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魂》(歌詞)

布衣夢壯志酬

笑看洮水起歌聲

岷山雪洮河韻

“久久歸一”中華夢

有愛癡心重

無浪一帆懸

洮河硯工匠情

牽手紅塵愛一生

雲崖石映山紅

千里岷山盡開顏

人心清乾坤大

洮河綠石通寶靈

岷州好男兒

匠心出奇葩

“兩彈一星”‚耀華夏

千年的石頭會唱歌會唱歌

註釋:

“久久歸一”指“久久歸一”巨型洮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慶典,由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製作的“久久歸一”巨型洮硯代表甘肅獻禮香港特區政府,雕刻有99條龍以示久盼的香港同胞回歸祖國懷抱。

“兩彈一星”指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製作的“圓夢中華飛翔硯”和“一帶一路硯”兩個巨型洮硯,均作為獻禮十九大。

岷縣洮硯賦

岷山溢彩,洮水流珠;物華天寶,鐘靈毓秀。臨洮舊墟,地西起長城,群山逶迤風景殊;岷州新府,借勢南秦嶺,田疇沃野富萬民。秦時建制縣,自古“隴原旱碼頭”;洮硯耀古今,史籍無載天下聞。民俗風情濃,“洮岷花兒”發祥地;特色産業地,今日千年藥飄香。

洮河蘊翠珠,天工開萬象之物;山崖藏奇石,匠心拓百靈之圖。溯西傾余脈以迂廻兮,陟石門金鎖之天塹。援喇嘛懸崖之嵯峨兮,涉洮水長河之瀲艷。千錘萬鑿以斧斤之考,辟阻探奇以冥幽之險。然石沉大河之底,隱現乎罅隙之間。惟茲石之珍瑋,藏之愈艱。蓋世之奇偉瑰怪者,或藏于山,隱于林。或沉于水,混于沙,世人莫之聞也。洮河綠石,開鑿漢唐,享譽古今,稀世之珍哉!

四硯齊名,一品中居;洮硯貴何,黃膘綠波。厥名鴨頭綠,翠碧而潤澤。硯質最堅膴,紋理舒婆娑。摛洮水之雕飾以涌波痕,流黃膘之輝採以曜光華。如匯百溪之涓流,似繞千山之雲嵐。厚蘊山崖之氣脈,深浸岩泉之柔漣。採陰納陽,咀華含英。色清朗以光輝,潤溫玉而津生。歷寒不冰,貯墨不耗。澀不留筆,滑而不燥。呵之凝珠,撫之滲水;從今往古,得之如寶。列蕓窗墨軒,藏曹倉杜庫;居文房藝齋,啟文明初肇。

自宋至今,歷久彌珍。靜觀紋理,自然傳神。猶似涓涓清泉,飛花濺玉;忽如大河奔涌,拍岸驚魂。更有能工巧匠,鏤空懸雕,摭穎圖新。弘博瑰瑋,精美絕倫。或若龍飛鳳舞,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尋梅踏雪。或為神話傳説,琴棋書畫;神州大地,華夏河岳。出神入化,不拘一格。靜若翠竹凝清兮,幽泉汩汩于空谷;動若長風破浪兮,波瀾浩浩乎排空。洮河硯石,如詩如畫;千姿百態,萬種風情。若乃碧荷田田以含露,翠柳依依而滴清。竹影搖風以月華似水,風刀霜劍兮遒勁蒼松。楚楚動人,神形兼備;妙筆神韻,畫龍點睛。神龍昂首兮騰衝霄漢,鴻鵠振翮兮翱翔九天。長城萬里兮錦繡中華,日月同輝兮如畫江山。

時逢盛世,天地交泰,燭龍銜玉。農人有德,幼而好學,志道遊藝。與時俱進,創康莊鼎食之路;承先啟後;開陶毆鏤石之門。堅守初心,一蓑煙雨任平生,築夢洮河;黃天不負,千雕萬刻出奇葩,洮硯出彩。天雨粟金,山煥川綺,長狄重見於臨洮;赤虹化玉,物華灼灼,靈石又現岷州。赤丹碧血,硯涌天祥之宏骨;紫石綠璞,墨磨宗義之錦心。易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龍硯立鶴池,國硯現九鼎,乃物之大祖,器之大寶,體天地之撰,通身明之德。聚山川之精英,納乾坤之瑞氣;鼎靈物而反本,立神器而還原。于天地合其德,于日月合其明。紹天闡繹,開元太昊;經緯始終,彌綸人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國盛之喻,邦興之兆;立世之根,傳人之本。易曰: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也。

智者臨硯以抒懷,仁者賞墨而勵志。潑墨以繪八駿圖,揮毫而書赤壁賦。墨軒清以著春秋,文房靜而抒胸臆。華夏文明五千年,洮硯翰墨留青史。

硯載中國夢産業鑄輝煌

----甘肅洮硯工藝傳承人趙成德先生的傳奇人生 

布衣夢壯志酬

笑看洮水起歌聲

岷山雪洮河韻

“久久歸一”中華夢

有愛癡心重

無浪一帆懸

洮河硯工匠情

牽手紅塵愛一生

雲崖石映山紅

千里岷山盡開顏

人心清乾坤大

洮河綠石通寶靈

岷州好男兒

匠心出奇葩

“兩彈一星”耀華夏

千年的石頭會唱歌會唱歌

這是流傳在甘肅洮岷大地對洮硯藝術的讚歌。

洮硯大王逐夢洮河 

洮河悠悠,養育萬物;岷山巍巍,賦人魂魄。

洮河綠石,地之寶藏;岷縣洮硯,硯苑奇葩。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奮者以收穫,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貴啊,只要你把它愛在心中啊,山高那個路遠也能獲得……

洮硯,一個古老歷史的傳奇;洮硯,一個地域文化的符號;洮硯,一件無法複製的稀貴;洮硯,一個品牌獨有的價值;洮硯,一個精美藝術的高度。

洮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洮硯的産生和使用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為歷代文人墨客珍愛之物,列為文房四寶,在清朝乾隆年間欽定的《四庫全書》中列為國寶。

自然的造化,上蒼的眷顧,天地的饋贈,岷地的福氣。洮硯,出自洮河,産于甘肅岷縣、臨洮、卓尼等地,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沐浴著日月的精華,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在洮岷大地粲然綻放。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踏著時代發展的節拍,懷揣家鄉富裕的夢想,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高挂雲帆,勵精圖治,一路行歌,走到了今天。1986年,岷縣維新鄉工藝美術洮硯加工廠在岷州大地破土而出;1992年,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在洮河邊上突兀崛起;2006年,甘肅承德洮硯文化研究院成立。標誌著岷縣洮硯集産業開發、工藝傳承、文化研究為一體的佳構形成。至此,岷縣洮硯産業開發體制與洮硯文化復興完成了轉型升級,步入了科學發展的軌道。

趙成德,一個農民的兒子,從小生活在一個貧窮落後的山村裏,結緣洮硯,一生追隨。一塊塊普通的原石經過巧奪天工的手法變成一方方讓心愛不釋手的精品,再現了洮硯歷史文化,帶動了當地百姓致富,成為國內洮硯文化的傳承人。有人説過:一個有事業的人,必然有超人的精力,源自於自身的那種獨特的意志力!在趙成德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與眾不同的氣質,那種專注于洮硯的勁頭、那種別具風格的思維,使他的事業蒸蒸日上!

30年披荊斬棘,30年艱辛創業,30年櫛風沐雨,30年一路歌行,30年春華秋實,從一家小作坊發展成大公司,從一方工藝品發展為大産業,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已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洮硯行業中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民營文化企業,巍巍然崛起在岷州大地。

從1997年7月“九九歸一”巨型洮硯獻禮香港回歸祖國之後,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相繼設計製作噸級以上巨型洮硯近百方、各類精品硯臺幾千方,其中“中華巨龍”、“一帶一路”巨型洮硯榮獲世界紀錄協會頒發的《世界紀錄證書》。2008年,岷縣洮硯加工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1年,岷縣榮膺國家“洮硯之鄉”稱號。洮硯加工製作技藝及其産業發展受到了諸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市領導各級的關懷與支援,許多領導、專家、藝術家為洮硯題字撰文給予鼓勵。如今,岷縣洮硯名揚海外,遠銷日本及東南亞諸國,被中國亞太經濟合作中心推薦為國家級禮品。

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以傳承弘揚洮硯文化為宗旨,以“開發精品、展示精品、收藏精品”為方向,以“挖掘歷史文化、傳承工藝技術、創新洮硯文化”為核心,創業、創新、創意並舉,打造“一館(博物館)、一所(洮硯文化講習所)、一市(洮硯文化市場)”,建立起了洮硯文化展覽中心、藝術中心、培訓中心、資訊中心、研發中心,工藝與品質、文化與戰略、産業與效益共進,在古老的岷州大地上鑄造了一座醒目的文化地標。

