殊的歌曲——紅色革命歌曲,凝聚著中華民族從危亡走向新生,再邁向輝煌的厚重歷史。
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辦,平潭被列為世界遺産大會的參觀點之一。平潭貝雕作為省級非遺項目亮相世界舞臺,平潭貝雕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吸收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眾家之長,結合螺鈿鑲嵌工藝特點,創造了貝殼堆畫、立體圓雕、嵌貝漆器、嵌貝盒子和貝雕花插等5大類200多個品種。
“人靠衣服馬靠鞍”這句中國俗語,意思是馬備上一副講究的鞍韉,會顯得特別駿美;人穿上一身得體的衣服,則會分外精神。
斑駁的磚瓦、古雅的老街、透著中原遺韻的方音......這就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白熾燈泛著黃光,老人在藤椅上悠閒地搖著蒲扇。那搖起來嘎吱作響的藤椅,承載了很多中國人對家最溫暖的回憶。而如今,藤編品在人們現代化的家中,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帶著一股復古風潮,為更多中國人繼續編織著家的回憶。
“品牌”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語言,傳遞著聲音。我們用品牌與世界對話,向世界訴説,中國一直在奔跑。
硯為“文房四寶”之一,歙硯是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其質地堅實細膩,磨出的墨汁潤滑均勻,有“冬不幹,夏不腐”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