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命題,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一環的縣級黨委政府,如何呼應頂層設計,為縣域治理探路?

“既要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做大蛋糕;又要抓好民生建設,分好蛋糕。”通城縣委書記熊亞平説,作為山區縣的通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治理能力建設欠賬更多,需雙向發力,趟出新路。

3月21日,記者赴通城採訪,感受該縣改革發展的鏗鏘腳步。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就是一次縣域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破冰之旅。

為何改?

問題倒逼:最大民生成“最難民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人員多,攤子大,涉及面廣,影響巨大,教育支出在縣級可用財力中分得最大的一塊蛋糕。

但在通城,教育又是最難的民生。

2017年3月的一天,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明燈向擔任縣委書記不到半年的熊亞平“訴苦”:縣財政安排1500多萬元資金,幫縣直一所學校化解債務。學校卻先還了銀行的低息貸款,教師和社會上的高息借款卻沒有還。背後有什麼隱情?

“教育領域很難,也很亂。”熊亞平隨後走訪了另一個縣直學校。這所蝸居老城區的小學,教室陰暗潮濕,80多人一個班,多年來沒有大的教學投入。

如何分好教育這塊最大的蛋糕?2017年8月,縣委改革辦組織為期三個月的專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通城教育面臨的困難之大、問題之多,可謂怵目驚心。

教育債務沉重。全縣共有公辦學校84所,存在債務的學校有45所,債務總額2.22億元。有一所學校甚至欠債7300萬元,其中2分左右的高息借款2350萬元。沉重的債務讓教育不堪重負,舉步維艱。

臨時用工亂象橫生。全教育系統共有臨時用工人員1423人,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和繳納社會保險的不到20%,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

校園行政化問題嚴重。一些教師不願站講臺,一心想著當“幹部”,一些學校管理人員佔在編人員20%以上,少數學校達到40%以上。

脫崗現象嚴重,全縣在編教師有162人不在崗,佔在編教師的4.8%;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不規範,沒有與教師的工作量、教學品質掛鉤……

“要解決教育領域的問題,改革勢在必行,當務之急要建立投入保障機制。”由縣委改革辦發起,從教育、財政、人社、編辦、審計等部門抽調人員組建工作專班,起草《通城縣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實施方案》,先後通過縣政府常務會、縣政協常委會、縣委常委會審議修改,並於2017年11月27日在縣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以法定的形式確定改革方向。

2018年3月6日,縣委、縣政府召開教育改革工作動員大會,熊亞平和劉明燈到會動員講話,各有關單位作表態發言,拉開教育改革工作大幕。

怎麼改?

校財縣管:管住錢,也管住人事權

2018年8月16日,在通城教育改革發展史上,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天,隸屬縣財政局管轄的縣教育資金管理中心揭牌;從此,全縣84所公辦學校資金集中管理,各校不再單獨設立賬戶。

“各校資金集中管理後,先收支審核,再會計核算,最後直接到每個教師、採購供應商。”縣教育資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柳尚文説,中心11名專職人員,負責全縣84所學校5.3億元資金的管理,各學校的125名財務人員全部轉崗。

財務混亂是教育亂象之源。以前,84名校長掌握數億資金,監管難以到位。一方面,學校負債不斷增長,教育教學條件改善困難,另一方面,亂進人亂開支時有發生,教育腐敗屢禁難止。

“縣教育資金管理中心不僅管住了錢,還管住了人和事。”縣教育局改革辦主任蘇文勝説,目前,84所學校實行統一預算、統一調度,項目建設統一審批、統一招投標,辦公用品統一採購、統一配送。

建立教育資金管理中心,是通城推行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的關鍵之舉。通過財務核算報賬流程的再造,將監督關口前移。教育資金使用權、開支權在學校,校長最後把關,但管理中心對每一筆開支都要審核,超標準、超限額、超範圍和手續不規範的一律不予報賬。未經批准聘請的臨時工工資發不出來,違規發放的津補貼財務入不了帳了……由此帶動教育系統人、財、物等管理制度的系統重建、全面規範。

與教育資金管理中心同步推進的還有哪些?

規範教育編制管理。嚴格按照教職工與學生比例、教職工與班級比例相結合的方式,重新核定全縣中小學教職工編制3565名,全面清理“吃空餉”現象。

學校債務政府兜底。將學校在社會上借的高息債,全部由2分左右降至7厘以內,由財政撥款和城投融資予以化解,2018年已償清5600萬元;金融機構貸款通過城投融資、爭取上級政策等辦法,在3至5年內化解。

後勤服務規範化。對學校超市、食堂、學生公寓等實行公開招投標,引入社會資本經營管理。義務教育階段食堂的大宗物品實行集中採購、統一配送。將公辦學校所屬幼兒園與原校分離,單獨辦學,獨立核算。

建立配套考評機制。採取綜合考評、第三方測評兩種辦法,對全縣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分類考評。通過建立教育教學獎勵機制,設立教育教學工作獎和名師、名校長獎。

“改革總體目標是財政性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以及在校學生每人平均教育支出逐年增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鳳英錶示。

誰來改?

