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厲新建:讓文化“被看見” 旅遊“被記住”

2024-09-02 13:5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近年來,各地採取了很多創新性舉措,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有力推動了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促進了旅遊業高品質發展。

這些文旅融合成果,拓展了對資源範疇的認知。在筆者看來,在原來“大自然”賜予的資源稟賦、“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基礎上,蘊含在“老百姓”身上的生活方式資源被不斷挖掘出來。它們共同融入了當今更貼近産業需求和社會現實的文旅融合實踐。

文旅融合的産品,一要“有意思”,二要“有意義”。一個文化産品如果缺乏吸引力,無法將文化元素與旅遊需求實現連接,就難以成為旅遊者選擇和體驗的對象,“以文塑旅”就成了空中樓閣;一個旅遊産品如果只具備“打卡功能”,其深層次的文化價值便難以獲得注意力,“以旅彰文”就成了鏡花水月。只有持續創新,選擇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路徑,文化才能通過旅遊而“被看見”,旅遊才能因為文化而“被記住”,遊客才能在“有意思”的産品中獲得“有意義”的體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文旅融合發展指明瞭方向。為此,可以著重從幾個方面加以推動:

推動文化場景的旅遊化和旅遊場景的人文化。文化空間可以成為旅遊體驗和消費的新場景,旅遊空間也可以成為文化展示和傳播的新舞臺。文化空間要充分考慮流量的注入,如果不能做好文化空間的旅遊化,多數文化空間就容易曲高和寡;如果能做好旅遊化的工作,則既能有利於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也能為這些文化空間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因此要將傳統文化妥當地、適宜地融入旅遊場所,在傳承好、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建立並完善重要文化標識和符號的特許經營制度,規範和明確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和標識的公共屬性等,更好推動文旅創新發展。

借助旅遊發展,探索形成文化産品新形態。充分挖掘我國旅遊市場的規模紅利,及時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求,積極回應人們對文旅深度體驗的訴求,在文旅融合的實踐中發揮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作用,不斷挖掘文旅新形態、新場景等方面的潛力;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有效機制,推動數字文化、科技藝術等方面的發展,並將發展成果有效地應用到旅遊中去;鼓勵和推動各地探索文化文物數字化後所形成的數據資源的創新使用與流量變現,尤其是要鼓勵文創産品的規模化、社會化創新與發展。

推動入境旅遊,塑造國際文化形象。近年來,我國出入境管理方面不斷實施新舉措,積極促進人員交流交往,先後出臺110余項便利外籍人員來華政策措施,持續優化入境免簽、過境免簽等政策,推動外籍人員來華數量不斷攀升。借助這些優惠政策,我們可以為外國人特別是外國青少年來華旅遊提供更多機會、更好平臺,在海外年輕人心目中塑造中國積極健康的國際文化形象。通過“有意思、有意義”的文旅,展現一個開放、自信、文明、安全的中國,讓更多外國遊客領略中國豐富的旅遊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中國人積極向上、團結奮鬥的精神風貌。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厲新建 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