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胚胎大腦細胞在成熟過程中遵循的遺傳和發育軌跡。這份分子圖譜不僅可幫助人們識別與神經發育狀況有關的基因,確定腦癌中惡性細胞的來源,還可以作為評估實驗室中乾細胞産生的腦組織的參考,同時能改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替代療法。相關研究發表在28日的《自然》雜誌上。

為了監測單個細胞在時間上的決策過程,研究人員從小鼠受精後第7天到出生,每日對小鼠胚胎的大腦樣本進行分析。結合基因測序技術和數學方法,研究人員獲得了來自所有腦區的大約29萬單個細胞的基因表達圖譜,以及近800個細胞的狀態,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元和神經元支援細胞的發育程式。

隨著神經前體細胞的成熟,它們停止增殖,分化成數十個不同的神經元。研究人員跟蹤了這種分化,並描述了跨越不同腦區的神經幹細胞出現的時間。在小鼠胚胎中,第一批神經幹細胞出現的時間較早,在胚胎發育的第9天之前。這大致相當於人類懷孕3個月的時間。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神經元與感覺和運動功能有關。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特定類型的放射狀神經膠質細胞,其作用是通過産生分子信使來引導鄰近細胞的發育,這些分子信使有助於確定各種特殊細胞類型在大腦中的位置。“如果大腦是一個管弦樂隊,組織者放射狀膠質細胞就是指揮。”該研究的主要作者、EPFL神經發育系統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基奧勒·曼諾説。研究小組發現,這些放射狀膠質細胞産生的分子信使種類比他們想像的要多。

研究人員還識別出不同的細胞群,其中一些群的細胞數量是其他群的100倍。細胞數量最多的群之一似乎是前腦中的興奮性神經元,這裡包含了參與高級認知的大多數腦區。細胞數量最少的群之一是一種被稱為室管膜細胞的神經元支援細胞,它會産生環繞大腦和脊髓的液體。

下一步,曼諾希望能確定發育的大腦中不同細胞群的位置。“目前的圖譜是一張分子圖,告訴你哪種細胞相似,哪種細胞不同。”他説,“現在,我們想看看這些細胞在大腦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