與夢同行,心有大愛。匠心守之,精品迭出。一次次千錘百煉,一筆筆畫龍點睛,一幅幅精雕細刻,一日日不辭辛勞,一年年不計付出,宗前賢以立自信,勵後學而志超前,巍巍乎可觀,赫赫乎可象,鬱鬱乎文哉,岷縣洮硯含潤流芳,技藝超群,秀于百卉,書寫了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趙成德,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岷縣洮硯工藝的傳承人、洮硯産業的奠基人、洮硯文化的復興人。他生於困難時期,逢于改革開放年代,結緣洮硯,奉獻洮硯事業,在逐夢洮硯魂中游歷半生,創造了洮硯由實用硯品到藝術精品的傳奇故事。他在創業中歷練人生,在創新中傳承工藝,在創意中鑄造精品,成功地實現了洮硯由小件硯品到巨型硯臺的完美轉型,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華麗轉身,讓古老的洮硯在新時代大放異彩。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脫穎而出的創業實干家、愛國企業家、社會慈善家,為地方經濟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群眾脫貧致富善義攮舉,奉獻愛心,樹立了民營企業家的良好形象。他勵精圖治,矢志不渝,嘔心瀝血,為洮硯工藝傳承、文化復興、産業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讓精美的石頭唱響新時代的讚歌,為中華國寶傳承發展做出了不朽的功勳。他是新時代中國工匠的代表人物,是中華傳統工匠精神的典範人物,他的名字將與洮硯一併載入史冊,流芳百世。

洮硯發展的歷史是中原文化週邊羌藏文化融入華夏文明的重要見證,它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岷縣歷史發展和民族融合及岷州地區工藝特徵和美學觀念。豐富而珍貴的實物資料,讓我們在感悟岷州人文內涵和歷代匠師創造力的同時,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多元一體文化體系的形成以及文明的不斷進步。傳承文明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保護文化遺産,為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

趙成德先生現為甘肅岷縣政協委員、定西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省政協委員,榮獲第六屆甘肅省十大傑出青年,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人才,甘肅省非遺保護項目洮硯代表性傳承人、定西文化産業領軍人物、甘肅省優秀企業家、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定西市工商聯副主席等一系列殊榮。洮硯聲名日隆,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甘肅省名牌産品”等,並暢銷國內外市場。

昨天,揮之不去;今天,來之不易;多少艱辛,多少磨難,才能鑄就今天的“洮硯大王”趙成德!他背後的心酸、灑過的汗水、付出的代價,是常人無法想像的。他不僅一個博大的洮硯夢,有一個為民志,更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他用自己的方式,為人民造福,為祖國獻禮!在奮鬥中前進,在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中國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進入40週年,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在發展洮硯産業、弘揚洮硯文化的路上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十年的歷程,三十年艱苦創業、三十年嘔心瀝血、三十年砥礪奮進,鑄就了今日之輝煌:洮硯成為甘肅乃至國家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

勵精圖治開創基業

洮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端硯、歙硯齊名。硯材産自甘肅岷縣、卓尼縣一帶的洮河峽谷中。洮硯的特點是發墨快、研墨細、不傷筆毫。洮硯在宋代就為當時文人所珍視,蘇軾《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讚美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黃庭堅詩云:“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洮硯的生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咏詩,讚嘆不已。唐代柳宗元《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鑒賞家趙希鵠《洞天青祿集》雲:“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大文豪蘇軾、黃庭堅讚嘆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樸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2017年,由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歷時三年時間精心雕刻製作的“圓夢中華翔飛硯”精彩亮相,再次刷新了該公司規劃設計製作巨型文化藝術洮硯的歷史。

該硯長18.9米,寬3.29米,高1.69米,重量達129噸。將中華龍文化與洮硯工藝相結合,以中華龍、長江、黃河、海濤、祥雲、長城、關隘等為主題元素,融合了歷代龍的圖案特色,設計構思奇偉,雕刻層次分明,名曰“圓夢中華翔飛硯”。56條巨龍昂首翹望,巍然聳立的崇山峻嶺和逶迤起伏的長城,黃河、長江在祖國的懷抱奔騰流淌,底座的祥雲和海濤,似中華巨龍乘風破浪,騰空而起。整幅硯象徵著百餘年中國波瀾壯闊、滄桑巨變的歷史圖景,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圓夢中華,實現騰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風采。

甘肅省工藝美術特級大師陳一珀先生在觀看了“圓夢中華翔飛硯”巨型洮硯後認為,體量如此巨大的硯臺,不僅在洮硯雕刻行業,即使在整個硯雕界,也是絕無僅有的!讚曰:“橫空出世,崛地群龍。愛我中華,美夢成真。”

感慨于精美的藝術,感動於精湛的工藝。這樣的設計也是趙成德先生骨子裏濃厚龍文化情結的完美體現。目前趙成德先生再次組織專家團隊,精雕細刻,把民族文化元素更深刻熔鑄其中,對圓夢中華翔飛硯做進一步的藝術提升,讓這個洮硯製作中的“國産航母”日臻完善,作為給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週年的獻禮。

洮硯産業與時俱進

岷山巍巍,洮水湯湯,千回百轉山水依,漢藏羌居華蕃融。作為茶馬古道的岷州物産豐饒,商旅絡繹,共同構成了中國西部一個奇特的文化板塊。作為開發洮硯領頭雁的趙成德,合著發展的節拍,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如椽大筆在石頭上書寫民族魂,充分展示了洮硯的藝術魅力。

1991年,“八仙慶壽”洮硯聞世,這是趙成德先生組織能工巧匠精心雕刻的第一件洮硯藝術品,重達50公斤,圖案設計新穎,雕刻工藝精美,令觀賞者嘆讚不已,深受社會各界高度評價,一時銷路大開,訂單紛至遝來,他的洮硯從此名聲大振,走向市場,走出了國門。

“八仙慶壽”在趙承德先生創業征途中可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他此時的眼界更高了,理念更新了。1992年他在蘭州成立了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也適時成立了洮硯文化研究會,給洮硯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讓洮硯插上飛翔的翅膀,飛向那高遠的藍天,駛向那廣闊的“藍海”。

1994年起,趙承德先生借甘肅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組織了上千萬洮硯精品赴蘭展銷,贏得了豐厚了經濟效益,公司步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之後,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每年特別是國家重大政治、文化、經濟活動中,都有大型精品洮硯推出,旨在打出品牌,樹立形象,弘揚文化,傳承精神,為洮硯文化産業發展鋪路奠基。

“松鶴延年”、“中華民族大團結”巨型洮硯,先後被人民大會堂珍藏,為甘肅爭了光,也為硯鄉人民出了彩。

“鳳鳴九州”巨型洮硯,整體造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上雕象徵56個民族的56條龍和代表華夏九州的9條巨龍,硯蓋為統領群龍的一隻鳳凰。整個硯臺有綠、紫、紅三種天然色,形象地勾勒出中國的地形地貌。更為奇特的是東南沿海有兩條天然白玉弧線,顯示出我國經濟特區的地理位置,堪稱稀世國寶。

“龍祥龜壽”巨型洮硯,99條龍由口含金珠的七宿蒼龍統領,硯蓋一大神龜頭部有一個天然白玉環,寓意龍抬頭,國運昌盛,神龜千年,地久天長。

“至聖先神”硯,刻有孔子給72年弟子授課傳道的情景,每個弟子神志各異,個性分明,栩栩如生。

“孝感動天”硯,刻有24孝圖,圖案逼真精美,一幅圖案為一個感人的故事。

“百子圖”硯,刻有9組百名兒童在園林中嬉耍玩鬧,“九龍捧壽”硯、“富貴牡丹”硯、“龍塔組合”硯……可謂千姿百志,氣象萬千,雕刻工藝和重量均達到了新工藝、新高度、新水準。

“九九歸一”巨型洮硯,這塊重214公斤,長1.22米、高0.13米、寬0.9米的洮硯,作為甘肅省人民政府代表2700萬隴原兒女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的獻禮,産生了廣泛的政治、社會效應。

2001年,“大觀園”巨型洮硯以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為題材,彰顯了洮硯山水、人物雕刻的新技藝、新水準、新境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2年,“東方醒獅”巨型洮硯獻禮黨的十九大,並獲得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國之寶》證書。——“中華民族大團結”硯,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

“東方醒獅硯”,獻給中國共産黨建黨80週年和十六大;

“神州四號發射成功紀念硯”,獻給中國的航太事業;

“輝煌硯”,獻給新中國60華誕。

2015年國慶節來臨前夕,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特製的洮硯“人民必勝”硯。

十九大勝利召開前夕,“中華騰龍硯”震撼亮相,隆重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九龍硯”亮相鳴沙山月牙泉,硯遇敦煌,顯千年奇景。

兩當兵變等各種紅色革命紀念硯,孫中山宋慶齡,十大將軍,十大元帥等歷史名人硯,再現革命英雄人物的風采。

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從1992年起步到現在,在30多年的創業歷程中,由幾名職工、幾間破舊土棚車間小打小鬧,到打造品牌,積累資本,初具規模,批量生産,再到創立新理念,科學發展,走過了25年的輝煌歷程。如今,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擁有固定資産30多億元,在北京、蘭州、杭州都有洮硯經銷門店,有技術研發、雕刻技師、生産加工等各類人員上萬人,並有自己的洮硯文化研究院,儼然成為屹立在洮河邊上的大型創意文化民營企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從“九九歸一硯”到“圓夢中華翔飛硯”,已經有整整20年了!

