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中秋月餅竟“證券化”,預付消費亂象亟需治理

2024-09-19 09:21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秋前夕,有媒體起底了常被用作禮品、福利的月餅兌換券背後的回收灰色産業,這一銷售鏈條因與期貨類似而被坊間戲稱為月餅“證券化”。

所謂月餅“證券化”,就是月餅廠家通過超量發行月餅券,並以一定折扣價格批發給經銷商,然後經銷商提高價格賣給需要發放節日福利的企業或消費者,再通過“黃牛”以半價從持券人手中回收,最後由生産廠商低價回購“月餅券”所形成的鏈路。如此一輪迴圈下來,廠商以有限的産量高價售出了大量“月餅”,經銷商、“黃牛”都有利可圖,持券人雖然變現但得利減半,而企業則要承受遠高於市場價的成本,成了“冤大頭”。

雖然名稱相似,但“金融茶”與月餅“證券化”有著本質區別。前者是近乎傳銷的炒作,而後者則是典型的預付式消費模式,螃蟹券、粽子券等也屬於此類,帶有明顯的週期屬性。

預付式消費曾是商業銷售模式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標誌,也是商業經營“金融化”的一種手段,有優化商業經濟運作的初衷。第一,以“券”的形式替代實體商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浪費,同時節省高昂實物運輸成本。第二,發行廠商可通過商品“券”高效融資,對緩解廠商資金不足、降低融資成本以及促進企業擴大生産經營規模等起到一定作用。第三,便於實現錯峰消費,減輕某類商品消費高峰時的擠兌現象,引導消費者靈活消費從而降低供應鏈壓力。

然而,目前商品“證券化”存在的一些亂象已經背離了初衷。首先,當“商品券”在兌換實物憑證之外獲得了近似貨幣的特殊流通價值時,消費者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和威脅,如一旦發行商破産關閉,商品券大概率會變成一張廢紙。其次,由於“券”的規則由商家制定,消費者缺乏話語權,在利益博弈中明顯弱勢,提貨難、質次價高、售後服務差等都是常見問題,容易引發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權益摩擦。最後,少數商家針對“送禮市場”,提供商品券發行、銷售、回收“一條龍”服務,造成市場競爭失序,增加市場價格的波動風險。此外,由於這樣的“一條龍”交易隱秘、收受方便、變現便捷,甚至可能為滋生腐敗提供條件,給社會發展帶來危害。

針對這種預付式商品銷售方式,我國早在2012年就出臺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並在今年7月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明確規定了預付式消費“按約履行”義務。經營者應按約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得降低商品或者服務品質,不得任意加價,還賦予了消費者合同解除權,根據合同履行情況和違約情況對消費者進行賠償。

顯然,要確保各類商品銷售“證券化”健康規範發展,應從監管和機制完善“兩手抓”。一方面,作為市場監管部門,很難有效監管大量的“黃牛”和經銷商,所以應著眼于發行商,對其商品券實施報備制度,嚴格審核把關,避免“券多物少”現象極端化,把住商品“證券化”總閘門。同時,加大執法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增強監管威懾力。凡檢查發現問題或接到舉報線索,一經查實,從重處罰並沒收違法所得。此外,針對商品券變現手段的不斷演變,監管部門也必須總結經驗,與時俱進,並加強各部門溝通,及時分享典型案例,避免出現漏網之魚。

另一方面,針對商品券兌換中存在的提貨難、期限緊、選品不合心意等困擾消費者的常見問題,有關部門也應以《條例》為基礎,引導發行商不斷優化消費兌換機制。企業等消費主體也應形成正確理念,擦亮眼睛,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商品,按需購買,避免浪費。長此以往,市場中將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趨勢,推動市場秩序走向正迴圈。(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