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冰雪旅遊安全:高高興興來玩雪 哭哭啼啼進醫院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冰雪旅遊安全:高高興興來玩雪 哭哭啼啼進醫院

2025-03-27 11: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今年的雪,就滑到這裡吧……”3月末,氣候逐漸變暖,無論是東北還是新疆,我國各大雪場和冰雪景區陸續從熱鬧轉為安靜,又一個雪季即將結束。

這個雪季,冰雪旅遊熱度再升溫,愈發豐富的旅遊項目和愈發完善的文旅業態吸引了大量客源。但記者走訪部分滑雪場和景區時發現,從漂流項目缺失安全防護,到雪場纜車遊客墜落;從滑雪意外受傷後的“踢皮球”糾紛,到“黑教練”擾亂市場……客流增加、需求增加的同時,一些景區的接待能力卻提升緩慢,服務水準短板凸顯,冰雪産業的“安全網”和“服務網”亟待織密。

這個雪季,你玩得安全嗎?

近年來,我國北方多個省份將發展冰雪旅遊、拉動冰雪經濟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從增加旅遊項目設施、增強景點聯動、加大宣傳力度,到增加旅遊客運專線、增設冰雪旅遊公交、整治計程車繞路宰客,再到加強景點醫療保障力度、完善醫保服務等,多角度提升遊客體驗度。但在剛剛過去的雪季,冰雪旅遊安全事故依然多發。

3月初,一名遊客在東北某景區體驗漂流項目時意外落水並遇難,引起輿論廣泛關注。這個雪季,一些滑雪場也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安全事故。在安全事故中,監控缺失、“踢皮球”,醫療賠付頻繁陷入拉扯的局面時有發生。

在2024至2025年雪季初期,滑雪愛好者趙先生在東北某滑雪度假區滑雪時摔倒導致左腿脛腓骨骨折,自住院起已花費醫療費5萬多元。他購買的雪票中包含團隊意外險,需出院後按流程進行賠付。趙先生認為,自己受傷是由於雪場未提供安全指引所致,要求雪場方面提供一定的賠償,但雪場稱事發當天監控未開啟,雙方未達成一致。

記者走訪一些滑雪場了解到,保險賠付拉扯導致的矛盾並非個案。“出了事故,雪場讓我找保險公司,保險公司讓我找雪場,把客戶當皮球踢,積攢的好感一下子全沒了。”一位滑雪受傷的消費者説,好不容易達成一致,一千多元的醫療費,最終只理賠了二百多。“説是支具等不在報銷範圍內。”他説。

在一些景區,安全提醒也並不到位。3月冰雪漂流事故發生後,記者採訪了遇難者家屬。遇難者兒媳吳女士表示,當時與婆婆一行乘船參加漂流,漂流後半段水流湍急,到達終點後,工作人員開始拉船上岸,導致婆婆所乘的船發生了側翻,婆婆被急流沖走。

“黑車”“黑教練”依然在影響冰雪安全。一位浙江遊客説,因為在App上沒有約到教練,所以在抖音上找了一個自稱教練的人,對方稱可以在北方某滑雪場教學,收費為3小時1600元。見面後,教練説因為遊客沒有基礎,在雪場裏教學不安全,就把遊客帶到附近鎮上,在一塊圍起來的雪坡上教學。“所謂的雪道上都是冰,也沒有魔毯。感覺被騙了,已經打12315投訴,但對方換個賬號頭像還是可以繼續行騙。”該遊客反映。

一些滑雪愛好者告訴記者,當前有點規模的滑雪場,一天遊客數量至少千人,而雪場配備的正規滑雪教練也就一百多人。在松花湖、北大湖這樣的滑雪場,日均遊客動輒三五千人,提前很多天就已經約不到雪場的正規教練了。

“賞冰玩雪”背後的安全隱患還有哪些?

