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phin!”

伴隨船長的語音廣播,幾名工作人員快步走向船頭,用手撐著身體探頭向外觀看——只見深藍色的海水中,三五隻海豚拔出水面又潛了下去。幾分鐘後,人們回到船艙繼續工作。在太平洋幾乎最南端的大洋,“喬迪斯·決心號”(以下簡稱決心號)科學鑽探船正載著31名地學科學家航向紐西蘭東南海域,在那裏,他們將對“南太平洋古近紀氣候”展開科學研究。

作為一艘科學鑽探船,決心號與大型郵輪、海上貨運輪不同,是一艘能在海洋裏“打鑽”的船,能鑽探8238米深的海底。

那麼決心號為什麼要打鑽?能鑽出來什麼呢?科研人員可以通過海底鑽出來的岩芯來研究地球與生命科學。科學研究首先要取得本底資料,而全球海洋研究的本底資料之一,就來自大洋鑽探——通過海底鑽探取得數千米的深海下面的物質——泥、鬆軟沉積物和岩石,這些統稱為“岩芯”。科研人員會通過這些“岩芯”樣本進行物理化學生物方面的分析得出數據,再以數據建立某種因果關聯的模型,推導出一些普適性的規律。

鑽出的岩芯與科學研究存在著哪些聯繫?黃土、深海岩芯、冰芯記錄了地質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的資訊。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分析岩石地層裏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資訊,了解遠古時期地球的氣候、環境、生物演化進程。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就是這樣一個為了獲取海底沉積物和岩石樣品及數據,從而探索地球歷史和系統動力學的國際項目。

本航次是決心號鑽探船的第378航次,“南太平洋古近紀氣候”的科學研究對人類有哪些作用呢?受人類活動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科學家們能用電腦模擬大氣二氧化碳和全球氣溫關係,這能讓我們為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提前做好準備。但是除了依靠模型預測,我們還能從地球自身的歷史演變中尋找相關答案。現在,科學家計劃通過鑽探技術鑽入海底,通過研究這些數千萬年以來的沉積記錄來探索“環南極洋流形成”等謎題,並將揭示極熱氣候條件下海洋環境與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過程和適應機制,這將為我們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本航次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古近紀(距今6600萬年至2300萬年前)地球的古氣候歷史。決心號將沿南太平洋航行以鑽取深海岩芯,通過研究蘊含在其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積記錄等資訊,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過去。同時,這次航行中收集的樣本將有助於填補這一重要區域的數據空白。

了解完決心號378航次的“使命”,你是否也期待著科研人員帶來“新鮮出爐”的科研成果?他們將在科考中發現什麼?來自同濟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家們又在本航次擔任什麼角色?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余一鳴(上海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