三十年多來,每逢黨和國家重大事件,建國五十週年,神州飛船發射,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開,趙成德都能敏感地把握時代的脈搏,適時地推出反映時代題材的巨硯精品,以示慶賀。這些洮硯完整地記錄了趙成德先生在洮硯開發和製作過程中的一個個堅實的“腳印”。

三十年多來,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繼“神筆馬良”等八方硯臺榮獲上海文房四寶博覽會金銀獎和“國之寶”證書後,又在慶祝黨的十五大,建國五十週年,建黨八十週年,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等黨和國家的重大慶典活動中,先後推出了“東方醒獅”硯、“春滿中華”硯、“民族大團結”硯、“世紀龍”硯、“千禧龍”硯、“鳳鳴九州”硯、“百龍戲海”硯、“龍之舞”硯、“龍祥龜壽”硯、“群龍騰飛”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硯。這些洮硯精品,不僅在海內外産生了巨大的反響,而且産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應,使洮硯公司的名聲大振,逐步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不僅奠定了公司在全國制硯行業中的龍頭地位,而且使洮硯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空前提高,使出産于大西北的古老洮硯榮登國硯榜首。

詩人鄭文藝曾賦詩一首《巨龍騰飛》表達對圓夢中華騰龍硯的讚頌:

龍的夢一作就是千年

龍的夢其實就是一個騰飛的夢

龍在黑暗里長久的思索

龍在石頭裏曾經痛苦的扭動

龍終於醒了

可是一條龍的天空孤孤單單

可是一條龍的海洋冷冷清清

一條龍的甦醒不是真正的甦醒

一條龍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

他要帶領五十六條龍

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上空遨遊

一方方浸潤著岷山洮水靈氣的洮硯承載著隴原大地厚重的文化內涵,在華夏大地大放異彩,受到世人的讚譽,洮硯揚名了。這一産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洮硯傳承人趙成德先生的含辛茹苦,矢志努力,艱苦創業,更離不開省市縣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精心呵護和培育。

匠心守之雕琢精品

洮硯石的開採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以來,生産洮硯的石料主要來源於洮河東岸的喇嘛崖岩層之中。這裡山崖險峻,道路崎嶇,三面環水,急流滾滾,開採難度十分巨大,但開採洮硯石料的工作卻從未停止。如今,由於資源儲存有限和工程建設等原因,洮硯石的資源已頻臨枯竭邊緣。

地質學家認為,洮硯石乃淤泥沉積而成。它和煤的形成一樣,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的變化,經受了億萬年高壓的鍛造,才生成了如此高潔的“綠金子”。

從沿襲多年的傳統觀念看,洮硯的定位僅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實用工具,以實用為主、觀賞為輔。而在當今工藝美術面臨蛻變和再生的新時期,趙成德敏銳地認識到,洮硯已成為石雕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其內涵和外延,已從文人雅士研墨濡筆的文具功能中拓展出來,更多地轉向藝術欣賞和收藏。

如何在洮硯的製作中,既能展現悠久深邃的文化傳統,煥發洮河流域獨具特色的人文風尚;又能夠體現創意創新的理念,以豐富的想像力和精美的藝術性,提升洮硯文化的審美價值,從而使古老的洮硯拂去歷史的塵封,擺脫“溫室的花朵”或“複製的古董”的困境,經久不衰、華彩愈盛,贏得國內市場,吸引世界的目光,這是趙成德苦苦思索而又久久難以破解的難題。

善於從風雲激蕩的時代強音中捕捉思想的火花,激發創造的靈感,這是趙成德先生及其智囊團隊的最大優勢。趙成德先生有著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鍾愛,也有著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愛,因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擔當。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圓夢中華翔飛硯”設計理念一定要體現時代特色,要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時代主題緊密聯繫起來。

趙成德先生發動工匠集思廣益,出謀劃策。“圓夢中華翔飛硯”的設計師和硯雕師們紛紛建言獻策,暢所欲言,計謀迭出。超級工程、科技強國,這些全新的設計思想,富有時代感的設計理念,開啟了大家的心智,使大家興奮不已。

最後,綜合各方的意見,一致認為,只有“龍”這個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圖騰物,才能涵蓋所有美好的寓意,才能綜合體現藝術的想像!

對!就用“圓夢中華、巨龍騰飛”來涵蓋所有的設計理念!

設計思想一旦確定,“圓夢中華翔飛硯”巨型洮硯的呼之欲出,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堅韌不拔方能致遠

30多年來,趙成德先生的洮硯文化事業及其産業一年一個變化,二年一個臺階,三年一個週期,天天都有新發展,年年都有大舉措。

趙成德先生骨子有著洮河激流滌蕩的性格,必定有大海般的胸懷。為了製作“圓夢中華翔飛硯”,他自始至終堅守在洮硯加工現場,與設計師、雕刻師和工匠們一起研習洮硯設計雕刻方案,爬冰臥雪,櫛風沐雨,吃著冷米飯,睡著大通鋪,靠爐子上煮沸的罐罐茶取暖……

“圓夢中華翔飛硯”雕刻的工程師們來自全國各地。有一天,總工程師崔雲強説,當初技師們聽説要吃“魚”,都非常興奮,好久沒有吃過肉食,這回可以打打“牙祭”了!誰知道吃完一盆烤洋芋,竟然連“魚”的影子都沒有見到!原來他們把洋芋的“芋”,誤以為是“魚”了!

從這則小幽默裏,可以大略窺見一塊石頭變作洮硯的艱辛歷程,可謂“千磨萬擊還堅硬,不辭辛苦出深山”。

在“圓夢中華翔飛硯”的雕刻製作過程中,趙成德先生所經歷的艱難困苦,真是常人難以想像。

在三年來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裏,他和技師們同住一個帳篷,同睡一個被窩,啃冷饅頭,吃烤洋芋,可謂同甘共苦!技師們私下裏嘀咕:這趙總還是個老闆嘛?哪有老闆和員工們打成一片的?

長年把全部心思放在了洮硯的雕刻上,趙成德先生難得洗一次澡,理一次發。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趙成德先生個子高挑,經常西裝革履,出入于京城和省城的各種重要場合,風度翩翩,有著西北漢子特有的魅力。但是,這幾年來,他經常留著的小平頭,由於長期不理,變成長髮了;褲腳上沾滿了洮硯石的泥灰;皮鞋也變成了灰色的“泥鞋”……隱姓埋名,臥薪嘗膽,這是幾年來趙成德先生在雕刻巨型洮硯過程中的生活寫照!

為了避免打擾,他把蘭州的手機號暫時停機了,蘭州的朋友們找不到他,就紛紛猜測,他又在搞什麼名堂?説不定過一段時間,又要放一顆“原子彈”呢?而有的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趙成德“爛包”了、趴下了,等等,總之,是流言蜚語滿天飛,但他卻不以為然。

硯臺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文人墨客以之為工具,揮寫出錦繡文章,繪畫出傳世名作,可以青史留名!可以富甲天下!而製作硯臺的人們,即使能工巧匠,從古到今,卻幾乎沒有留下一個雕刻大師的名字!這就是中國的“工匠”!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就是中國的“工匠精神”!