調研中記者發現,目前影響冰雪旅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安全生産工作標準缺失。漂流事故遇難者家屬吳女士稱,漂流前沒有工作人員説明安全須知,未提示購買保險,且漂流時所穿救生衣僅靠胸前的兩條帶子綁定,安全性差。對此專家指出,不同旅遊景區之間安全生産工作重點不盡相同,造成國家層面難以出臺針對性較強的旅遊景區安全生産工作標準,對旅遊景區的安全生産工作進行指導和規範。為佔領市場、吸引遊客、增加收入,近年來許多新奇項目紛紛開工,但配套安全標準出臺工作相對滯後。

雪質條件不佳易增加遊客受傷風險。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滑雪愛好者反映,雪季初期和雪季末期受傷幾率較大。部分遊客指出,一些滑雪場“開板”過於倉促,未做好充分準備,認為“開板決策應依據更為明確的氣候和設施條件標準”。

“我今年在剛開板時滑雪不小心摔傷,當時很多雪道尚未被雪完全覆蓋,存在高低差,部分地方還有少量樹枝、石頭和硬冰,稍有不慎便會增加摔傷風險。”滑雪愛好者趙先生説。

此外,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雪季末期隨著氣溫升高,晝夜溫差變大,導致雪質變軟或形成冰面。特別是當積雪表面融化、濕度增大時,易增加受傷風險。因此在雪季末期,滑雪場應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動態調整開放雪道情況,一些不具備開放條件的雪道應及時關閉。

熱度高、客流大,接待服務壓力大。在東北某冰雪景區,一位遊客對記者説,當天下午三點二十左右到達大門口,遊客中心門前特別擁擠,不斷有人翻欄杆插隊,園區內的熱門項目要排隊兩三個小時。排隊過程缺乏指引,指示牌也少,更別提排隊時間提示了。煙花秀結束之後,大量客流集中出場,不少外地遊客在冷風中等車一兩個小時。

部分遊客冰雪旅遊安全意識不足。一些滑雪者無視安全,沒有嫺熟的滑雪技巧也要勉強上中高級雪道體驗,導致事故多發。部分遊客對滑雪項目存在安全誤區。“就隨便玩一玩,能有什麼危險”“雪地那麼軟,摔了也不疼”“我們就來打卡拍個照”……

一位醫療從業者表示,當前我國冰雪運動造成中度損傷的綜合發生率約為三成。記者走訪滑雪場發現,滑雪中的多起受傷事故是由於滑雪者在滑雪過程中速度失控而與他人産生撞擊,自己摔傷的佔比相對較低。不少滑雪者被他人“誤傷”,導致“高高興興來玩雪,哭哭啼啼進醫院”。

軟服務與硬監督兩手抓,促進冰雪經濟高品質發展

專家認為,冰雪旅遊一年比一年火爆,必須儘快採取措施,完善冰雪産業安全領域的法規和工作標準,提升服務水準,補齊安全短板,促進冰雪經濟高品質發展。

吉林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韓鷹鵬認為,隨著參與滑雪運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年齡跨度越來越大,滑雪場一定要對滑雪者進行風險告知、安全操作細則告知。比如要求初滑者在進入場地之前,必須要進行滑雪知識準備、身體準備與安全裝備準備,一旦遇險,能夠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展開初步自救,並配合雪場工作人員實施救援。“安全告知還應包括對低溫凍傷等情況進行科普,因為我們發現南方遊客普遍對東北的寒冷缺乏認知,這方面的科普應當加強。”他説。

業內人士指出,針對漂流、滑雪等具有風險的項目,應制定安全技術規範,明確設備荷載極限、檢修週期等硬性指標;建立設施“強制淘汰”制度,對使用超過10年的景區設施(如纜車、吊橋)強制進行安全評估,未通過評估的一律停用。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統,為旅遊景區設施建立電子檔案,記錄安裝時間、檢修記錄、故障歷史等,通過二維碼供監管部門掃碼抽查。

對於遊客深惡痛絕的“黑車”“黑教練”等違法行為,應在景區周邊、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安排執法人員常態化巡查,加強與公安交管部門的聯合執法,提高執法效率和精準度,建立資訊共用機制,及時通報“黑車”資訊,形成打擊合力。

此外,設計開發滑雪教練資質查詢平臺也可作為一種新的嘗試,通過整合行業協會或相關部門的教練資質數據,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提供教練員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部分隱藏以保護隱私)、資質等級等資訊的查詢功能,建立教練員信用評價體系。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段續 姚湜 趙丹丹 李典 唐成卓)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