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教育部網站獲悉,教育部近日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670號建議的答覆中指出,將心肺復蘇和急救知識納入學校健康教育,將急救知識納入基礎教育相關課程。

答覆指出,在學校開展急救知識教育,對提高學生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的緊急救護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心肺復蘇和急救知識納入學校健康教育,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將高中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或高考綜合評價體系,鼓勵高校探索在特殊類型招生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

另外,2017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將心肺復蘇、創傷救護等院前急救技能作為大學生健康教育重要內容,明確規定要樹立安全避險意識,掌握常見突發事件和傷害的應急處置方法,提高自救與互救能力。

答覆指出,將急救知識納入基礎教育相關課程。教育部將結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生物學、地理、化學等學科融入了急救知識相關內容。例如:小學科學課程要求學生學習觸電、溺水、異物堵塞氣管、蛇蟲咬傷等急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初中生物學課程要求學生“模擬練習人工呼吸或止血包紮”等,高中生物學課程專門開設了“急救措施”模組,其內容包括緊急情況下公民必備的最基本的醫療急救措施知識與技能,如常用急救藥物的使用、“120”緊急呼叫、心肺復蘇、外傷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動物咬傷後的處理、煤氣中毒後的自救與互救等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