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國科協發佈了2020年度“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榜單聚集電子資訊、生物醫藥、先進材料、裝備製造、資源環境等五個“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需求最為集中、迫切的領域,優選能夠嗲表前沿水準,實現技術重大突破,商業模式可見、商業潛力巨大的50項技術成果。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第十屆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王立祥教授技術研發團隊與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災難與心肺復蘇分會副主任委員、徳美瑞醫療李靜董事長率隊研發轉化的"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研究成果,獲“科創中國”先導技術生物醫藥領域的十項技術之一,也是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華醫學會及解放軍系列唯一入選該榜單的原創技術。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是源於臨床上針對心臟驟停實施傳統的胸外按壓心肺復蘇禁忌證的限制而産生,且在實施傳統的胸外按壓心肺復蘇過程中約30%~80%併發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軟骨交界分離導致肺、胸膜及心臟損傷,從而限制了對傳統胸外按壓技術的實施,影響了心肺復蘇的成功率,由此探索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途徑——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應運而生。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對於大眾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與傳統心肺復蘇技術有著共通之處,即通過器械對心臟驟停患者建立人工迴圈與呼吸,履行起死回生的使命;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另辟蹊徑,通過腹部進行起腹心動、起腹呼吸——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如圖1-2)。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在臨床上是如何搶救人們生命的呢?它通過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的吸盤吸附於心臟驟停患者中上腹部,由搶救者手持手柄,主動提拉與按壓腹部,使腹腔內壓力發生變化,驅動胸腹之間的膈肌上下移動産生的“腹泵”機制,繼而改變胸腔內容積與胸腔內外壓力梯度,發揮“胸泵”“心泵”“肺泵”多泵效應,增加心排血量的同時完成體外腹式呼吸,進而實現人工迴圈與呼吸並舉的心肺復蘇技術(見圖3-4)。


                                                           圖3

 

                                                         圖4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能發揮什麼獨特的作用呢?一是可以對胸廓不完整(胸肋骨骨折等)的心臟驟停患者實施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而彌補了以往胸外按壓不能對胸部創傷患者行心肺復蘇的缺陷;二是對可進行胸外按壓的胸廓完整性心臟驟停患者實施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協同救治,達到了胸腹聯合心肺復蘇的最大化效應;三是可以驅動胸腹之間的人體主要呼吸肌——膈肌完成體外腹式人工呼吸效應(圖5)。

                                    圖5.腹部提壓體外腹式呼吸示意圖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應用研究表明,它除了具有獨特的起腹心動、起腹呼吸特質外,尚能強化傳統胸外按壓心肺復蘇的每一個環節,為實現高品質心肺復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縱觀心肺復蘇的歷史,利用胸、腹部進行按壓搶救早有史記記載。中國古代東漢名醫張仲景(西元145-208年)在《金匱要略·雜療方第二十三》中,對自縊猝死的急救方法進行了描述:“徐徐抱解,不得斷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表明因人而異、因地制宜、胸、腹等並舉的心肺復蘇方法不可或缺,大有作為。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其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將血液養分輸送到全身組織,以滿足人體的生命活動。心臟作為最為重要的器官,平時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被由胸肋骨骨架構成的胸廓之“家”罩于其中,平素安然悠哉地節律跳動。但當這個“家”遭遇各種原因引發創傷胸肋骨骨折等,使其胸廓不完整,導致“家”主體結構被破壞,對於居於其內停止跳動的心臟進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搶救,開闢了腹部提壓心肺復蘇的“心”思路,為心臟找到了腹部“第二個家”,成為了其護佑生命的守護神!(孟慶義、劉亞華、劉澍宣)


王立祥: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人民日報健康號入駐專家

全軍醫學科技十二五心肺復蘇重點項目首席專家

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蘇研究院院長

中華健康文化研究院院長

腹部心肺復蘇學與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創建者

精準健康傳播與自主生命健康理念提出者

《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系列指南領銜頒布者

《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系列指南領銜頒布者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第十屆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等職

《醫學參考報心肺復蘇學專刊》主編

《醫學參考報全科醫學與精準健康傳播專刊》主編

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榮獲2020年“科創中國”榜單先導技術

全軍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