趙成德先生常説:“沒有思想就沒有創意,沒有夢想就沒有現實,沒有實幹就沒有成功”。他是一個想大事,乾大事,能幹成大事的人。

多年來,趙成德先生默默地將更多的心力投入到扶貧濟困和慈善事業中。

在洮硯開發建設資金並不寬裕的情況下,趙成德先生更是慷慨解囊,回報社會,支出達1億多元,用於修路助學、扶貧助困和公益事業。在岷縣2012年“5·10”特大暴洪和2013年“7·22”大地震發生後,趙成德先生組織公司員工,捐款捐物,累計數百萬元。同時,甘肅省洮硯開發總公司還先後給全國政協、中央黨校、中央統戰部、共青團中央、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電視臺、中國航太城、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全國各地佛教聖地等社會各界累計捐贈洮硯達8000余方,價值達到數億元。

趙成德先生的創業經歷,給予了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創業者以深刻啟迪:時代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企業家精;中國製造需要工匠精神,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更需要企業家精。時至今日,我們不僅需要這種“工匠精神”,更需要給予他們榮譽和應有地位!沒有他們的付出,沒有他們的汗水,中華巨龍,就難以實現騰飛的夢想!也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五大心願構築夢想

硯石記錄了一個人三十多年的夢想與拼搏,洮硯作品也記錄了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和偉大成就。

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趙成德的洮硯公司製作了雕刻有99條龍的“九九歸一”巨型洮硯,以甘肅省人民政府名義作為慶回歸禮物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這方洮硯是西元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由甘肅省人民政府贈送給香港政府的禮品。

憑一腔愛國熱情,執一硯鐵血丹心,二十年來,每遇黨和國家的大事,建國五十週年、神州飛船發射、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開,趙成德的洮硯公司都會設計創作大型紀念硯,作為禮物隆重獻禮。

——“九九歸一硯”、“中華民族大團結硯”、“東方醒獅硯”、“神州四號發射成功紀念硯”、“輝煌硯”、“人民必勝硯”、“兩當兵變硯”等各種大型題材的紅色革命紀念硯,孫中山宋慶齡硯,十大元帥硯、十大將軍等系列革命先輩歷史名人硯以及贈送給全國政協、中央黨校、中央統戰部、共青團中央、中央電視臺,中國航太城、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佛教聖地社會各界等單位的洮硯,總共8000余方。  

用方寸洮硯反映大千世界,反映五千年的先進文化,用方寸洮硯歌頌偉大的共産黨歌頌偉大的祖國。歌頌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拼搏精神,歌頌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和偉大成就。

2018年,趙成德先生帶領公司50名能工巧匠,歷時整整三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精雕細琢,製作了洮硯中的“兩彈一星”硯。包括“愛我中華騰龍硯”及“圓夢中華翔飛硯”和“一帶一路硯”。這是制硯人30年來的心血結晶,也是趙成德熱愛祖國美好心願的表達。“愛我中華騰龍硯”硯長18米,寬3.5米,高1.50米,重量達118噸;“圓夢中華翔飛硯”,硯長19米,寬3.5米,高1.70米,重量達129噸,其上56條巨龍昂首翹望,勢欲騰空。

習近平主席在去年出訪哈薩克和印尼期間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強調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制硯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感應著時代的脈搏,雕成了“一帶一路硯”。“一帶一路硯”長5.9米,寬3.5米,高1.50米,重量達19噸,其上雕刻有19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巨龍”,以及穿行在歐亞大陸的“復興號”高鐵、翱翔藍天的飛機、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標誌的西安大雁塔、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天水麥積山和“絲綢之路”上聞名遐邇的重要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還有大漠駝隊。“一帶一路硯”更凸顯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主題:這預示著當今中國的復興眾望所歸,中國當代的領導人天下歸心。響應國策雕巨硯,重現絲路報國恩。也體現了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一帶一路硯”在敦煌文博會上展出後,每天有幾萬人慕名而來,産生了轟動效應,目前“一帶一路硯”放在月牙泉,繼續讓世界各地的遊人參觀。

“洮硯製作要一如既往關心國家大事,更要關注國計民生的時代政治形勢”。

千回百轉山水依;漢藏羌居華蕃融,作為茶馬古道的岷州物産豐饒,商旅絡繹,共同構成了中國西部一個奇特的文化板塊,作為開發洮硯的領頭雁,我製作的洮硯的美麗恢宏的氣派被更多的人們欣賞頌揚,尤其是作為“國之重器”策劃的巨型洮硯隨著被世界紀錄認證,更是名聲大振,譽滿九州。

製作推出“九九歸一”巨硯以來,趙成德先生的洮硯事業一年一個變化,二年一個臺階,三年一個週期,天天都有新發展,年年都有大舉措。洮硯事業的發展受到了有關領導、各界人士、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和讚譽。

石雕龍形歌盛世,洮硯立業為民眾。

“我是個唯物論者,一個人幹事業的信心和誠心就是心中的神靈,我執著洮硯事業,更要將慈善事業堅持做下去,當然也會給岷縣人民來帶來吉祥幸福。今後要繼續通過洮硯,實現共用經濟幫助當地農民兄弟共同致富是我畢生的願望”。

樂善好施是趙成德先生多年的生活習慣。在這三十多年裏,岷縣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的洮硯公司在全縣扶貧攻堅戰中不甘落後,竭盡全力,傾心公益,救助山區兒童,多次為農村學校捐款捐物,受到了群眾的稱讚和領導的好評。

最近兩年,趙成德先生帶領他的洮硯團隊到卓尼臨潭的農牧民家、制硯藝人家走訪,研究市場,了解當地民情,尋找新的發展契機。

談及趙成德先生未來的的事業構想和行動計劃時,他略有沉思,然後打開了濃郁的岷縣口音,給我們講述了他將來的五大心願——

心願之一——我目前正在製作即將完成“圓夢中華硯”,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獻上一份厚禮,並決定無償捐獻給國家收藏。

心願之一——我幾十年來傾盡所有收藏了近萬幅名人字畫,如唐寅、黃胄、張大千、李可染的畫作,趙樸初、啟功等大師的書法作品。我將把這些字畫捐獻給國家,作為國家和人民的財富。

心願之三——我製作的“中華騰龍硯”即將和商家達成協定,拍賣價為兩個億,拍賣成交後將拍賣所得五千萬捐獻給中華慈善總會,五千萬獎給長期關心和支援洮硯事業的各界有識之士,五千萬獎勵給修建洮硯文化産業園及洮硯博物館的有社會擔當的人士,五千萬將用於償還我本人的債務和上繳國家稅收。

心願之四——我將打造一個集參觀交易、文化交流、藝術收藏于一身的洮硯文化産業園,營建一個洮硯博物館。使洮硯産業真正成為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的文化名片,所以我強烈要求不能使開發房地産的某些人把洮硯廠拍賣搞房地産開發,為牟取私利而毀掉我多少年心血凝成的文化結晶,讓洮硯事業毀於一旦,成為文化經濟發展的一大缺失。

心願之五——我是洮硯傳承人,洮硯廠是我和幾代洮硯傳承人心血的結晶,如果因為目前的經濟困境而拍賣掉,這將是我縣乃至我省的一個文化之殤,希望上級及有關部門明鑒,並能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保留住“中國洮硯之鄉”這個來之不易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品牌。

不忘初心助力扶貧

趙成德先生從起家至今,始終秉承“服務家鄉、回報桑梓、報效國家”的宗旨,堅實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家鄉,也為社會做了大量的公益事業和扶貧濟困善事,帶動了一方父老鄉親及貧困群眾共同脫貧致富。

趙成德先生的家鄉岷縣維新鄉,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的陳旗鄉毗鄰,維新鄉在上游,陳旗鄉在下游;維新鄉還與甘南州的卓尼縣洮硯鄉隔著洮河相望,三個鄉鎮的直線距離也就是幾公里路程,呈品字形狀,分佈在洮河的東西兩岸。

趙成德先生的童年是在洮河邊度過的,這裡山大溝深,雨量豐沛,水源充足,但土地稀少,童年時代的趙成德先生家境困難,常常食不裹腹,衣不蔽體,在小學剛畢業就輟學了,為家庭生計十多歲便上山砍柴,牧羊放豬,下河摸魚,且跟著父輩料理難得溫飽的幾畝薄田,過著度日維艱的生活。到十五、六歲時,迫於生計在卓尼、臨潭等地當貨郎擔,挑著針頭錢腦走村串寨,換一些油鹽為家中添補生活之用,以減輕父母肩上的擔子。是艱難的生活養成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質,從小肩負家庭重擔歷練了他頑強拼搏的勇毅,摸爬滾打的經商經歷給予了他睿智的目光。

改革開放的東風,讓趙成德先生敏銳地看到一個“抱著金疙瘩過窮日子”的現實困擾和黃金機遇,岷縣、臨潭、卓尼三縣鄉村社山寨,許多群眾有一身精湛的洮硯雕刻技術,但由於缺少門路、不善經營,加之歷史的、地理的、交通的諸多原因,很多群眾加工雕刻的洮硯賣不出去,“養在深山人未識”,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從那時起,趙成德先生走上了與洮硯相伴之路,並要一往無前的走下去。

2017年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主辦方展出的一方重達19噸的洮硯,讓參會的中外賓客和文化界人士讚嘆不已,並永久留駐敦煌。這方取名“一帶一路”硯的洮硯精品,是趙成德先生近年來的又一精品力作。

從年少時的“放羊娃”“貨郎擔”,到1987年在家鄉辦第一家個體洮硯廠,再到進軍蘭州成立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趙成德先生結緣洮硯已整整30年。

30多年來,趙成德先生一直奔跑在向外界展示甘肅洮硯的艱辛征途上,讓方寸洮硯成為洮河兩岸各族兒女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目前在卓尼、岷縣、臨潭、臨洮等地,有近萬名硯匠、硯商、硯農從事洮硯的設計、製作、銷售、運輸、推廣等,他們把洮硯帶到了天南地北,走向了國外,洮硯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岷縣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植物群落繁多,山珍野味滿山遍野,全縣290萬畝草原和90萬畝天然林裏廣泛生長著600多種天然蜜源植物,加之近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和規模不小的黃芪、黨參、紅三葉等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蜜蜂養殖具有得天獨厚資源條件。

如何讓豐富的自然資源鼓起群眾的“錢袋子”?這成為近年來趙成德先生日夜思考的問題。兩年前,他就盯上了蜜蜂養殖,並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脫貧致富,蜜蜂引路!

