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小包團”成香餑餑 旅遊服務不容套娃式轉包

2024-12-18 09:19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年來,“小包團”堪稱旅遊市場的香餑餑。但媒體調查發現,在其火熱的背後,陷阱也不少,許多消費者遭遇了擅自轉包、層層轉包,小團秒變大團,服務大打折扣。

“小包團”,也叫獨立包團、自組團,是一種由家人或朋友單獨成團、單獨設計旅遊路線、獨立包車的旅遊方式。那何為轉包?這個詞有時會在建築工程領域“出現”。個別中標單位承攬了項目,卻不想親自幹活,於是將項目的全部或部分傳給下家、再下家,猶如“擊鼓傳花”。

從媒體調查來看,“小包團”的轉包之術相當“精彩”。先是博主或客服線上“種草”,且“種”得天花亂墜,等待願者上鉤;接著旅行社作為中間商,進行對接分包,將客源轉包給其他同行;幾經倒手後,這些遊客最終會被分包給整個鏈條的末端——拼車司機,由司機兼任導遊角色。你看,請君入甕的博主,有門路的中間商,實際幹活的司機……各方“見者有份”,將釣上來的“大魚”分而食之,不亦樂乎。遊客則像貨物一樣被賣來賣去,像皮球一般被踢來踢去,在這條“流水線”上任人宰割,身不由己。

層層轉包有多坑人?從博主到旅行社,諸多中間商動動嘴皮子、倒一下手,即可賺差價、掙快錢。而層層扒皮、雁過拔毛,必然攤薄下游的利潤——貨不對板、服務縮水無法避免;此外,為降本增效,將遊客轉包給沒有營運資質的“黑車、黑導、黑社、黑店”,也不稀奇。如此轉包,像套娃一樣環環相扣,“深”不見底,不僅涉嫌虛假宣傳、違反合同義務,還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等合法權益。倘若站在遊客的視角,本想到此一遊,結果遭此一劫,好好的旅遊成了曆險記,怕是會對當地旅遊産生心理陰影,甚至“十年怕井繩”。

怎麼管?強化監管執法,完善投訴處理機制,加強專項整治,用好“黑名單”制度,形成有效震懾……這些對策有用嗎?肯定有,但也是有限的。應該看到,旅遊行業轉包亂象早已有之,相關監管一直線上,懲戒亦不可謂不嚴,但依舊亂象叢生。究其根源,在於供需矛盾。“小包團”備受追捧,其背後是真實的消費訴求與偏好,呼喚的是供給創新、商業模式升級。再換個角度,轉包本是旅遊行業的常規操作。有的企業有客戶資源、擅長行銷,那就專注于攬客;有的接待能力突出,那就專攻“地接”……轉包沒問題,是分工細化的結果,可問題在於不能偷摸轉、強行轉、層層轉、一轉了之。各地尤其是熱門旅遊目的地,還是要在供給側下功夫。要將當地旅遊接待資源的“家底”梳理清楚,將“小散雜亂”的旅行社、無旅遊資質的拼車司機等都納入規範化軌道——服務規範,産品標準,即便有轉包分羹,也會多方受益。(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