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天津師範大學主辦,嚴修研究會、張伯苓研究會、榮鋼集團協辦,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承辦的“思考”曹柏崑書畫展在天津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展出我市著名書畫家曹柏崑創作的書畫及讀書筆記、碑文照片、出版物等展品200余件,是對其藝術生涯的一次集中展示。 

 

曹柏崑是天津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理事。他自幼習書,由父親啟蒙,先後師從穆子荊、陳東生、劉光啟諸先生,數十年臨池不輟。他主張“集古為立家,釀蜜不留花”,逐漸形成融書、詩、畫于一體的藝術境界。其書法作品4次入選全國展,4次入選全國中青展,並書寫了《長壽園碑記》《天塔碑》《薊縣長城贊助碑》《學宮記碑》等天津20余塊碑文。他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首創“五步法”書法教學,獲頒高教協會特別獎,為中國書法教學作出有益探索。 

 

曹柏崑以書法起家,他的書法剛柔並濟,儒雅灑脫,自成面目,所臨摹的《蘭亭序》業內人士稱“幾可亂真”。他的花鳥畫從“院體”起步,山水畫從王原祁起兼及元四家,尤在黃公望、倪瓚二家下足功夫,旁及沈周、董其昌、龔賢,涉獵石濤、髡殘、黃賓虹、傅抱石、張大千。因為寫意的需要,他以鷹為突破口,林良、呂紀、八大、華喦、李苦禪、潘天壽一線貫穿,由技法入神采,終至“我畫我鷹”。

此次展覽分為“集古篇”“釀蜜篇”“思考篇”三部分。“集古篇”展出他以“幾可亂真”之筆臨摹前人的《臨蘭亭序》《絹本董其昌山水》《擬苦禪大師筆意(鷹)》《九峰雪霽》《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作品;“釀蜜篇”展出他在“集古”基礎上,廣泛吸收大家、小家之精髓,進而化為己用創作的《來遲》《抱石觀瀑》《聖地之光》等;“思考篇”中的作品或具詩意禪意,或暗藏機鋒,或賦予山石竹花以生命,如《山以石聚成其大》《岳陽樓記》《本色太行》等。

11月23日,曹柏崑還將在天津美術館舉辦一場“書法的本質是寫人”主題講座。展覽將持續到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