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解讀:太空旅行到底去哪?怎麼去?費用如何?

2024-11-15 13:59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日前,國內一家商業航太公司面向大眾公開售賣2張太空旅行“船票”。這次旅行是亞軌道飛行,預計2027年首飛,每張票價為150萬元,直播間特價100萬元,預售訂金5萬元,已經售罄。

今年4月,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也表示,我國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太員以及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

而國外多家商業航太公司已經成功開展太空旅行項目。太空旅行,未來已來。

太空旅行主要分為亞軌道飛行和軌道級太空旅行,兩種飛行有何不同?為何説亞軌道飛行是普通人去往太空的第一步?

太空旅行相關技術成熟嗎,如何保證安全?

高額票價讓人望而卻步,太空旅行未來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嗎?

01

什麼是亞軌道飛行?

為何是普通人去往太空的第一步?

目前的太空旅行開發主要有兩種方向——亞軌道飛行和軌道級太空旅行。

軌道級太空旅行,和大家熟悉的載人航太沒有區別,可以真正把遊客送到太空或空間站,遊客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也更長。這需要航太器能“繞著地球飛”,要達到入軌條件,即飛行高度一般在300公里以上,飛行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千米)。

目前,美國SpaceX公司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將普通人送入軌道並送往國際空間站的商業航太公司。票價也是天價,據報道,在2022年一次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太空旅行中,每名乘客支付了5500萬美元。

相比于軌道級太空旅行,亞軌道飛行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都更低。

目前國際公認地球大氣層與太空的邊界是100公里,俗稱為卡門線,穿過了卡門線,就意味著進入了太空。亞軌道飛行,就是指在100公里左右或者100公里以下的太空邊緣進行的飛行。它的基本原理,是垂直上升飛行,達到最高點後,再逐漸下落到地面,因為速度和高度達不到入軌條件,所以不能長期停留在太空。

這種亞軌道飛行,在國外已經成功進行過多次,提供相關服務的商業公司主要有兩家——英國維珍銀河公司和美國藍色起源公司。

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的亞軌道飛行,由雙體運輸機搭載太空船起飛,達到一定高度後,太空船釋放,繼續爬升,直至距地面89公里左右的最高點,乘客能體驗到幾分鐘失重,隨後太空船下降、降落。全程歷時約1小時,票價從25萬到45萬美元不等。

美國藍色起源公司不使用太空飛機,而是用火箭將遊客送上太空。火箭將載人艙送至距地面約100公里處,載人艙進入幾分鐘失重狀態,最終在降落傘減速作用下回到地面,全程約10分鐘。

這次,國內商業航太公司深藍航太售賣的太空旅行船票,也是亞軌道飛行。

據介紹,這次亞軌道飛行任務將採用可回收火箭和飛船載人艙的組合形式,火箭將載人飛船送至預定高度,隨後兩者分離,火箭使用發動機減速垂直著陸,飛船傘降返回。整個飛行過程約12分鐘,最大飛行高度可達100公里至150公里。

在這個過程中,遊客能體會到乘坐飛船和火箭上升進入太空、進入太空之後的失重、在飛船中返回地球的下落以及最終回到地表的全過程,其中大約有5分鐘,遊客處在失重的環境中。除此之外,深藍航太還稱,遊客將“體驗到宇宙的浩瀚和神秘,並見證地球以外的壯麗景觀”。

深藍航太創始人、CEO霍亮介紹,“打個比方,我們常説,中國人出國旅遊,很多人會選擇距離較近的‘新馬泰’作為第一站,亞軌道飛行就可以理解為普通人進入太空旅遊的‘新馬泰’,這只是第一步,未來還將走得更遠。”

此外,國內另一家商業航太企業中科宇航也在佈局太空旅行,表示其力鴻可重復使用飛行器計劃于2028年進行首次載人飛行。

公開報道顯示,中科宇航的可重復使用飛行器,同樣是由助推火箭和搭載艙組成,整個飛行過程約10分鐘,票價在200萬至300萬元之間。

中科宇航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英誠表示,一方面,亞軌道飛行的技術相對容易實現,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對於普通人來説,短暫地體驗失重比較適宜,長時間進入失重狀態,則要經過更多訓練。

02

中國的商業太空旅行

發展到了哪個階段?

