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冊頁》是作家黑陶的文化行旅筆記,從作者熟悉的江南水鄉到遼闊的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直至青藏高原,既有我們所熟知的大江名川,如雅魯藏布江、黃鶴樓等,也有一些不知名的山河風景,如一個中國東部丘陵之間的小縣城,到處都留下了黑陶自由的足跡和他的所思所想。而且每次出行黑陶雖然沒有在吃穿住上作充分的準備,但他對目的地作足了功課,像雁蕩山,光是各種典故和索引就多達三十余處,讓人感受美景的同時,更是被風景後所蘊藏的豐厚文化所折服。正如黑陶在後記中寫到的一樣:這一冊書,是我,一個中國人,自由地潛遊于祖國深處的漢字呈現。

但無論是宏觀壯麗的山河風景的呈現,還是深邃的往昔歷史的追憶,黑陶的文字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在面對這些景色時的激動、迫切,抑或冷靜、沉思都通過他的文字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在描述西藏的青麥時,他如此寫道——“無數在熾白日光下閃爍的麥芒,是它們攜帶的鋒利細箭,一旦發射,如雨珠般密集的麥芒之箭,遮天蔽日,整個世界將為之疼痛、黑暗。青麥。在西藏的筆電上,我記下了它們異於他地的獨特品性:凜冽”。再以清晰的照片為參照,顯得元氣十足又酣暢淋漓。而且,黑陶的寫景散文不同於其他作者,他不是純粹為了抒情而作,也不是歷史記錄的堆砌,當讀者沉醉於他所描述的場景時,他又總能通過“小縣城的擴音喇叭、小鎮街邊的招貼廣告、路邊的小貨攤”等將讀者從遙遠的歷史拉回到現實當下,無論是出於警示還是對比。

或許是因為還是詩人的緣故,《中國冊頁》中的文章讓人讀起來很有黑陶個人的特色,他對於每個字都進行了仔細斟酌,避免雷同,又充滿力量。比如端坐于李白墓前建築的舊門檻上,為表達對李白的敬仰之情,他這樣寫道:“滾滾的漢語,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和空間,正叫喊著,進入我饑渴的、後來者的血管”。在《中國冊頁》收錄的散文中,充滿了類似如此的“組合、拆散、拼裝、差異、重現”,充分地呈現漢語獨有的魅力和表現力,也彰顯了黑陶敏銳的感性和強烈的個人性。

有的人一生都囿在自己的故土,他的冊頁是空白的。而黑陶是一個將自己的冊頁填滿的人。支援他的就是他所深愛的東方大地所獨有的充沛精神和強勁元氣,他將它們涵納于薄薄的書頁之中,讓我們細細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