當大多數人還在觀望的時候,趙成德先生便以其定西市政協委員的身份,向市縣政府及部門大力呼籲發展養蜂産業,拓寬群眾的脫貧致富路。

2015年5月,岷縣成立了中蜂養殖協會,熱心人趙成德先生當選為會長。協會成立後,他帶領協會會員走村串戶,幫村民們算養中蜂的經濟對比賬,幫他們解疑釋惑。他和眾人一道努力將家鄉傳統的蜜蜂養殖培育成一大脫貧産業。他説,小小蜜蜂也能帶來“甜蜜蜜”。

針對蜂農們養蜂過程中的技術問題,趙成德先生不僅通過協會積極聯繫省蜂業總站以及定西市、岷縣的農業畜牧部門,組織了多次培訓班,而且在他的提議下,養殖會員在手機上建了個微信群,目前有87名蜂農加入到群裏。“養殖過程中誰有困惑,就在微信群裏發送視頻、圖片或語音,然後群裏集體‘會診’,直到解決問題。”截至目前,岷縣已成立中蜂養殖保護區60個,中蜂養殖農戶達4200戶,養殖中蜂超過51600箱,養殖規模初步形成。小小蜜蜂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路上“甜蜜的事業”。

趙成德先生曾先後當選為甘肅省政協委員,定西市人大委員,省慈善總會名譽會長,省青聯常委,省鄉鎮企業家,第六屆甘肅十大傑出青年,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甘肅省光彩事業先進個人,中國民主建國會定西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省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人才,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之於時而息財富,智者有採焉。”兩千多年前,司馬遷作《貨殖列傳》,敘述計然、范蠡、子貢等人的創業之道,以便“後世得以觀擇”。計利當計天下之利,求名應求萬世之名。把洮硯文化産業發展作為國硯第一品牌和開發西部歷史人文資源,參與經濟全球化戰略目標為企業定位,以創新創意為魂,以科學管理為要,堅持與時代同步,與人們同心,勇於開拓,銳意進取,不斷推出精品化、系列化、規模化的頂尖級藝術精品。逐夢洮硯,志存高遠;心有大愛,不忘初心,趙成德先生與他的洮硯、與他的洮硯事業,為千古名硯書寫了千古風流雄文。

“硯無只語,洮代其言”。趙成德先生仍在雕刻著他的洮硯,但他也在雕刻著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因洮硯而璀璨,因藝術而光彩。他的洮硯公司正煥發著無窮活力,昂首闊步走向新時代。

硯載中國夢産業鑄輝煌  

----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發揮産業優勢助力扶貧攻堅紀實

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在發展洮硯産業、弘揚洮硯文化的路上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十年的歷程,三十年艱苦創業、三十年嘔心瀝血、三十年砥礪奮進,鑄就了今日之輝煌:洮硯成為甘肅乃至國家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

日前,由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歷時三年時間精心製作完成的“圓夢中華翔飛硯”精彩亮相,再次刷新了該公司規劃設計製作巨型文化藝術洮硯的歷史。

該硯長18.9米,寬3.29米,高1.69米,重量達129噸。將中華龍文化與洮硯工藝相結合,以中華龍、長江、黃河、海濤、祥雲、長城、關隘等為主題元素,融合了歷代龍的圖案特色,設計構思奇偉,雕刻層次分明,名曰“圓夢中華翔飛硯”。56條巨龍昂首翹望,巍然聳立的崇山峻嶺和逶迤起伏的長城,黃河、長江在祖國的懷抱奔騰流淌,底座的祥雲和海濤,似中華巨龍乘風破浪,騰空而起。整幅硯象徵著百餘年中國波瀾壯闊、滄桑巨變的歷史圖景,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圓夢中華,實現騰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風采。

甘肅省工藝美術特級大師陳一珀先生在觀看了“圓夢中華翔飛硯”巨型洮硯後認為,體量如此巨大的硯臺,不僅在洮硯雕刻行業,即使在整個硯雕界,也是絕無僅有的!讚曰:“橫空出世,崛地群龍。愛我中華,美夢成真。”

感慨于精美的藝術,感動於精湛的工藝。這樣的設計也是趙成德骨子裏濃厚龍文化情結的完美體現。目前趙成德再次組織專家團隊,精雕細刻,把民族文化元素更深刻熔鑄其中,對圓夢中華翔飛硯做進一步的藝術提升,讓這個洮硯製作中的“國産航母”日臻完善,作為給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獻禮。

文化産業與時俱進

岷山巍巍,洮水湯湯,千回百轉山水依,漢藏羌居華蕃融。作為茶馬古道的岷州物産豐饒,商旅絡繹,共同構成了中國西部一個奇特的文化板塊。作為開發洮硯領頭雁的趙成德,合著發展的節拍,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如椽大筆在石頭上書寫民族魂,充分展示了洮硯的藝術魅力。

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趙成德帶領甘肅洮硯開發公司製作了雕刻有99條龍的“九九歸一”巨型洮硯,以甘肅省人民政府名義作為慶回歸禮物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

從“九九歸一硯”到“圓夢中華翔飛硯”,已經有整整20年了!

三十多年來,每逢黨和國家重大事件,新中國成立50週年,神州飛船發射,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開,趙成德都能敏感地把握時代的脈搏,適時地推出反映時代題材的巨硯精品,以示慶賀。這些洮硯完整地記錄了他在洮硯開發和製作過程中的一個個堅實的“腳印”。

繼“神筆馬良”等八方硯臺榮獲上海文房四寶博覽會金銀獎和“國之寶”證書後,又在慶祝黨的十五大,建國五十週年,建黨八十週年,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等黨和國家的重大慶典活動中,推出了“東方醒獅”硯、“春滿中華”硯、“民族大團結”硯、“世紀龍”硯、“千禧龍”硯、“鳳鳴九州”硯、“百龍戲海”硯、“龍之舞”硯、“龍祥龜壽”硯、“群龍騰飛”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硯。這些洮硯精品,不僅在海內外産生了巨大的反響,而且産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應,使洮硯公司的名聲大振,逐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僅奠定了公司在全國制硯行業中的龍頭地位,而且使洮硯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空前提高,使出産于大西北的古老洮硯榮登國硯榜首。

一方方浸潤著洮水靈氣的洮硯承載著隴中厚重的文化內涵,在華夏大地大放異彩,受到世人的讚譽,洮硯揚名了。這一産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洮硯傳承人趙成德的含辛茹苦,矢志努力,更離不開省市縣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精心呵護和培育。

工匠精神雕琢巨硯

洮硯石的開採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歷代以來,生産洮硯的石料主要來源於洮河東岸的喇嘛崖岩層之中。這裡山崖險峻,道路崎嶇,三面環水,急流滾滾,開採難度十分巨大,但開採洮硯石料的工作卻從未停止。如今,由於資源儲存有限和工程建設等原因,洮硯石的開採已頻臨枯竭邊緣。

地質學家認為,洮硯石乃淤泥沉積而成。它和煤的形成一樣,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的變化,經受了億萬年高壓的鍛造,才生成了如此高潔的“綠金子”。

從沿襲多年的傳統觀念看,洮硯的定位僅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實用工具,以實用為主、觀賞為輔。而在當今工藝美術面臨蛻變和再生的新時期,趙成德敏銳地認識到,洮硯已成為石雕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其內涵和外延,已從文人雅士研墨濡筆的文具功能中拓展出來,更多地轉向藝術欣賞和收藏。

如何在洮硯的製作中,既能展現悠久深邃的文化傳統,煥發洮河流域獨具特色的人文風尚;又能夠體現創意創新的理念,以豐富的想像力和精美的藝術性,提升洮硯文化的審美價值,從而使古老的洮硯拂去歷史的塵封,擺脫“溫室的花朵”或“複製的古董”的困境,經久不衰、華彩愈盛,贏得國內市場,吸引世界的目光,這是趙成德苦苦思索而又久久難以破解的難題。

善於從風雲激蕩的時代強音中捕捉思想的火花,激發創造的靈感,這是趙成德及其智囊團隊的最大優勢。趙成德有著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鍾愛,也有著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愛,因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擔當。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圓夢中華翔飛硯”設計理念一定要體現時代特色,要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時代主題聯繫起來。

趙成德發動大家集思廣益,出謀劃策。

“圓夢中華翔飛硯”的設計師和硯雕師們紛紛建言獻策,暢所欲言。

超級工程、科技強國,這些全新的設計思想,富有時代感的設計理念,開啟了大家的心扉,使大家興奮不已!

最後,綜合各方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只有“龍”這個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圖騰,才能涵蓋所有美好的寓意,才能綜合體現藝術的想像!

