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李昶結緣海南:赴一場雨林之約(組圖)
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攝影係研究生導師李昶因藝術與海南結緣,今年完成製作了一部聲音影像裝置——《Silent Chorus 靜中疊調》,並拍攝了兩部紀錄片,記錄熱帶雨林之美和黎族居民生活變遷。11月1日至10日,《Silent Chorus 靜中疊調》在上海市西岸藝術中心N館展出。
李昶是2019年英國當代藝術基金會獎得主,2018年AAC(Award of Art China,藝術中國)提名藝術家之一,其作品收藏于大英博物館、上海徐匯美術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等多家機構。
在北京和倫敦兩地生活與工作的我國當代藝術家李昶女士,5年前因一次邀約來到海南昌江,自此便深深地對熱帶雨林和黎族文化著迷。今年8月,她再訪昌江,補充、完善創作素材。
緣起駐留邀約
李昶出身於藝術世家,父母分別是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自幼在藝術氛圍中成長,她接受了系統的美術教育,從中央美術學院讀本科,再到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深造。如今的李昶,不僅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攝影係的研究生導師,還專注于研究人類創造力與科技、AI等前沿科學之間的關係。
李昶的這段雨林探索之旅,可追溯到海南棋子灣開元度假村總經理杜覺祥2019年提出的“藝術家駐留計劃”的構想。杜覺祥的構想有兩個目的:一是推動海南自貿港的國際藝術合作,這是國際化需要;一是拓寬海南地域文化的推廣範圍,出於文化創新。他希望酒店跟國內外的藝術機構聯合,幫助藝術家在昌江停留的日子裏,可以到周邊尋求靈感,進行創作,而酒店會提供交通、食宿等方面的支援。
2019年,李昶受邀參與這一藝術家駐留計劃時,就去了昌江的許多景點,其中霸王嶺深深吸引了她。
“自然界24小時有不同的聲音,極其豐富,不只有我們想像的靜謐,它還有野蠻危險、神秘的一面。”李昶説,“就像不同的生命在輪換的舞臺上運轉,並且它是一整個生命體,我也倣若置身於龐然大物的身體裏一樣。你聽到的蟬鳴是震耳欲聾的,而不是安靜的、平和的。”這時候她就有了創作的想法。
於是,聲音影像裝置《Silent Chorus 靜中疊調》應運而生。
什麼是聲音影像裝置?聲音可以創造一個空間中的另一個空間,影像可以讓人進入另外一個世界;聲音影像裝置,就是對展示空間有嚴格物理要求、通過聲像建立一個環境的裝置作品。
《Silent Chorus 靜中疊調》是李昶在過去四年裏持續進行的人類學和生態學跨界研究項目《South of the Sea 陸地碎片》的一部分。該項目聯合倫敦動物學會、牛津大學、康橋大學的生態保護專家和人類生態學者,以海南島熱帶雨林為案例,探討現代人類社會單一資本發展模式與自然生物多樣性和黎族文化之間的微妙制衡。李昶介紹,作為這個長期研究創作項目的産出之一,《Silent Chorus 靜中疊調》是以色彩和聲音敘事的感性之詩。
《Silent Chorus 靜中疊調》以獨特的藝術視角聚焦于自然生態系統,運用UV超紫光手電筒輔助,拍攝原始森林中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生物有機熒光色譜;通過野外錄音,捕捉原始森林中豐富多樣的聽覺盛宴,巧妙地融入黎族歌謠的聲音,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與文化深度。
