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古冶(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應急管理部第一時間啟動地震災害Ⅳ級應急響應,地震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重大自然災害,其所釋放的能量會使建築物的結構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損和破壞,由此而造成對深陷其中的人們的傷害。如何在地震中科學地防範與躲避,提高生存率,降低傷殘率,規避居家室內、社區室外、戶外出行“三不躲”,正確認知地震中“往哪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居家室內避“三躲”

1、別往床下“躲”

以前人們認為鑽到床底下最安全,這種做法是以建築物的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當建築物的天花板因強烈地震發生倒塌時,這種方法就不可取了,因為掉落的天花板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將不堪設想。且床底下能躲不能逃,並非最佳的躲藏之處。

2、別進衣櫃“躲”

大衣櫃雖然結實,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傾斜,而且人一旦進入櫃子裏就會視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縛,同時造成的狹窄空間空氣稀薄,氧供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難,不僅會錯過逃生時機,還不利於被救。

3、別靠窗邊“躲”

現在的建築樓房一般都是框架式結構,磚起到的作用是隔風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時,一次震動來襲,先是縱波上下動,後是橫波左右晃,樓房常常是框架在,墻沒了,如果人們躲在窗戶下,很容易被甩出去。高層樓面向馬路的那面墻很不穩定,高層樓的窗戶更要遠離。

二、社區室外避“三躲”

1、別乘電梯“躲”

地震發生時,千萬不能使用電梯。因為地震後緊接著會停電,一旦斷電,上不來下不去就卡在裏面出不來了。且電梯間容易崩塌垮掉,導致電梯快速墜落,構成對人體的次生災害。另外,地震時電梯結構整體性喪失,亦不利於呼救及救援。

2、別入車裏“躲”

發生大地震時,如果你在駕車,汽車會像輪胎泄了氣似的,無法把握方向盤,難以駕駛而引發交通事故。地震中,建築物等倒塌將壓扁車輛,使車內的人喪失了逃生機會。同時,地震時災情複雜,可能引發汽車燃油著火。

3、別在樓旁“躲”

地震的瞬間,房屋結構發生破裂、毀損和扭曲,結構破壞後的不穩定性,比如面臨的余震、救援時擾動以及毗鄰建築物二次倒塌,構成了對人類生命的威脅。故地震時要儘量快速躲開建築物,特別更要遠離是有玻璃幕墻的高大建築。

三、戶外出行避“三躲”

1、別鑽橋下“躲”

地震對橋的橋臺、橋墩、橋梁、支座等結構産生的破壞不容小覷,切記一定不要進入橋梁、隧道、堤壩,尤其不要停留在過街天橋、立交橋的上面和下方,這些地方很容易在地震中發生塌陷,正可謂是“待在上面會掉下來、躲在下面會砸下來”。

2、別依電桿“躲”

地震躲避逃生時,千萬要避開危險物、高聳物或懸挂物,如電線桿、變壓器、廣告牌、街燈、物料堆放處、路燈、自動售貨機等,除直接倒塌傷人外,還可能出現觸電傷亡事件的發生。地震可導致電線零落,易引發火災。

3、別近山峭“躲”

“地震—山崩—泥石流”是具有關聯的系列自然災害鏈,震區若在山區,可能發生大面積滑坡、崩塌、滾石、泥石流等,切記這些次生災害可能當即發生,也可能過後發生,像山腳、陡崖和陡峭的山坡等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更勿停留。

地震中如何躲避是逃生的重要環節,作者主張應因地制宜把握“三間”原則:一是室內三角避震空間,比如內墻墻根、墻角、衛生間等開間小的地方;二是戶外平面避震空間,比如應急避難場所、公園、操場等空曠開闊的地方;三是人體屈曲避震空間,比如採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護頭頸、口眼微閉、用鼻呼吸的體位形成的自救空間。切記別忘往這“躲”喲!

王立祥,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蘇研究院院長、全軍醫學科技“十二五”心肺復蘇重點項目首席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