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高舜禮:如何看待旅遊“畸熱畸冷”?(圖)

2024-12-18 17:01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點睛】各地當政者和旅遊行業真的應該更深入地研究旅遊市場,真正從滿足廣大遊客的旅遊需求出發,讓市場機制決定旅遊資源配置,儘量少一些一廂情願,儘量多一些對應旅遊需求。

一年到頭在外跑了,看了許多旅遊一線的發展狀況,問了許多酒店、民宿、景區、餐飲經營者,即將過去的一年旅遊收成如何?普遍回應是遊人比上一年稀了。他們多數認為,原因是今年沒有了去年剛摘下口罩時的出遊急需,人們選擇起來從容不迫了,可以出遊,也可以不出遊。

當然,出遊人數到底是多是少,由於統計口徑不同,也就見仁見智了。

相當比重的業內人士認為,三年疫情導致的經濟大背景和個人口袋空癟,是造成出游動力不強的壓倒性因素。其實,這也未必就板上釘釘;它是一個重要因素,與之同等重要的還有其他因素,如旅遊産品不大行、可選擇性少,也應是一個重要因素;也可能還有其他的。市場的實際情況,總是要比預想複雜很多。

其實,旅遊消費市場是冷熱不均、畸熱畸冷的。旅遊旺不旺、好不好賺錢,並不是鐵板一塊,起碼有一部分或小一部分是旺的、也賺錢了,只是比例不太高吧了。這不影響業界去思考和研究問題。

譬如,免費開放的多數大中型博物館就是要搶號的;預約售票的頂流文博或自然景區(如布達拉宮、莫高窟、兵馬俑、長白山天池、九寨溝)也是要排長隊的;還有一些創新特色鮮明的景區和項目,像這兩年中國旅遊協會推出的優秀案例,如雲上草原景區、唐山宴、熊洞街、雲上院子、建昌古城、南京熙南裏,也是十分紅火、收益可觀的;再就是被網路宣傳成了“網紅”的品牌民宿、洛陽漢服旅拍、安吉深藍咖啡。

又有更大面積的堅強硬撐者,很多地方在打著各式各樣的旅遊復蘇“組合拳”,但成效並不如人願,甚至連説“旺丁不旺財”都是誇大了,全年多數時候丁也不旺,用冷冷清清、門可羅雀形容比較恰當。

為什麼旅遊消費會出現這番的畸熱畸冷?是遊客消費有了新特徵嗎?當然可以歸納一些,但若仔細去推敲,把它放入到旅遊發展有限的“歷史空間”裏,似乎也未必立得住,因為市場變化是常態,但提升為現象性、階段性、規律性就難了,起碼不會一下這樣、一下又那樣了。更多的或更根本性的,或許是遊客選擇的原則與要訣沒有變化,這就像千百年逛街購物一樣,物美價廉、物有所值自古就是消費者的信條,而不是僅屬於某朝某代;旅遊消費的原則也大抵如此,只是個別時段有些消費趨向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為了應對旅遊市場的供給,起碼這是研究旅遊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角度。

某些産品出現“畸熱”,自有其內在邏輯。以博物館熱來説,表面的原因有三:一是部分採取免費或限價政策,讓旅遊者覺得省錢;二是所展物品都是真實文物,不管能看懂多少,內涵卻是真的,這與新開發的一些名人故里和故居比,肯定是物有所值的;三是全民性文化品位高了,都逐步喜歡看了。

市場很看好的老牌景區,主要是已經IP化,知名度很高,理所應當去打卡,如黃山歸來不看嶽、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個把人不選擇,但大部分人還是要去的。至於同為5A級的某些景區,年購票遊客還不到20萬人次,那是因為它與這些老牌景區相比,除了在A級上是同屬的,其他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

一批有較大客流量的旅遊産品,因産品類型不同,具體情況自然有別,所具有的共性特徵,簡而言之就是較好地對應了客源市場需求,有特色、有內涵、有看點或參與度、趣味性、體驗度。

至於自駕遊比較熱,達到出遊比重的75%,一個重要原因是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可以自由便利地尋找旅遊吸引物,心嚮往之的、就好好逛一逛;覺得沒啥意思的就少看、不看;還可選擇一些是不用花錢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還有大批量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項目是“畸冷”,就是千方百計去招徠也少人問津?在我看來,説一句殘忍的話,就是遊客不喜歡這些産品;用文縐縐的表述,就是旅遊供給側偏離了旅遊需求測,或雷同化,或較粗陋,或不好看。少數遊客看了一次,就做負面宣傳,使得醜名遠揚了,這在當下是具有相當普遍性的。

從時間軸上看,現在已逐步進入90後日益成為旅遊消費主體的時代,而旅遊産品的主體卻是90前留下的,相當一部分應該提升而沒有與時俱進,尤為值得思考的是,旅遊開發思路依然在慣性地延續,這便很自然地使旅遊供需兩側出現失衡。

記得距今約10年,有過一輪改善供給側的大形勢,但落到旅遊産業則變成改善不大的增量擴張,連續幾年旅遊投資都是超過35%的增長,一段時間抓旅遊就得上大項目,似乎成為旅遊行業的共識性認識。如今那一輪的旅遊大項目,有相當比例成為了旅遊低效閒置資産。2023年國辦發36號文件,明令要求“盤活旅遊閒置項目”,所指的應該是相當一些從那時積澱的。

再就是由房地産、農業、森工、礦業等向旅遊轉産的項目,應該説是在研究本行業發展前景以後,為了可持續和健康的發展,轉而投資旅遊--朝陽産業,從戰略和初衷來説都是很好的。但由於缺乏旅遊的專業性素養,縱是當時豪情萬丈,最終也是沒有達到如期目標。其中,很多涉旅、+旅、融旅的項目都閒置或低效運作,如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康養綜合體、文旅大項目等。

三年抗疫和市場復蘇這幾年,旅遊産品處於閒置和滑坡之中。疫情興起時剛開業不久和落成的項目,連續沉寂了四五年;一些在建項目被擱置下來,策劃和設計都難以更新;此前既有的旅遊項目和産品也都停擺了。五年之中,假如遊客需求有些微的變化,對整個旅遊供給側來説則是更加不適應了。旅遊是生活之必需,但旅遊産品畢竟不同於柴米油鹽,只要幾個、幾十、上百種品類,就可以滿足選擇需要了,旅遊需求則是開放的、廣泛的、無止境的。

在疫情後的恢復期乃至常規性時段,推動GDP增長是各地不甘落後的追求目標。由於一些地方領導的真正重視,旅遊項目建設也像工農科技項目一樣,被列入現場督辦督促的範疇,使得本應充分調研、認真策劃、反覆論證、精益求精的項目,淪為了趕工期、追進度、講效率,結果便在最終落成以後,由於策劃缺創意、個性不突出、修建很粗糙、市場沒銷路,進而轉入考慮盤活與提升的階段。

我在一些景區或旅遊項目現場,常常聽到市縣分管領導或文旅局長的慨嘆,這麼好的景區、這麼大的項目,怎麼就是沒有遊客呢?

或許,各地當政者和旅遊行業真的應該更深入地研究旅遊市場,真正從滿足廣大遊客的旅遊需求出發,讓市場機制決定旅遊資源配置,儘量少一些一廂情願,儘量多一些對應旅遊需求。讓旅遊開發真正成為溝通供需、滿足供需的橋梁,豈不兩全其美、美美與共。(來源:中國網 作者:高舜禮)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