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旅遊中國> 滾動新聞>

“流量”到“留量” 今年旅遊新疆為何這麼火?

2024-05-21 08:58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千人學生隊、千人漢服隊、千人武術隊、千人旗袍隊、千人舞蹈隊……5月19日,“暢遊中國·幸福生活”“5·19中國旅遊日”新疆阿克蘇地區系列活動在溫宿古城啟動。當日,溫宿古城人山人海,遊客雲集。文藝匯演、非遺項目展演等活動精彩紛呈,將阿克蘇地區的傳統文化、特色美食、民族風情、體育賽事和特色展示緊密結合,發揮“旅遊+”的綜合帶動功能,為遊客呈現了一場場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的多重盛宴。

從大年三十的一場春晚開始,新疆旅遊如有神助,特別是喀什地區,今年第一季度,接待國內遊客716.9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08億元。待到天氣回暖,一部分網友“遊喀什”的攻略還沒做完,伴隨熱播劇《我的阿勒泰》火熱收官,北疆阿勒泰一躍成為新的旅遊目地。據統計,自5月7日以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累計接待遊客達44.55萬人,旅遊綜合收入4.02億元。

南遊喀什古城,北上阿勒泰草原。不少網友紛紛熱評:“今年的旅遊被新疆包圓了!”其實,新疆旅遊産業的火熱並非偶然,而是“以文化塑造旅遊、以旅遊彰顯文化”深度融合創新的綜合體現。

怦然起“去新疆旅遊”的心跳

“新增了‘春晚’場地之後,特別期待再到喀什去。”烏魯木齊市民金鵬“五一”帶著全家遠赴喀什打卡,感受了春晚之後的新變化,“這次還看了沉浸式的表演、歌舞晚會,感覺更熱鬧了。”

春晚之後,喀什將“春晚”舞臺保留了下來,充分利用“晚會”資源,將其與古城融為一體,打造成了喀什文旅的新地標、新IP,並推出了一系列音樂節、演唱會、旅遊演藝、沉浸式演出等新業態。僅“五一”假期,喀什市共接待96.5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14億元。

“我第一次來新疆,當時是看了春晚之後特別想到喀什旅遊。”5月12日,剛參加完“2024新疆庫爾勒馬拉松”半馬比賽的趙寧趕緊收拾行李,踏上了前往喀什的飛機,“原本計劃玩兩天,看了看攻略感覺時間留得不夠,很快還會再來,不僅二刷喀什,還要去阿勒泰。”

與喀什一樣,被搬上熒幕並“火起來”的還有《我的阿勒泰》。“電視劇開播後,被震撼到了,阿勒泰的那種美讓人嚮往。”在北京工作的張文昊兩年前就想到新疆旅遊,原本他計劃夏季感受喀什古城的異域風情,冬季體驗速滑粉雪,不承想一部劇讓他不得不重新做“攻略”,“不捨得放棄任何一個,都想去感受,去體驗。”

據多家旅遊平臺數據顯示,5月7日至15日,“阿勒泰”搜索熱度同比增長6倍,其間,阿勒泰地區餐飲食堂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10%。

為了化“流量”為遊客“留量”,阿勒泰根據影視劇打造了巴太樹、鳳霞小賣部、文秀橋、孤獨的樹等同款場景20個打卡點位,推出“跟著影視去旅行”主題5日遊、8日遊、11日遊、17日遊等精品旅遊線路,滿足不同遊客需求。

無論是追著晚會遊古城,還是追劇、追光北上阿勒泰,被搬上熒幕的新疆美景、獨特民俗風情,讓更多遊客怦然起“去新疆旅遊”的心跳。

惠民産業從城市到鄉村

“沒想過來的客人這麼多。”80多歲的買買提明·吾甫爾在和田團城景區經營著一家特色藥茶店,自從老城區被改造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都來光顧他的小店,收入越來越好。

如今,在新疆大地上,到處都盛開著旅遊業發展之花,從體驗城市的休閒之旅到感受鄉村的獨特風味,旅遊給城市帶來更多生機。

“前些年留在村子裏的年輕人很少,都出去打工了。”布爾津縣也格孜托別托普鐵熱克村村民阿依木汗·哈布力説,“近兩年來的遊客多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回了家,收拾起院子,開起了民宿、農家樂。”

2018年,阿依木汗開始打理自家百餘平方米的農家小院,“要想有人來,院子得好看,像樣。”很快,她家的院子碩果纍纍,蘋果、杏子、葡萄……應接不暇。之後她將成熟的果實製成果醬,吸引了周邊不少遊客。在遊客的鼓勵下,2020年,她騰出一間屋子,開啟了農家樂,一年下來,小小的農家樂讓阿依木汗增收4萬多元。

奇臺“千年古城、天下奇觀”春季田園生態之旅等13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走進鄉村,不少老房子仍完好保留著,曾經村民眼中的“破爛”,現在成了發展旅遊的資源。

2023年,新疆新增旅行社563家,近2.5萬名導遊通過從事旅遊服務實現就業增收。全疆從事旅遊業經營主體超過37萬戶。特別是鄉村旅遊,不僅讓老村子、老房子、老院子煥發生機,更是將客流變成了農副産品的銷量。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疆擁有旅遊民宿8100余家,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48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14個。去年僅前三個季度新疆接待鄉村旅遊遊客8056.67萬人次,實現鄉村旅遊收入278.33億元。

打造能帶走的“活體記憶”

如今,旅遊的意義在不斷發生變化,當下人們的旅遊意義更注重旅遊城市滿足自身情緒需求和熱愛。

去年,新疆新增14家4A級景區、兩家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兩家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1家國家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4家國家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1家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兩家國家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13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那麼,如何讓這些明星産品滿足遊客的熱愛和需求?除了提升旅遊服務和産品品質外,在新疆,被記錄的獨特非遺體驗、能帶走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也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以前我們做出來的骨雕藝術品,就像收藏品,消費受眾很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蒙古族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根登加甫説。憑藉對骨雕30多年的研究經驗,讓他深深意識到“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骨雕,了解當地文化”,為此他找了很多方法。

直到在一次旅遊節,不少遊客看中他的骨雕作品並諮詢時,根登加甫有了“將非遺技藝與旅遊文創結合”的想法。他説:“今年4月,我們設計的第一批文創産品已經走向市場,反響很好,後期會設計更多款式,打造自己的品牌。”

把“看到、聽到、摸到、嗅到、嘗到”的旅行記憶製成産品帶回家,在新疆,那些流傳了一代又一代的非遺技藝和少數民族手工藝品,既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景觀人文,又能成為留存遊客來過這座城市的“活體記憶”載體,打造出獨特的旅遊名片和産業。

“去年我去喀什旅遊現場定做了一幅燙畫,是我們一家三口的畫像,很逼真,獨一無二。”四川遊客范玲玲説,“每次看到畫像,我都能想起那段旅行。”

在喀什古城艾山玉山木質手工藝品店內,木勺、木碗、木玩具等木質手工藝品琳瑯滿目,被遊客團團圍住的玉山江·玉素因正在用電烙鐵在木盤上作畫,他經營這家木質手工藝品店已有30多年,“沒有淡季,一個月能收入兩萬元左右,古城改造之後,我們這條街的手藝人都吃上了旅遊飯。”

【責任編輯:郭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