對!就用“圓夢中華、巨龍騰飛”來涵蓋所有的設計理念!

設計思想一旦確定,“圓夢中華翔飛硯”巨型洮硯的呼之欲出,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堅忍不拔方得長遠

30年來,趙成德的洮硯事業一年一個變化,二年一個臺階,三年一個週期,天天都有新發展,年年都有大舉措。

趙成德骨子有洮河激流滌蕩的性格,必定有大海般的胸懷。為了製作“圓夢中華翔飛硯”,他自始至終堅守在洮硯廠,與設計師、雕刻師一起研習洮硯設計方案,爬冰臥雪,櫛風沐雨,吃著冷米飯,睡著大通鋪,靠爐子上煮沸的罐罐茶取暖……

“圓夢中華翔飛硯”的工程師們崔雲強來自全國各地。有一天,總工程師説,當初技師們聽説要吃“魚”,都非常興奮,好久沒有吃過肉食,這回可以打打“牙祭”了!誰知道吃完一盆烤洋芋,竟然連“魚”的影子都沒有見到!原來他們把洋芋的“芋”,誤以為是“魚”了!

從這則小幽默裏,可以大略窺見一塊石頭變作洮硯艱苦歷程!

在“圓夢中華翔飛硯”的雕刻製作過程中,趙成德所經歷的艱難困苦,真是常人難以想像。

在三年來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裏,他和技師們同住一個帳篷,同睡一個被窩,啃冷饅頭,吃烤洋芋,可謂同甘共苦!技師們私下裏嘀咕:這趙總還是個老闆嘛?哪有老闆和員工們打成一片的?

長年把全部心思放在了洮硯的雕刻上,趙成德難得洗一次澡,理一次發。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趙成德個子高挑,經常西裝革履,出入于京城和省城的各種重要場合,風度翩翩,有著西北漢子特有的魅力。但是,這幾年來,他經常留著的小平頭,由於長期不理,變成長髮了;褲腳上沾滿了洮硯石的泥灰;皮鞋也變成了灰色的“泥鞋”……隱姓埋名,臥薪嘗膽,這是幾年來趙成德在雕刻巨型洮硯過程中的生活寫照!

為了避免打擾,他把蘭州的手機號暫時停機了,蘭州的朋友們找不到他,就紛紛猜測,他又在搞什麼名堂?説不定過一段時間,又要放一顆“原子彈”呢?而有的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趙成德“爛包”了、趴下了,等等,總之,是流言蜚語滿天飛,但他卻不以為然。

硯臺是文房四寶之一,文人墨客以之為工具,揮寫出錦繡文章,繪畫出傳世名作,可以青史留名!而製作硯臺的工人們,從古到今,卻幾乎沒有留下一個雕刻大師的名字!這就是中國的“工匠”!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就是中國的“工匠精神”!

趙成德常説:“沒有敢想就沒有現實,沒有夢想就沒有成功”。

多年來,趙成德默默地將更多的心力投入到扶貧濟困和慈善事業中。

在資金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他更是慷慨解囊,回報社會,支出達1億多元,用於修路助學、扶貧助困和公益事業。在岷縣2012年“5·10”特大暴洪和2013年“7·22”大地震發生後,趙成德組織公司員工,捐款捐物,累計近百萬元。同時,公司還給全國政協、中央黨校、中央統戰部、共青團中央、中央電視臺、中國航太城、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佛教聖地等社會各界捐贈洮硯達8000余方。

趙成德的創業經歷,給予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創業者以深刻啟迪:時代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企業家精神。時至今日,我們不僅需要這種“工匠精神”,更需要給予他們榮譽和地位!沒有他們的付出,沒有他們的汗水,一條條中華巨龍,就難以實現騰飛的夢想!

不忘初心助力扶貧

趙成德從起家至今,始終秉承“服務家鄉、報效國家”宗旨,堅實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家鄉,也為社會做了大量的公益事業和扶貧濟困善事,帶動了一方父老鄉親們共同脫貧致富。

趙成德的家鄉岷縣維新鄉,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的陳旗鄉毗鄰,維新鄉在上游,陳旗鄉在下游;維新鄉還與甘南州的卓尼縣洮硯鄉隔著洮河相望,三個鄉鎮的直線距離也就是幾公里路程,呈品字形狀,分佈在洮河的東西兩岸。

趙成德的童年是在洮河邊度過的,這裡山大溝深,雨量豐沛,水源充足,但土地稀少,童年時代的趙成德家境困難,常常食不裹腹,衣不蔽體,在小學剛畢業就輟學了,為家庭生計十多歲便上山砍柴,牧羊放豬,下河摸魚,且跟著父輩料理難得溫飽的幾畝薄田,過著度日維艱的生活。到十五、六歲時,迫於生計在卓尼、臨潭等地當貨郎擔,挑著針頭錢腦走村串寨,換一些油鹽為家中添補生活之用,以減輕父母肩上的擔子。是艱難的生活養成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質,從小肩負家庭重擔歷練了他頑強拼搏的勇毅,摸爬滾打的經商經歷給予了他睿智的目光。

改革開放的東風,讓趙成德敏銳地看到一個“抱著金疙瘩過窮日子”的現實困擾和黃金機遇,岷縣、臨潭、卓尼三鄉村社山寨,許多群眾有一身精湛的洮硯雕刻技術,但由於缺少門路、不善經營,加之歷史的、地理的、交通的諸多原因,很多群眾加工雕刻的洮硯賣不出去,“養在深山人未識”,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從那時起,趙成德走上了與洮硯相伴之路,並要一往無前的走下去。

不久前的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主辦方展出的一方重達19噸的洮硯,讓參會的中外賓客和文化界人士讚嘆不已,並永久留駐敦煌。這方取名“一帶一路”硯的洮硯精品,是趙成德近年來的又一精品力作。

從年少時的“放羊娃”“貨郎擔”,到1987年在家鄉辦第一家個體洮硯廠,再到進軍蘭州成立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趙成德結緣洮硯已整整36年。

30多年來,趙成德一直奔跑在向外界展示甘肅洮硯的艱辛征途上,讓方寸洮硯成為洮河兩岸各族兒女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目前在卓尼、岷縣、臨潭、臨洮等地,有近萬名硯匠、硯商、硯農從事洮硯的設計、製作、銷售、運輸、推廣等,他們把洮硯帶到了天南地北,洮硯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岷縣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植物群落繁多,山珍野味滿山遍野,全縣290萬畝草原和90萬畝天然林裏廣泛生長著600多種天然蜜源植物,加之近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和規模不小的黃芪、黨參、紅三葉等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蜜蜂養殖具有得天獨厚資源條件。

如何讓豐富的自然資源鼓起群眾的“錢袋子”?這成為近年來趙成德日夜思考的問題。兩年前,他盯上了蜜蜂養殖,並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脫貧致富,蜜蜂引路!

當大多數人還在觀望的時候,趙成德便以其定西市政協委員的身份,向市、縣政府及部門大力呼籲發展養蜂産業,拓寬群眾的脫貧致富路。

2015年5月,岷縣成立了中蜂養殖協會,熱心人趙成德當選為會長。協會成立後,他帶領協會會員走村串戶,幫村民們算養中蜂的經濟對比賬,幫他們解疑釋惑。他和眾人一道努力將家鄉傳統的蜜蜂養殖培育成一大脫貧産業。他説,小小蜜蜂也能帶來“甜蜜蜜”。

針對蜂農們養蜂過程中的技術問題,趙成德不僅通過協會積極聯繫省蜂業總站以及定西市、岷縣的農業畜牧部門,組織了多次培訓班,而且在他的提議下,養殖會員在手機上建了個微信群,目前有87名蜂農加入到群裏。“養殖過程中誰有困惑,就在微信群裏發送視頻、圖片或語音,然後群裏集體‘會診’,直到解決問題。”截至目前,岷縣已成立中蜂養殖保護區60個,中蜂養殖農戶達4200戶,養殖中蜂超過51600箱,養殖規模初步形成。小小蜜蜂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路上“甜蜜的事業”。

趙成德仍在雕刻著他的洮硯,但他也在雕刻著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因洮硯而璀璨,因藝術而光彩。他的洮硯公司正煥發著無窮活力,大步走向新時代。

榮譽表徵著事業的輝煌與對社會的貢獻。2001年,甘肅省慈善總會授予趙成德榮譽會長稱號,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授予他理事;2003年趙成德當選為甘肅省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第六屆甘肅省十大傑出青,定西市第一屆、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甘肅省青聯常委;2003年,被授予“第六屆甘肅省十大傑出青年”;2006年至今當選為定西市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2009年,被評選為甘肅省工藝協會副會長;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臺、全國工商聯、中華總工會等六部委“中國企業改革與創新十大風雲人物”榮譽稱號,被國家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並作為在定西文化産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給予表彰和獎勵。30多年來,趙成德把全部精力和幾乎所有時間,都傾注到了他酷愛的洮硯事業上。有時儘管日夜操勞,連續加班加點,過度疲憊,手下人勸他到鄰近的甘南草原上吹吹風,歇一歇,但他總是搖頭。就像一部機器,一旦運轉起來,就無法停歇一樣。因為擋不住他內心的沸騰,滿腔的熱情。那些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硯臺,成了他實現人生夢想和價值的寬廣舞臺。他感到只有站在他喜愛的一方方硯石身邊,感受到洮河浪花衝擊沸騰過的那種熟悉的氣息,撫摸每一尊硯石的每一個部位,內心才滿足,靈魂才豐潤。

因為硯臺裝著他的抱負、他的希望、他的追求、他的悲傷、他的榮耀、他的奮鬥目標、他的追求理念、他的自我價值……一句話,裝著他人生的最高追求和價值所在!

