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網際網路黃牛”氾濫,亟待“用技術打敗技術”

2024-09-04 09:07

來源:羊城晚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剛剛過去的暑期是旅遊旺季,許多遊客希望通過參觀博物館了解文化和歷史脈絡,或預約進入知名高校感受學術氣息,“網際網路黃牛”卻成“攔路虎”。有網友反映:提前半個月蹲守官方預約平臺,天天搶票點到手抽筋,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黃牛”公然在網上吆喝兜售相關門票。“網際網路黃牛”究竟有多猖獗?有博物館數據顯示,高峰時超99%搶票的都是“黃牛”,導致官方放票“秒沒”。

暑期文旅熱潮中,“黃牛之禍”顯露無遺。從某種意義上説,哪是文化消費的熱點,哪就是黃牛氾濫的重災區,諸如博物館、演唱會、高校遊等,概莫能外。相較于傳統的黃牛,新崛起的“網際網路黃牛”,掠票銷量更高、涉及範圍更廣、交易體量更大。其對於上游票源以及流通渠道的壟斷,已然到了駭人的程度。其最直觀的後果,就是普通遊客“一票難求”,被迫無奈之下,只能轉而花重金購買黃牛票。

網路黃牛的坐大,其最基本的大背景有兩個,也即“放票的線上化”“預約的普及化”。規則的顯著變化,使得黃牛們找到了可乘之機,毫不費力地就找到了其中的生財之道。如果説,以往的“號販子”“票販子”,還有一絲“手眼通天”“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氣息,那麼新生代的“網路黃牛”,則是簡單粗暴的——其操作手法、運作方式,簡直就是明牌。知道他們是怎麼搞到票的,但就是防不住。這種無力感,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大眾的憤憤難平。

網路黃牛“搞票”,要麼是基於人海戰術、要麼是利用技術優勢,在放票的一瞬間,就秒搶、狂囤。客觀來説,很多博物館、高校、演唱會的票務系統,在底層邏輯、架構結構層面都失之粗陋,其對於單一用戶“預約”“搶票”許可權的寬縱,對於排除“異常用戶”“可疑行為”的無所作為,令人印象深刻。在警方公佈的個案中,有部分手機號存在一個月內多次預約、多次退票的情況;而另一案例裏,甚至出現了“1個賬號1個月參觀 7000 次同一博物館”的怪現象。

在網際網路黃牛氾濫成勢、普通遊客“一票難求”的語境下,文旅場景的配票規則以及其放票平臺亟待查漏補缺,“用技術打敗技術”。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手段強化監控、保證“強實名”制度的落實或許是個可行的思路,要通過“人防+技防”,保證“購票人與入場人身份資訊保持一致”,同時嚴格限定每個身份證件能購買的門票數量。一個必須厘清的大前提是,博物館熱、高校遊熱等,就其遊客構成和行為模式來看,都具有典型的“首次性”“一次性”特徵。以此作為基點來重構放票模型,或許才能真正讓票流向最需要、最合適的人群。

當下的“網際網路黃牛”,是無孔不入的,又是明目張膽的。其背後的灰黑産鏈條清晰明確,既然如此,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視而不見、放任不管。對症施策,有針對性地對暴露出的問題查漏補缺,“用技術打敗技術”,不應是一件難事。(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