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各種關節扭傷比較常見。關節扭傷不僅在運動、意外事故中可能出現,甚至在走路、上下樓梯、拾物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最常見的關節扭傷是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此外,髖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等部位的扭傷也比較常見。

一旦發生扭傷,若情況不是特別嚴重,或在不能就醫的情況下,很多人會自行處理。一些人會選擇最簡單的方式——找塊毛巾敷在傷處。此時,爭議就出現了,扭傷後冷敷和熱敷的説法好像都有,那麼究竟哪個是正確的?

凝血期冷敷有利於止血止痛

想搞清楚上述問題,要先弄明白,關節扭傷後,我們的身體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關節是連接人體兩部分骨骼的重要結構,承擔著傳導和緩衝人體力量的重要作用。扭傷發生時,首先受傷的是在人體關節周圍的軟組織。

嚴格意義上來説,關節扭傷主要是指韌帶的損傷,還有一些關節損傷可能伴有肌腱、關節囊、軟骨的損傷,甚至合併骨折。人體關節一旦出現損傷,自我修復的程式隨即啟動。人體對關節損傷的修復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凝血期。損傷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皮下小血管破裂,導致出血,這也是傷處顏色常會變青的原因。人體對出血的反應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小血管的收縮止血,一種是形成微小血栓堵住血管破口。因此,在這一時期,醫生一般建議傷者採用冰敷的方式,來促進血管的收縮,從而減少出血。同時,冰敷還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反之,如果在這一時期對受傷處進行了熱敷或者用了活血化瘀的藥酒,小血管反而會擴張,進而導致出血更加嚴重。因此,在扭傷早期,應該進行冰敷而不是熱敷。

通常建議在傷後24小時到72小時內進行冰敷,每次15分鐘到30分鐘,每天3次到4次即可。如果傷者對受傷的關節還進行了局部加壓包紮,則可以進一步起到止血的效果。所以,家裏常備一卷彈力繃帶,是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是炎症期。

在受傷早期,血管收縮後,隨著一些細胞因子的釋放,血管反而出現了擴張,各種炎症細胞逐漸向傷處遷移,細胞損傷後釋放毒素,血管和細胞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組織腫脹。在這一時期,傷處可能會發紅和腫脹。此時適當加壓包紮患處,抬高受傷的肢體,能減輕局部腫脹情況。

肉芽形成期熱敷促進組織修復

然後是肉芽形成期。

肉芽形成期,一般是從傷後的第2天到第3天開始,通常會持續數日。在此期間,成纖維細胞生成並遷徙到傷處,形成肉芽組織,填充受傷的裂隙。在這一時期,我們就可以開始熱敷了。

最後是疤痕形成期。

這個階段,是上一階段的延續,時間可長達數月。各類膠原纖維在這一時期繼續合成,並進行成分的調整和重新排列,從而實現對傷處的修復。值得注意的是,修復後的組織極少能恢復到原來的強度和彈性。傷處在修復時的受力情況,可能會影響膠原纖維的排列,受力過多或者制動時間過長,都可能引起膠原纖維排列的異常,進而導致韌帶的強度和彈力更加無法恢復到從前。

在受傷早期,適當的制動,如使用彈力繃帶或護具,不但有利於減輕疼痛、避免損傷加重,還有助於組織的修復。而在急性期過後,就可以去掉外力制動措施,並且要適當活動,以加快膠原纖維的新生和肌肉及關節的恢復。

綜上所述,關節扭傷後,應根據不同時期的機體變化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明白了以上損傷後的機體反應,那麼就能更好地理解處理踝關節扭傷的POLICE原則,即保護(P-protect)、適當負重(OL-optimal loading)、冰敷(I-ice)、加壓包紮(C-compression)、抬高患肢(E-elevation)。該原則不單適用於踝關節扭傷,同樣適用於其他關節扭傷。

生活中不可避免小傷小碰,這些損傷雖不會危及生命,但如何對其進行有效護理,會直接影響著傷處的恢復效果。靠著模糊的印象草率為之,不僅對恢復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傷害。多關注醫學科普、積累正確的知識,就能在關鍵時刻更好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