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業網際網路”全國在建項目超過1500個,成為工業網際網路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5G肩負著使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重任,工業被視為最能體現5G高速率、低時延等特性的行業領域,一直是5G建設運營主體的“前沿陣地”。

在2021年世界5G大會即將召開之際,“智眼看5G”欄目特邀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接受專訪,暢談5G賦能垂直行業的前景與挑戰,以及高校在5G創新發展中應扮演多重角色。

為垂直行業數字化與智慧化賦能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5G在工業製造、港口與礦山、交通運輸、電力、醫療、社交內容服務等諸多領域,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談到當前5G的應用場景,曾勇如此評價。

他舉例,如5G的增強移動寬頻能力,能提供比4G LTE網路更強大的接入容量與傳輸能力;從5G最早實現4K/8K高清視頻直播,到華為的5G智慧礦山,5G能更好地支撐垂直行業對邊緣算力與雲處理的需求。

作為驅動未來産業網際網路的重要因素之一,接下來5G又該如何“發車”?

曾勇認為,未來5G在智慧網聯車、電力能源與安全生産、智慧工業物聯網等多個方向,將通過和人工智慧(AI)、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借助5G高可靠低時延和密集互聯能力,為實現垂直行業數字化與智慧化升級賦能。

未來5G發展將面臨三大挑戰

然而,5G建設在國內外仍是一塊正在勾勒線條的“白板”,在摸索探試的過程中仍會給建設者帶來一些挑戰。曾勇認為,未來5G發展最大的挑戰包含了商業模式、實施部署與技術共三個層面。

在他看來,如何在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繼續發揮我國5G技術引領的優勢,把真實的市場需求與我國5G網路部署、5G網路頻率規劃、多類型5G終端研發等需求緊密結合,走出適合我國特有的5G賦能垂直行業的新商業模式,是第一個挑戰。

“5G網路與服務不僅局限於人,其主角是垂直行業各産業鏈中的無人設施、機器人、遠端操控設備等。”曾勇指出,電信運營商如何因地制宜部署5G網路,突破傳統管道服務的思路,按需求定制5G專網,即成為第二個挑戰。

他表示,如何依據共建共用原則,避免專網資源碎片化,統籌建設一個地區、一個産業的5G服務與能力需求,需要新的網路運營與部署策略支撐。

此外,從技術角度看,5G晶片是各類型5G終端的掣肘。曾勇認為,如何解決國內市場對5G晶片需求,是需要從基礎數學問題解決、演算法設計、積體電路實現等綜合多方面能力一同應對的挑戰。

高校在5G創新發展中有重任

“5G若想取得大發展,需要産學研用等各方的協同合作,包括電子科技大學在內的高校在5G創新發展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曾勇表示。

自2013年起,電子科技大學就參與5G技術研發與標準活動,並與業界知名企業共建了世界第一個5G實驗外場。在5G技術領域,電子科技大學與國內外設備製造企業,比如華為、中興等,以5G技術與標準研發為目標,進行了較為成功的科研合作;電子科技大學也與包括中國移動等運營商開展了5G網路技術研發。

“瞄準‘十四五’規劃目標,甚至2035規劃目標,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在5G創新發展、6G新技術研發等方向上,要以育人為根本,以創新為目標,繼續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與經濟主戰場,在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同時,更好地擔負起育人、成才、創新的多重角色。”曾勇説。

在曾勇看來,5G的發展不僅需要向設備製造企業源源不斷輸送的高水準工程師,更需要具備精英領導力、綜合管理能力、創新突破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適應各行各業對5G,及下一代智慧—計算—數據—電信技術的更高要求。

“從未來5G發展需求看,5G與AI、5G與大數據等都需要複合型高端人才。”曾勇強調,特別是5G系統設計等與積體電路技術、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工藝、新型數值系統等多學科方向的交叉複合型高端人才,更是未來需求的重點。

李迪 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