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假測評”誤導消費者,第三方如何回歸公正?

2024-12-11 09:18

來源:紅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如今,“先看測評後購物”成為不少消費者的習慣動作。但近年來,一些本該幫助消費者“避坑”的測評演變成消費陷阱,有的博主假測評真帶貨,用絕對性用詞過度宣傳。

所謂“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指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及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組織或者個人。他們打著整合分析專業數據、親身體驗的旗號,對商品的品質、功能、成分、性價比等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再將結果通過自媒體平臺廣而告之,為消費者呈上一份看似權威的“購物參謀”。電商平臺商品琳瑯滿目,卻難見實物,商家評論區又真假難辨,這些號稱“專業、中立、詳實”的第三方測評,便成了消費者“淘金避坑”的購物指南。

然而,本應充當消費“指路燈”的第三方測評,卻頻繁出現“以測養商”“誇大宣傳”等“翻車”現象,一點點蠶食著消費者的信任。究其根源,背後是流量變現的貪婪與監管缺位的無奈。網路測評準入門檻低,缺乏統一行業標準,博主資質審核、內容規範全憑良心“把關”,在流量即金錢的網際網路時代,部分博主難抵利益誘惑,為求快速變現,不惜踐踏職業底線,與商傢俬下商量,或誇大宣傳,或虛假推銷,以自身影響力蒙蔽了以粉絲為主的消費群體。同時,由於網路測評行業橫跨網際網路、廣告、購物消費等多個領域,商品流轉于商家、博主之手,權責分散,責任主體也難以確定,不僅消費者投訴無門,也給監管帶來了極大不便,執法部門難以精準打擊,就給了不良博主與商家可乘之機。因此,這一波消費亂象亟待整治。

身處消費者與商品之間的關鍵“哨位”,測評博主首當其衝。消費者懷揣信任、奉上流量,所求無非是躲開劣質産品“暗雷”,縮短甄選好物的漫漫征途。博主們手握話語權,理應用好這份影響力,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深耕專業測評,助力品質上乘的“良幣”産品在市場洪流中脫穎而出,而非淪為金錢附庸,炮製不實資訊,擾亂市場天平。

同時,要想重塑第三方測評公信力,政府、平臺與行業也應協同發力。行業內部應明確規定從事“第三方測評”的準入條件,抬高從業門檻,對從事商業行為的測評賬號進行統一備案管理,推進測評人員實名制認證、商品資訊認證,使測評者和商品資訊有源可溯,夯實“第三方測評”主體責任。平臺也應儘快出臺自律準則,守好“內容關口”,運用演算法監測、人工審核等技術,精準識別虛假宣傳,下架違規視頻,封禁問題賬號,將不良風氣“扼殺在搖籃中”。監管部門更要填補法律空白,厘清監管職責,聯動工商、網信、消協等多部門共同執法,同時暢通消費投訴的“綠色通道”,嚴懲虛假測評,提高違法成本,令心存僥倖者望而卻步。

第三方測評擔負為消費者“排雷”、為市場“擇優”的重任,絕不能在利益裹挾下淪為誤導消費的“幫兇”。唯讓測評回歸真實客觀,才能重贏消費者信賴,經得起全社會的“測評”與“審視”。(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