據了解,李昶的兩部姊妹紀錄片,分別展現霸王嶺護林員見證的自然恢復歷程,以及保護區內黎族青年韓進兵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這些真實記錄不僅呈現海南島黎族的生活狀態和生態環境,也引發觀眾對黎族文化未來走向的關注,以及對海南島獨特地質、生物、生態和自然資源的尊重與保護意識。
文化憂思錄
2019年,李昶從海南回去之後,廣泛查閱資料,發現黎族語言沒有文字記載,僅以歌謠和口述形式延續,這種傳承方式的脆弱性讓她深感憂慮。
2020年,李昶開始進行系統的考察工作,並於次年首次踏足昌江王下鄉。李昶首先抵達洪水村,在她的想像當中,這應該是充滿原始風貌的村落,但實際上,這裡呈現出了旅遊開發的痕跡,與她最初的願景有所出入。但她仍渴望探索原生態的黎族生活,於是住了一個晚上,探訪隔壁三派村的黎族居民。
在洪水村的那天,她了解到韓進兵,一位掌握黎族傳統織錦技藝的小夥子,曾在保亭一家酒店當服務員。韓進兵熱愛本民族文化,工作之餘,他常把時間花在黎錦織造上。
李昶通過微信與他取得聯繫。從線上的交流中,韓進兵對於黎族文化傳承的熱情和他清唱的歌聲打動了李昶。今年4月,兩人終於在韓進兵工作的酒店第一次見面,並錄製了後來作品中大多數黎族歌謠和傳説的素材。不久,當韓進兵因長期織錦患上頸椎病而辭職返鄉時,李昶便提出再次拜訪其家鄉三派村的想法。
“人類學研究領域忌諱的是拿著相機用自上而下的角度去拍攝,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避免。”李昶喜歡平等無差別的交流。因此,她並未事先了解住宿條件,只是簡單説明自己的飲食習慣:吃素。
韓進兵在家中的生活十分簡單,早上起來喂豬,忙農活,晚上便陪父母割膠。李昶在與黎族居民的相處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習俗。
“這裡給我的觸動與震撼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李昶説,“尤其是韓進兵沒有被世俗所侵染的、清澈的目光和淳樸的笑容。”
通過與韓進兵的深入交往,李昶希望以紀錄片的形式,探討黎族居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與心理轉變,同時也反思人類在資本經濟環境下對自然資源的價值賦予問題,而一個地方生態多樣性的保護情況好壞恰恰可以從野生動物,如海南長臂猿的生息繁衍中體現出來。
創作故事
李昶説,第一次踏入霸王嶺時,未經雕琢的原始之美就深深震撼了她,激發了她的創作慾望。然而,當她真正深入其中,並嘗試通過攝影捕捉這份震撼時,卻發現鏡頭邊框難以全面展現雨林的細節,無法完全傳達自己的感受,這讓她陷入了困惑。
短短三天的拍攝時間十分緊迫。“第一天拍攝,浪費了一天但不能呈現出滿意的效果。”李昶一度束手無策。
這時,她從一篇BBC的科學報道中找到靈感,嘗試使用UV超紫光手電筒進行輔助拍攝,結果驚人:檸檬樹在燈光下變得五顏六色,昆蟲是藍色、紅色、綠色的……
為什麼不嘗試夜拍呢?最後兩天晚上,在護林員帶路下,李昶和攝影師扛著設備,在漆黑一片的雨林中完成了夜拍。
夜晚的原始森林很有壓迫感,成片的巨大樹木佇立,而當周圍的一切變得黑暗時,會更加激發出人的原始恐懼。因為對路不熟悉,加上山裏有毒蛇,稍有不慎便會踩到,她和攝影師只能靠護林員在前方帶路,用木棍掃來掃去,探一下看有沒有攻擊性的動物。
在作品呈現方面,李昶力求隱去個人的主觀態度,以客觀視角引導觀眾思考。“我希望通過聲音影像裝置,以其唯美的色彩與聲音帶來沉浸式體驗,喚起觀眾與自然之間的共鳴,實現感性與理性的共振。”
在創作上,李昶一直堅持感性與直覺先行,輔以理性和科研的加持,持續探索人與自然環境的深刻聯繫,通過攝影、音樂、人工智慧裝置等多種形式,展現其創作理念。(來源:中國網 作者:黎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