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遊覽區體驗鹽文化

“我第一次看到海水是怎麼變成鹽的,太神奇了!”9月26日,第一次來到漢沽鹽場參觀的北京小朋友李思雨説。日前,京津冀地區首家鹽業風情遊景區建成納客,不少外地遊客來到漢沽鹽場體味到深厚的鹽文化,這裡也將成為國慶期間人們出遊的好去處。

千年曆史

積澱深厚鹽文化

鹽業風情遊覽區位於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漢沽鹽場以國內制鹽史最長、現代化制鹽水準最高、鹽質最佳聞名海內外,總面積96平方公里。漢沽鹽業始於後唐,銜于遼,盛于金,距今已有1095年的歷史。漢沽鹽場生産的海鹽在明清兩代是貢鹽,現在被國家定為食用鹽001號生産企業。現代化採鹽、扒鹽、輸鹽、洗鹽和雙臂機械堆鹽等工藝使其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在遊覽區,很多遊客都是第一次看到制鹽的過程,興奮地爬上觀景臺遠眺拍攝。高6米的觀景臺利用日曬海鹽堆成,專門為遊客提供登鹽山體驗。“登鹽山、踩鹽坨”象徵著財富、祈福。在觀景臺上,遊客可以看到結晶池、漢沽鹽場古灘。其中最醒目的就是七彩鹽田,這裡是全國最大的海鹽單池結晶區,佔地3.2平方公里,有結晶池195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漢沽鹽場實施了大規模的灘田改造,將分散的滷水集中到水池進行結晶。由於滷水中含有“嗜鹽菌”,它不僅能夠促進産量,同時還能發揮凈化滷水的作用,特別是每年夏秋季節的大量繁殖,使結晶池自然呈現紅、黃、棕等不同顏色,成為漢沽鹽田獨具特色的景觀。遊客崔淑蘭告訴記者,她從北京來,第一次來到天津,覺得這裡的鹽海比青海湖還要壯觀。

據了解,漢沽鹽場所産的海鹽早在明代因其晶瑩潔白、品質上乘,就獲得了“蘆臺玉砂”的美譽。同時,由於海鹽含有的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多達十三種,所以口感鹹中帶鮮、鮮鹹適中,被尊為鹽中上品。隨著漢沽鹽場機械化生産水準的不斷提高,目前,海鹽産量超過80萬噸,是北方唯一的海鹽原生態産地。每年采收季節,數十萬噸海鹽堆滿坨地,蔚為壯觀,遠遠望去猶如皚皚雪山。

文工旅一體化

打造鹽業風情遊覽區

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煥嶺告訴記者,鹽業風情遊走的是文工旅一體化的道路。“在工業的基礎上,把它和文化資源、旅遊業放在一起。將生産場景景觀化,原有生産功能不變,該制鹵還制鹵,該結晶還結晶。從旅遊的角度來看,海鹽的生産過程就是一個景觀。生産設備景點化,生産過程中必不可缺的雙臂堆合機,在生産中派堆鹽的用途。但是從旅遊的角度出發,它就是一個很好的景點,獨特的造型會更吸引遊客。”

為了增加鹽業風情遊覽區的文化景觀,漢沽鹽場還籌建了長蘆漢沽鹽業展覽館,佔地面積200平方米,有照片300余幅,包括大量首次對外公佈的長蘆鹽珍貴照片和珍貴的鹽業生産實物。遊客們不僅能親眼看到制鹽的過程,還可以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了解鹽業歷史和古法制鹽工藝。下一步,長蘆漢沽鹽場將從工業旅遊做起,將鹽業風情遊逐步發展到對孩子們的科普,還有大人的研學,逐步發展到老年人的康養,走出工業遊加文化遊加健康旅遊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