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産業鏈供應鏈”並作出部署。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態勢尚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確保我國産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安全,是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積極應對困難與挑戰的重要舉措。需充分認識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意義,做好充足準備,既要防止短期的風險,也要避免中長期的風險,切實增強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提高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

高度重視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産業鏈供應鏈與全球生産網路高度融合,進出口貿易佔全球貿易約12%。通過全面參與全球化分工,我國製造業形成了難以複製的規模經濟效應、産業集群優勢和物流網路體系,各類産業鏈都演化出了獨特的競爭優勢。觀察全球産業分工的位勢變化,我國已從製造品裝配的“世界工廠”發展成為全球生産網路的區域性樞紐,是新技術商業化、新産品産業化、新模式擴散化的有力推動者。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産業鏈形成了上下游交織、供需兩側交錯、産學研交融的複雜分工格局,有力提高了全球生産網路的專業化水準和生産效率。與此同時,一旦遭遇公共衛生危機等衝擊,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主要參與者也會面臨嚴峻挑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給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産業鏈供應鏈風險凸顯。在此背景下,我國需高度重視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短期來看,一方面要防範供應鏈風險。全球生産網路環環相扣,少數關鍵零部件的缺失或將導致特定産業鏈的停擺。我國既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中間品和資本品進口國。今年以來,全球前十大製造業國家接連受到疫情衝擊,加上國際運輸網路梗阻,全球供應鏈出現大量中斷點。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在全球的傳播並不同步,全球供應鏈的不同環節有可能在不同時期出現新的情況和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高度關注。

另一方面要防範需求鏈風險。疫情對各國供應鏈的衝擊,會通過消費、投資和生産等渠道影響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需求鏈。特別是因疫情影響,許多國家的工作崗位減少、失業人員增多,這將嚴重影響全球消費者對非必需品的消費能力。我國在全球生産網路中扮演著重要的供應商角色,2019年中國出口的商品中有四分之三為中間品和資本品,最終消費品只佔四分之一。目前來看,國際生産和投資活動的收縮對我國外需市場産生的影響,在疫情發展後期可能還會超過全球終端消費需求放緩帶來的影響,我們同樣需要密切跟蹤這方面的變化,及早採取有力措施應對。

産業鏈跨境轉移態勢值得關注

中長期來看,我們更好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還需關注産業鏈跨境轉移的發展態勢。

産業在地理維度上的變遷,就是各類要素資源空間重組配置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我國製造業勞動力密集型環節向東南亞、南亞跨境轉移的趨勢較為明顯。這是産業鏈某個環節的轉移,並不是成套的産業鏈轉移,在這一趨勢下,我國通過中間品和資本品貿易也在不斷鞏固自身在區域生産網路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以及此次疫情,影響了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按經濟規律調整的進程,除了要素成本和分工效率之外,關稅成本、出口管制和供應鏈風險也成為跨國公司進行空間決策的重要考量。現實地看,我國製造業仍保持著較強的産業鏈集群優勢。雖然勞動力成本等的變化是全球生産網路調整的重要動力,但在被新技術滲透的生産流程中,其重要性有所下降,規模經濟效應、産業鏈配套能力、勞動者技能等成為跨國公司進行産業鏈佈局的優先考量指標。在這些方面,我國的製造業能力仍處於上升通道,這樣的産業鏈集群優勢難以被撼動。

特別是在遭受此次疫情衝擊時,我國産業鏈供應鏈表現出了能夠維持必要生産和服務的重要能力,並且在短期內就快速恢復到常態化水準,成為維繫全球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力量。

還要看到,全球産業鏈在中長期重構中面臨著較大不確定性。以往,一些發達國家鼓勵跨國公司回流,更多是出於解決貿易逆差、國內就業、産業空心化等經濟因素,但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各國醫療物資産業的供應風險,迫使各國反思産業鏈供應鏈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問題。可以預見,在疫情結束之後,一些具有國家安全戰略意義的全球供應鏈長度會縮短,出現産業鏈本土化的趨勢,這是各國在平衡效率和風險基礎上的理性行為,而這一變化涉及的産業規模並不會太大。

需要注意的是,遵循經濟規律的全球産業鏈重組是漸進且平穩的,但非經濟因素推動的全球産業鏈重構則可能會呈現出快速突變的特徵。對此,我們需堅持底線思維,做好充分準備。

切實增強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當前,我國産業鏈供應鏈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諸多因素交織影響,可能會使多年來處於擴張狀態的全球生産網路趨向區域化、近岸化乃至本土化發展,我國需積極應對新情況和新變化,增強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在提升穩定性、協同性和控制力上下功夫。

第一,拓展內需市場,提高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全球購買力份額的相對變化,一直是推動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空間位移的重要動力,大規模的內需市場是穩固一國産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基礎。我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明顯,有能力為各類新産品和新業態提供規模化創新平臺。同時,我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這些優勢是任何跨國公司都難以忽視的。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關鍵是推動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在完善公共服務、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等方面下功夫,發揮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對産業鏈供應鏈的“黏合劑”作用。

第二,改善營商環境,提高産業鏈供應鏈協同性。需要看到,傳統的産業集群發生在50公里至100公里的範圍內,基於此,優化營商環境的重點在於完善基礎設施和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務效率。但是,資訊技術特別是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疊加製造業服務化的趨勢,已經使得産業集群的地理邊界不斷擴大,形成了跨市跨省甚至跨國界的集群,各個環節在虛擬的平臺和生産網路中實現分工協同和技術溢出。在這種産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的條件下,各地應賦予營商環境以新的內涵。一方面,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強産權和智慧財産權保護,形成長期穩定發展預期,千方百計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並切實暢通産業迴圈;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新情況新趨勢,通過加強“新基建”創造新營商環境,以5G為平臺融合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雲服務和物聯網,加強産業鏈上下游的需求對接,提升供應鏈的運轉效率和協同性。

第三,培養優秀企業,提高對産業鏈供應鏈的控制力。作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最重要主體,優秀的跨國公司擁有核心專利技術、標準制定話語權、品牌影響力、要素聚合能力等,是全球資金網路、物流網路、創新網路的主導者。應該看到,優秀的企業是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要結合“走出去”和“引進來”,加大“補短板”力度,以本土跨國公司為樞紐構建協同上下游企業的産業平臺,推動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國際供應鏈體系,促進國內産業鏈和國際産業鏈的對接。與此同時,可考慮採取稅收、金融、産業基金等政策工具鼓勵大企業牽引國內配套企業發展,打造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推動我國升級成為提供中間品和資本品的“全球供應商”。(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研究員卓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