這次公開售賣太空旅行船票,引發廣泛關注,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據媒體報道,有國內商業航太從業者表示,“把載人航太想得過於簡單了,單就一個故障情況下的逃逸系統,就不是兩三年能搞定的。”還有從業人士認為,先實現液體火箭入軌,再研發回收是比較合理的策略。而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深藍航太尚未實現火箭入軌發射。

對此,霍亮表示,亞軌道太空旅遊業務的技術難度比送航太員進入空間站的難度低,相關技術的成熟度較高。

在載人飛船方面,中國航太從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將航太員送上太空並安全返回,至今已經積澱了幾十年的經驗,並逐步外溢到商業航太企業,技術已經成熟。對於亞軌道飛行,所要做的主要是進一步提升舒適性,並進行嚴格的測試和驗證,以涵蓋各種極端環境和緊急避險情況。

在火箭方面,霍亮介紹,雖然使用普通一次性火箭也可以進行亞軌道飛行任務,但還要考慮一個關鍵因素——成本。一次性火箭的問題在於成本過高,一張船票的價格可能要達到數千萬元一張,票價過高就會導致市場過小,也就失去了商業化的能力,所以必須研製可重復使用火箭,以降低成本、擴大市場,打通商業化鏈條。

目前,深藍航太的可重復使用火箭正在加緊研製中。今年9月,深藍航太實施了星雲一號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飛行試驗,可回收復用的一子級箭體在飛行試驗的最後著陸階段發生異常。據霍亮介紹,接下來還會進行多次飛行試驗,計劃在2025年實現火箭的入軌加回收,“我們判斷,技術已經成熟,接下來要做的是更多測試和安全性驗證。”

此外,針對大家特別關心的安全問題,霍亮介紹,將從多方面保證。首先,在載人航太器的設計、製造和測試各個環節,都要遵循嚴格的技術標準和規範,保證航太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要進行充分的冗余設計和備份方案,保證一旦出現故障,備用系統能夠立刻頂上。並且在載人飛行之前,會經過數十次至上百次的飛行測試,包括極端情況測試、故障測試、緊急逃逸和避險測試等。此外,還要對遊客和安全員進行嚴格的安全培訓,遵循嚴格的流程管理,等等。

霍亮強調,“我們要把所有能想到的安全措施都加上,並且再經過幾十次、上百次飛行,將來才有可能真正載人飛行。”同時他也指出,太空旅行在發展早期更像帶有探險性質的極限運動,具有一定風險性,參與的雙方都要有這種意識。

關於國內商業航太企業太空旅行項目的研發進度,中科宇航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英誠介紹,目前普遍還處於飛行器的研製、試驗階段。因為涉及人的安全,在真正進行太空旅行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般要先進行無人的飛行測試,飛行到一定數量後,再嘗試帶模擬人和生物開展試驗,這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 中科宇航正在研發可重復使用飛行器,已進入工程研製階段後期;同時還需 要突破助推火箭垂直回收、可靠冗余和高效復用等技術,開展多次飛行試驗驗證。

03

商業太空旅行

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嗎?

我們都知道,航太員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訓練,那麼,普通人進行太空旅行,要符合哪些條件呢?

