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近年來,白銀市靖遠縣石門鄉石門村結合村情實際拓寬發展思路和致富門路,因地制宜培育養羊這一主導産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你在呢嗎?不是你説你要淘汰三四十個母羊呢,我聯繫老闆,一會就來了,你到我這邊來吧,到我這來看老闆來了,咱們商量價格。”這個給自己合作社社員打電話的村民就是劉生雷,他的合作社帶動了附近五十多戶養羊戶,養殖技術,防疫,銷售,都是他給社員們做的。石門村每人平均耕地僅有一畝左右,村民們要脫貧致富只能從養殖上下功夫,現在有了合作社的幫助,村民們收益有了進一步保障。“辦個合作社,大家互相都抱團取暖。能湊起來了,價格好一點。當然你們一個兩個人家給的價錢低。咱們賣30隻50隻100隻,價格就高了。”石門鄉石門村村民劉生雷説。

五年前,還是村裏的貧困戶,需要供四個孩子上學,一直掙紮在溫飽線上。想到當地羊羔肉在市場上一直享有盛譽,劉生雷也買了三十隻小尾寒羊,從此盯著養羊這個主導産業不動搖,家裏的經濟狀況也不斷地在改善。

靖遠縣石門鄉石門村村民劉生雷説:“一年就賣了錢了,如果要發展這一些,早就過了千了,基本上一年能翻一倍,200的羊群一年能下200隻羊羔子。”

劉生雷借著家裏的兩百多只羊脫了貧,還想著利用合作社的資源帶動五十多戶社員一起致富。問起去年的收入,劉生雷就拿出了自己的賬本給我們看,一筆一筆都是他的合作社的收入。從貧困戶到養殖大戶,從三十隻羊到兩百多只,劉生雷身上看到的是石門村老百姓整村脫貧奔向小康的真實寫照。“這幾年通過咱們合作社和咱們的産業扶持資金,老百姓的養殖的信心有很大的提高,目前咱們金融扶貧戶産業達標的有61戶,最多的戶均一戶最多的有養殖規模達到300隻。最少的達到50隻以上。”石門鄉石門村包村幹部趙永潮説。(雷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