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是皮膚病的高發季節。民間有句俗話:“有病沒病,防風通聖”——自防風通聖散問世以來,人們已經習慣將“防風通聖丸/散”作為“防過敏”的藥物服用。然用藥有效有不效,這説明防風通聖是有其用藥適應症的。

一、組方特點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大黃、白芍、麻黃、薄荷、連翹、芒硝各半兩(各3g),滑石三兩(18g),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6g),甘草二兩,荊芥、白術、山梔各一分(1g)。

用法:上為末,每服兩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現代用法:作水丸(防風通聖丸),每服6g,每日兩次。或做湯劑,水煎服。

       二、何症可用防風通聖?

防風通聖出自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劉完素所著的《黃帝素問宣明論方》,臨床常用來治療外有風邪、表裏俱實證的各種皮膚病。中醫的表裏是相對概念代表辨證中病位的深淺,一般表是指在身體外部的皮毛、肌腠,裏是指在身體內部的臟腑、血脈、骨髓。臨床辨證時,外邪侵襲肌表、病位淺者,稱為表證,一般多見於(但≠)外感病初起階段,可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咽癢、咽痛、咳嗽、皮膚紅斑、丘疹,舌淡紅,苔薄等症狀;病在臟腑、病位深者,稱為裏證,正如《景岳全書》所載:“裏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也正是由於病因各不相同而症狀複雜多樣,一般多見於(但≠)外感病中、後期,或內傷疾病。

防風通聖所治之表裏俱實證,是指表裏同病,且無明顯正虛之象。臨床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痤瘡癮疹等皮膚病,可伴有惡寒、發熱,目赤睛痛,口乾口苦,涕唾黏稠,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舌苔黃膩等症。方中有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等祛風走表藥,使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梔子滑石泄熱通便,使濕熱從二便而去;石膏、連翹、黃芩苦寒瀉火解毒,可消瘡瘍腫毒,桔梗可宣肺部風熱,共同清解肺胃之熱;當歸、白芍、川芎、白術、甘草、生薑可健脾和胃,防止發汗、瀉下等藥損傷正氣。如此,諸藥各有專司,相反相成,使表裏雙解,故“名曰通聖,極言其用之效耳”(《王旭高醫書六種》)。

三、何症不可用?

本方雖有白術、白芍、當歸等健脾養血扶正的藥物,但是用量較小,且在大隊發散和寒涼藥物中,達不到補益作用,組方仍是以祛邪為主,因此正虛為主或脾胃功能較差者不宜服用。一般來説,突發性的紅腫熱痛(類似于西醫的炎症),病程短,起病急驟,脈數有力的,多半來説都是實熱證,用防風通聖丸是可以的;而那些紅腫熱痛不明顯,常常反覆發作,病程較長,脈細數的,多半是虛熱證,防風通聖丸就不適用了。或常有胃痛、胃脹、口淡不渴、氣短、大便稀薄、乏力、神疲倦怠、怕涼等情況的患者,可能存在氣虛或陽虛的情況,誤服或過服防風通聖丸,有加重病情的風險。

因此,防風通聖雖用途廣泛且療效確切,但也需要結合自身情況用藥,仍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切不可“一方解千愁”。

(本文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稿)

 

魏然然,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長于治療痤瘡、脂溢性皮炎濕疹、扁平疣、銀屑病、白癜風等常見皮膚病的診療,熟練鐳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