深藍航太給出的要求比較寬泛——“乘客需確保身體狀況適合太空旅行,建議提前進行專業健康檢查”“乘客要求為18歲以上成人,但身體狀況須經醫學評估後決定”。

霍亮表示,包括亞軌道飛行在內的太空旅行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在發展初期並不是常規的大眾旅遊項目,更類似于小眾的極限運動或者探險,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標準,比如,此前一位82歲的美國前女宇航員和一位91歲的退役美國空軍都曾參與藍色起源公司的亞軌道飛行。深藍航太目前參考的是駕駛輕型飛機的健康標準,會篩選掉一些疾病患者,之後還將聯合權威醫學機構制定相關標準。

參加亞軌道飛行前一個月,遊客需要參加安全培訓。據介紹,一方面,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模擬失重和過載環境的訓練,讓遊客在身體和心理上適應太空環境,減輕突然進入太空的不適感。另一方面,要針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對應急逃生過程進行培訓。由於亞軌道飛行時間和高度有限,遊客接受的培訓也相對簡單,如果要進行軌道飛行,則要接受更為複雜的訓練。

此外,價格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相比于軌道飛行高達數千萬美元的天價,亞軌道飛行雖然依然價格不菲,但已經進入更多人可以接受的區間。但也必須承認,對普通人來説,數百萬元一次的太空旅行,仍然是遙不可及。未來,太空旅行真的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嗎?

霍亮認為這是肯定的。首先,隨著技術進步,火箭和載人艙將實現可回收和重復使用,動力系統也將更加高效,這些都會使進入太空的成本大幅降低。隨著成本降低會出現需求的擴大,從而實現規模化經營。商業迴圈跑通之後,能為企業帶來營收,進一步為航太技術進步和航太産品研發提供更充沛的資金,併發展出更多元的業態,比如,太空科學實驗、太空攝影、太空婚禮、太空慶典活動等。此外,圍繞商業航太的利好政策也將推動太空旅行領域的發展。同時,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以及行業規範體系,還有相應的保險、救援機制等都將伴隨發展不斷完善。

他表示,這次售價100萬元,更多是為了以相對低的價格,吸引更多普通消費者的關注和參與,但後期發展成熟後,通過規模效應、成本控制等,這個價格是可以實現盈利的。

霍亮還有一個長遠的目標,未來進行太空旅行的票價和現在國際航班的票價達到一個量級,發射也將實現航班化,每年將進行數百次發射。他也指出,這個目標不會在短期內實現,還需要在技術上做出更多突破和進步。

中科宇航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英誠也表示,當前太空船票票價較為昂貴主要是因為飛行器製造成本、保險費用等比較高,未來隨著技術的普及、飛行器可重復使用次數 增加等,費用會逐漸降低。預計到2030年左右,隨著技術發展和發射成本不斷降低,太空旅行票價有望降低至10萬元量級,太空旅行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04

不只太空旅行

中國商業航太值得期待

進行太空旅行船票預售,霍亮表示,這也是一種科普和推廣,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國商業航太的發展,“預售太空船票是對未來産業的一種期待,賣兩張是一個象徵性的舉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航太一直“國家隊”的事,事實上,商業航太早已成為我國最具有活力的未來産業之一。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表示,要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産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這也是“商業航太”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太産業快速發展,在多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商業火箭方面,相關機構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航太共實施30次發射任務,其中商業運載火箭發射就有5次。就在今年9月,由我國藍箭航太公司自主研發的可重復使用火箭“朱雀三號”試驗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我國商業航太在實現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邁出重要一步。

商業航太也帶動衛星産業迎來爆發增長,目前我國已規劃3個“萬星星座”計劃,總計將發射超3.7萬顆衛星。其中,我國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星座“千帆星座”已進入常態化、密集型的組網階段,今年目標是發射108顆衛星,預計到2030年底,將完成超1.5萬顆衛星的組網,將釋放大量需求,為上游衛星、商業火箭製造以及相關設備、零部件企業提供大量訂單。

從商業火箭到衛星網際網路,再到太空旅行,隨著産業政策持續落地,我國商業航太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性行業,正全産業鏈開足馬力駛向“快車道”。

中國商業航太,同樣值得期待。

(來源:央視新聞 作者:謝玉潔)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