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鎖座”越來越多,不要讓“安全”成遮羞布
2025年春運將於1月14日啟動,春運機票預訂已經開啟。然而,不少消費者卻在社交平臺上反映,自己購買了機票、準備線上值機選座時,發現大量座位處於“鎖定”狀態,難以自由選座。記者調查發現,舒適座位需加價購買,航司選座規則模糊不清。
近年來,飛機“鎖座”現象愈發頻繁地闖入公眾視野,引發諸多爭議。乘客們在預訂機票時常常發現,經濟艙內本應按常規購票順序自由選擇的走道或靠窗座位,竟被莫名“鎖住”。有網友留言,自己提前很多天進去選座,結果好的都沒了,上飛機後發現座位空不少。航司寧可空著,也不讓人選,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各家航空公司均未明確“鎖座”的規則和比例,對於不同旅客購買選座服務時的規則和定價標準也沒有詳細説明,這讓不少旅客深感不滿,也讓人們不禁質疑:如此“鎖座”,究竟是為安全考量,還是純粹的盈利手段?
從航空公司角度而言,盈利訴求無可厚非。航空業競爭激烈,燃油成本、飛機維護、人員開支等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開闢多元盈利渠道成為必然之舉。區分座位等級定價,頭等艙以寬敞空間、優質服務匹配高價,這符合市場供需邏輯,消費者大體能夠接受。但在經濟艙內部,進一步細分座位,對靠窗、走道這些相對受歡迎的座位額外收費,就顯得讓人難以理解。畢竟,乘客購買經濟艙機票時,潛意識裏認為座位選擇權應相對平等,按先後順序選定心儀座位是基本公平,如今卻被強行設置門檻,打破了這種心理預期。
然而,航空公司也常以“安全”為由為“鎖座”行為辯解,聲稱某些座位預留是出於飛機配重平衡、緊急疏散等安全因素考慮。不可否認,飛機飛行安全至關重要,合理的座位安排在特定情況下確能保障應急效率。但現實是,很多被鎖座位在航班起飛前仍未解鎖,最終空著起飛,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安全理由的真實性。若真為安全,應有嚴謹且透明的規劃,告知乘客哪些座位何時因何安全緣由不能選,而非含糊其詞,讓“安全”成為盈利遮羞布。
事實上,保障乘機體驗與實現盈利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航空公司完全可以優化盈利模式。比如,在機票預訂初期,就清晰明確各類座位的收費標準、可選範圍,讓乘客有充分知情權,能夠自主權衡性價比,而非暗藏玄機,等乘客下單後才發現選座“套路”。還可拓展非座位類增值服務,像高品質機上餐食定制、專屬娛樂內容付費觀看等,以差異化服務贏得收益,而非鼠目寸光,緊盯著座位收費。服務做得越好,越能贏得乘客的品牌忠誠度,久而久之何愁盈利難題?
在航空市場日益成熟的當下,航空公司需重新審視“鎖座”策略。以坦誠態度面對消費者,將安全需求與商業利益攤開來講,在規則透明、保障體驗前提下探索合理盈利點。監管部門也應適時介入,解開“鎖座”背後的利益疙瘩,平衡好安全、體驗與盈利天平,規範選座市場亂象,讓航空出行回歸公平有序。(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