站在洮河岸邊,回想趙成德創業的艱苦歷程,我總是理不清,數不完,也難以盡敘。只聽見洮河奔騰激越的濤聲,似吟誦,似高歌,似淺唱,且讓這濤聲作答吧!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從小生活在一個貧窮的農村裏。一塊塊普通的原石經過巧奪天工的手法變成一方方讓人愛不釋手的精品洮硯,帶動當地百姓致富。有人説過:一個有事業的人,必然有超人的毅力,這源自於自身的那種獨特的意志力!

在趙成德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與眾不同的氣質,那種專注于洮硯的勁頭、那種別具風格的思維,使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他背後的心酸、灑過的汗水、付出的一切,是別人無法想像的。他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他更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用自己的方式,屢次為祖國獻禮。在奮鬥中前進,在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

回望來路,40年艱苦創業,40年勵精圖治,40年奮發有為。趙成德和他的洮硯公司的創業者們,每遇黨和國家的大事,建國五十週年,神舟飛船發射,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開之際,都會設計創作大型紀念硯,作為禮物隆重奉獻,以謝黨恩,報答家鄉,造福百姓。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唯有弄潮兒能永立潮頭。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唯有奮鬥者能乘勢而上。在改革開放迎來40週年之際,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特製巨型石材硯——“絲路尋夢黃龍玉硯”向偉大祖國和盛世中華獻禮。

附錄五、

隴上洮硯華夏瑰寶

——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的墨韻藝魂

如果沒有洮硯,談何翰墨風華。

洮硯,是水之韻,是石之魂,是華夏情。

岷山巍巍,洮水悠悠。在洮河流經的臨潭、卓尼、岷縣一帶的峭壁聳立的喇嘛崖、水泉崖等地,歷經數億年水下地質的流變,造化出了一種獨特精美的制硯石材,深深地潛藏在湍急的河底,這裡祖祖輩輩的人們稱它為“金疙瘩”。

這是一域奇山秀水之地,山川雄奇,峰巒疊翠,流水清澈,風景旖旎,浸透了岷山雪峰之豪氣,揉合了南國嫵媚之靈秀,承接了黃土高原之渾厚。

這是一條茶馬古道,滄桑過絲綢之路千年的風霜,演繹過民族融合神秘的傳奇,飄蕩過鐵城之戰熾熱的硝煙,風雲際會隴原大地的華夏之族,蓬勃于雪域天界。

這是一塊紅色熱土,被血淚和烽火浸過的土地,被屈辱和戰亂腌制過的土地,被汗水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被青春和信仰沸騰過的土地,跋涉者、拓荒者、建設者們的足跡被高原鑄就。

走進這方水土,我被深深地震憾了。説不清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在這裡拋灑心血和汗水,他們對這方水土的創造是對萬物的大徹大悟啊!這是一方令人銷魂的秘境。

如果説洮河是一條彩色的絲線,那麼串綴在這條絲線上的自然生態、歷史風物以及人文景觀,就是洮河文化最深遠、最璀璨、最具地域風情的精彩篇章。這些篇章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傳承千年,經久不衰,永遠閃爍著藝術光華的硯苑奇葩----洮河綠硯石。

千年洮硯藏神奇

山水體現這裡神奇的物質形態,千年的石頭則是這裡的靈魂歸依。千百年來,洮硯之石璨然綻放,余香繚繞。

洮硯,為何稱為“金疙瘩”,只因石之古;

洮硯,為何宛如“水之靈”,只因石之秀;

洮硯,為何具有“山之魂”,只因石之奇;

洮硯,為何能有“墨之韻”,只因石之精。

有一種自然之象總讓人百轉千回,那就是山與水相偕、天與人感應、文與藝相質的默然相依。洮硯,就有著這樣的和合神韻。

硯與筆、墨、紙並稱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自唐時起,就有四大名硯之名——端硯、歙硯、洮河硯以及黃州澄泥硯。歷史上,硯曾是單純的文具,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文化演繹,浸潤了硯工藝人智慧的硯逐漸成為集雕刻、繪畫、文墨于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的珍愛之寶。北宋何蒙《春渚紀聞》記載有米芾求宋徵宗賜硯,並以舞蹈相謝的動人故事,足見古時文人墨客對硯喜愛之甚。

硯的歷史源遠流長,精彩紛呈,至今積澱了豐厚博大的華夏文化精髓和書畫藝術蘊涵,讓人艷羨不已。

洮硯的開採生産及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洮硯始於唐朝而盛産于宋代,也有專家學者認為洮硯的歷史可追溯到古代的漢朝,且洮石最早開始是做磨刀石之用,它與華夏氏族結束茹毛飲血的蠻荒生活而進入文明時期的歷史有著深厚的緣源關係,至唐宋才正式作為制硯石材。即使是在洮硯盛名大作的宋代,洮河石做石臼、石刀、石斧仍是十分普遍廣泛。2012年12月,已有私人收藏的唐洮河箕鬥硯現身,才可證實洮河硯的製作在唐代之前,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洮硯産于甘肅省南部洮河中游與岷縣、臨潭縣交界的卓尼縣喇嘛崖一帶的峽谷河底中,當地人叫“窩子石”。洮硯因洮河石得名,又稱洮河硯。又因洮石多為綠色,故也稱洮河綠石硯,洮河綠漪石硯。

——洮硯名貴之藏

洮硯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不僅在古代是宮廷雅寶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在如今更是珍貴的收藏品,古玩庫存的奇苑,洮硯之名飲譽海內外。

洮河硯具有其他硯材不可比擬的特質。洮硯脈礦主産于洮河東岸喇嘛崖、水泉彎一帶,這裡很多地方還處在原始狀態,其礦石成型于千億年前,區域內植被覆蓋,小溪、河流、山泉到處皆是,脈礦經年被水浸泡,受濕潤滋養。

其一,色澤雅麗。綠色是洮硯石材的代表色,此外還有墨綠、碧綠、輝綠、淡綠、灰綠等色相,還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紅色者可與輝綠石媲美。

其二,瑩潤細膩。洮河硯材水份充沛,因而手感滑膩,雖經酷暑而墨不幹。

其三,結構緊密。洮硯硯材顆粒極細,粒經在0.01毫米以下,顆粒與粉塵粒徑分界點為0.07毫米,所以洮硯顆粒比一般粉塵還要細小。

其四,硬度適中。洮硯硯材硬度為摩氏3.5—4度,作為硯材恰到好處,適宜雕琢。

其五,石質堅細。洮硯石材石質細潤堅實,潑墨如油不損毫,出學統利生輝,出色如翠玉。

——洮硯藝術精品

洮硯以精美的雕刻工藝、獨特的設計風格飲譽隴上,並頗受世人讚譽。洮硯的雕刻工藝,融合了洮硯石石料的特質和硯雕藝人心血,是一項十分複雜,極其精細、週密的工藝藝術。

洮硯的雕刻形式多種多樣,經歷了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器、漢代的平板硯、唐代的箕鬥硯、宋元明時期的單硯,直到清代的雙硯。其技藝的發展也經歷了線條勾勒、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透雕到圓雕的過程。其雕刻內容有花草蟲魚、龍鳳、神話傳説、寓言故事、名著傳奇等等。洮硯技藝傳承久遠,許多雕硯藝人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洮硯界老一代雕刻家如今已是鳳毛麟角,所幸優秀的後繼者依然層出不窮。

洮硯硯雕設計根據石料的自然形態和大小確定圖案,然後設計硯臺構造、款式、裝飾等,再按程式施刀。先粗後細,從外至裏,一絲不茍地進行精雕細刻。洮硯除了使用價值外,很講究藝術觀賞價值。因此,硯工把精力傾注于圖案的佈局,構造藝術美。

洮硯硯雕手法主要是浮雕和透雕兩種技法。透法是洮硯雕刻刻藝術中最具特色的技藝。大部分洮硯採用鏤空透雕,圖案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具有獨特風景,尤其硯面透雕,硯底及硯蓋採用浮雕和線雕結合的雕刻工藝,使洮硯藝術更加璀璨奪目。

——洮硯千古垂名

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讚美洮硯的詩詞文賦與評價妙句,驗證了洮硯的歷史地位、文化蘊含和收藏價值。

宋代大書法家黃峪有:“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澤筆鋒利如錐”的評價。

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論硯》載:“蓄硯以青州為第一,降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證實了洮硯在唐即已有之,且名列古代四大名硯之一。

大文豪蘇軾有:“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讚譽了洮硯的膚理縝潤,色澤雅麗。

北宋黃庭堅有:“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如武,要試飽霜秋兔毫”,更是直接地表達出對洮硯的甚愛。

金朝詩人、詞曲家元好問有詩“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説明瞭洮硯的珍貴。

洮硯在中國歷史長河擁有奪目的藝術光輝,在180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是承載著中華傳統文明的神奇之石,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做出了不朽功勳。

洮河之子創奇業

洮河源自碌曲,曲曲折折經過合作、臨潭、卓尼,一路向東蜿蜒而去,卻在岷縣仿佛忘記了什麼難以割捨的情和愛忽然北折向西,一頭扎進卓尼縣洮硯鄉的崇山峻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們在經營有限土地種植的同時,把精力全放在洮硯的開採、加工和販運上,也由此造就了無數能工巧匠,涌現出了一批為洮硯藝術而無私奉獻的雕刻藝術家。

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巧合,千年前,北宋著名鑒賞家趙稀鵲著有《洞天清祿集》曰:“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從而奠定了洮硯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上蒼似乎特別眷顧于讓趙氏之人打理洮硯,並賦予其神聖使命。千年後的今天,洮河之畔的大山之子,開啟了開發洮硯産業,傳承洮硯文化,弘揚藝術魂寶之旅,讓這千年奇石大放異彩。

趙承德先生生於年月,出身在岷山維新鄉之山坪一個地靈人傑的地方,這裡山清水秀,千年洮河千古緩緩奔流,流淌出無數傳奇故事,也養育出無數洮河驕子。

岷縣維新鄉元山坪,因一座四面獨立的山而得名,此有一塊幾百噸重的天然龜石,當地人稱為神龜石,是人們上香祭祀的地方。元山下邊有一塊平坦開闊的地方,居住著上百戶人家,這就是元山坪。

趙承德先生就出生在這裡,他的童年就是在洮河邊度過的,這裡山大溝深,水源充足,但土地稀少,童年時代的趙承德先生家境困難,常常食無裹腹,衣不蔽體,在小學剛畢業就輟學,為家庭生計十多歲便上山砍柴,牧羊放豬,下河摸魚,且跟著父輩料理難得溫飽的幾畝薄田,過著度日維艱的生活。到十五、六歲時,迫於生計在卓尼、臨潭等地當貨郎擔,挑著針頭錢腦走村串寨,換一些油鹽為家中添補生活,以減輕父母肩上生活的擔子。

元坪山是古“鐵城”遺址之地,那裏山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秦代以來,曾發生過許多著名戰役,是秦時萬里長城的西部起點。因宋代置鐵城堡而得名。早在宋代以前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鐵城一帶戰爭瀕發,兵火不斷,尚武氣息濃烈,在這裡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曾有詩云:“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豐卷出轅門;前軍夜渡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是當時這裡民族紛爭、戰事熾盛的真實寫照。

岷山千里雪,洮水萬古情。1985年,借改革開放的東風,也憑自己摸爬滾打中歷煉的能吃苦、能抗搏、能善戰的精神,趙承德先生敏銳地看到一個“抱著金疙瘩受窮”的現實困擾和黃金機遇,岷縣、臨潭、卓尼三鄉村社山寨,許多群眾有一身精湛的洮硯雕刻技術,但由於缺少門路,加之歷史的、地理的、交通的諸多原因,很多群眾加工雕刻的洮硯賣不出去,“養在深山人未識”,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從那時起,趙承德先生走上了經營洮硯的路了,他在一無原始資本,二無創業場地的情況下,以欠賬佘銷的方式,每天背上黃帆布挂包裝著洮硯到三縣城走東串西叫賣。也曾遭人白眼,也曾灰心氣餒,但他始終堅持著一個資訊,一旦認定的路就堅實地走下去。

因為有愛有夢想,再大的困難也會被克服。3年的時間裏,他吃盡千般苦,受盡萬般罪,嘗遍了酸甜苦辣,深深地體會到了創業的百折與艱辛、痛苦與迷惘。1989年7月23日,是趙承德先生刻骨銘心的日子,也是他經營洮硯走上轉機的一個特殊的日子。他背著幾方賒欠的洮硯,乘車到隴南突遇車禍,造成10多人傷亡的特大交通事故,當他從不省人事中醒來時,第一聲就問他的七塊硯臺,正值看望傷亡事故的有關部門領導發現了他的硯臺,全部購買,他凈賺了1800多元錢!多年的苦心經營有了豐厚的回報,多年的艱苦奮鬥有了創業的資本。

1988年月,趙承德先生走上了由個人單幹到有組織大幹的路子,聯合當地50多名制硯師,騰出自家6間房屋,挂起了“岷縣雕刻新工藝美術洮硯廠”的牌子,從事洮硯加工行銷,正式邁開了創業的第一步。

1991年,“八仙慶壽”洮硯聞世,這是他組織能工巧匠精心雕刻的第一件洮硯藝術品,重達50公斤,圖案設計新穎,雕刻工藝精美,令觀賞者嘆讚不已,深受社會各界高度評價,一時銷路大開,訂單份至沓來,也使他的洮硯從此名聲大振,走向市場。

“八仙慶壽”在趙承德先生創業征途中可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他此時的眼界更高了,理念更新了。1992年他在蘭州成立了甘肅洮硯開發公司,也適時成立了洮硯文化研究會,給洮硯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讓洮硯插上飛翔的翅膀,飛向那高遠的藍天,駛向那廣闊的“藍海”。

1994年起,趙承德先生借甘肅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組織了上千萬洮硯精品赴蘭展銷,贏得了豐厚了經濟效益,公司步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之後,洮硯開發公司每年特別是重大政治、文化活動中,都有大型精品洮硯推出,旨在打出品牌,樹立形象,弘揚文化,傳承精神,為洮硯文化産業發展鋪路奠基。

“松鶴延年”、“中華民族大團結”洮硯,先後被人民大會堂珍藏,為甘肅爭了光,為硯鄉人民出了彩。

“鳳鳴九州”巨硯,整體造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上雕象徵56個民族的56條龍和代表華夏九州的9條巨龍,硯蓋為統領群龍的一隻鳳凰。整個硯臺有綠、紫、紅三種天然色,形象地勾勒出中國的地形地貌。更為奇特的是東南沿海有兩條天然白玉弧線,顯示出我國經濟特區的地理位置,堪稱稀世國寶。

“龍祥龜壽”巨硯,99條龍由口含金珠的七宿蒼龍統領,硯蓋一大神龜頭部有一個天然白玉環,寓意龍抬頭,國運昌盛,神龜千年,地久天長。

“至聖先神”硯,刻有孔子給72年弟子授課傳道的情景,每個弟子神志各異,個性分明,栩栩如生。

“孝感動天”硯,刻有24孝圖,圖案逼真精美,一幅圖案為一個感人的故事。

“百子圖”硯,刻有9組百名兒童在園林中嬉耍玩鬧,“九龍捧壽”硯、“富貴牡丹”硯、“龍塔組合”硯……可謂千姿百志,氣象萬千,雕刻工藝和重要均達到了新高度、新水準。

“九九歸一”巨硯,這塊重214公斤,長1.22米、高0.13米、寬0.9米的洮硯,作為甘肅省人民政府代表2700萬隴厚兒女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的獻禮,産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

2001年,“大觀園”巨硯以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為題材,彰顯了洮硯山水、人物雕刻的新技藝、新水準、新境界。

2002年,“東方醒獅”巨硯獻禮黨的十九大,並獲得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國之寶》證書。

甘肅洮硯開發公司從1992年起步到現在,在25年的創業歷程中,由幾名職工、幾間破舊土棚車間小打小鬧,到打造品牌,積累資本,初具規模,批量生産,再到創立新理念,科學發展,走過了25年的輝煌歷程。如今,甘肅洮硯公司擁有固定資産萬元,在北京、蘭州、杭州都有洮硯經銷門店,有技術研發、生産加工等各類人員上萬人,並有自己的洮硯文化研究會,儼然成為屹立在洮河邊上的大型創意文化民營企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趙承德先生不愧為岷縣人民的好兒子,腳踏實地的創業者,洮河文化的傳承人。在洮硯開發、生産的歷程中,他始終秉承“服務家鄉、報效祖國”的宗旨,堅實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家鄉,也為社會做了大量的公益事業和扶貧濟困善事。25年來,洮硯公司及趙承德先生先後為學校修建出資500萬元和扶助貧困學子捐款60多萬元,特別是在2003年秋,他在岷縣投資興建了承德中學,並扶助60多名莘莘學子圓了大學夢,實現了致富不忘家鄉,先富帶後富的人生志向,也彰顯了他博愛、助人的可貴品質,贏得了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