利益重構: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

像許多深層次改革一樣,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也是一種利益重構,需要破除利益藩籬和潛規則,需要保障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和廣大老師的切身利益。

“改革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閃失。”親自擔任縣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熊亞平坦言,“我們想為中國縣域治理闖出一條路來。”

説到做到。他把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拿在手上,調動各方力量、各種資源推動改革。重大問題親自調研,親自部署,親自督辦,確保改革措施逐條落實、逐步推進。

由於教育發展欠賬太多,熊亞平和劉明燈謀劃實施教育“十大工程”,新建五所學校,改擴建五所學校,總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1億元。投資由政府主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6個項目建設。

“縣教育局是此次改革的主陣地,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矛盾集中區。”局長黎時龍積極配合各項改革實施,對3所高中主要負責人和中層以上幹部進行了調整;對11個鄉鎮教育黨總支書記實行交流任職和調整優化;將教育局機關及二級單位股室由20個減少至13個,局機關幹部由104人減少至68人,分流36人。

為了推動實施“校財縣管”,黎時龍還主動提出“局財縣管”,將教育局財務管理也納入縣教育資金管理中心,成為該中心的第85個管理單位。“我不亂開支一分錢,就斷了教育局其他幹部亂開支亂報賬的念頭。”

通城二中校長杜華偉上任後,大膽推進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

過去,學校辦了兩個食堂,聘請38名後勤人員。可食堂一直經營不善,學生、家長都有意見。每到就餐時間,家長送餐、外賣盒飯圍住了校門,學校頭痛不已。

杜華偉在全省挂網招標,對食堂及人員託管。湖北多維飲食有限公司中標,按照兩年達省B級、三年達省放心食堂標準,對食堂改造提升。目前已投入240萬元完成一期改造,明廚亮灶,更換桌椅,添置大功率空調,套餐與自助餐相結合,就餐環境大大改善,每餐品種由原來的五六個增加20多個。學生安心在食堂就餐,外面送餐現象絕跡。食堂已經市縣兩級食品監管部門驗收合格。

“通過分離後勤服務,把學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辦學上來。”杜華偉介紹,學校通過“明星教師”、“最有收穫的課”、“最受尊敬的老師”評選活動,讓教師潛心深入教學一線。

剝離2.22億元債務,清退1423名臨時工,重構85個單位財務管理,核定3565名老師編制……在各級領導強力推動下,一輪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潮,在雋水銀山間激蕩。

改後呢?

紅利釋放:讓教育回歸教書育人本原

“3幢新高考標準教學樓,投入2588萬元;新建的標準化食堂,投入1460萬元;改水改電工程,投入500多萬元;還有4幢學生公寓即將啟動……”

縣一中校園,一派火熱的建設場面。校長何強斌如數家珍般介紹在建和將建的校園工程項目,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這是一份久違的喜悅。自2004年搬遷後,縣一中14年間沒有一分錢的項目投入了,教學設施日益老化,教學樓擁擠不堪,學生住宿、就餐條件十分簡陋。

“不是不想搞建設,是沒有錢沒有精力呀。”何強斌説,由於歷史原因,學校債務包袱沉重,校領導很多精力就是化緣還債。每年春節,債主們常常把校長堵在校門口和辦公室,甚至跑到他家裏討債。

縣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實施後,一中債務困局得以打破。全部債務和利息由政府兜底,還將一中擴建納入全縣十大教育重點工程,投入資金7000多萬元。

與擴建工程同步推進的是去行政化改革。縣一中原有16個股室合為4個,252名教職工只保留19名行政人員,17名中層幹部轉到教學一線。原校長辦公會成員、年級主任夏選剛,轉崗擔任高二年級班主任,帶化學課。“教師回歸教學崗位,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夏老師潛心蹲在教室裏,少了往日的應酬,覺得更充實更真實了。

鄉鎮學校也面貌一新。在關刀鎮初中,新建的綠化帶、小花園一片青翠,把今年的春天裝扮得格外美麗。

“學校再也不需為錢犯愁了,還有錢改善校園環境、教學設施呢。”鎮教育黨總支書記劉炯説,去年縣財政為鎮裏5所學校撥付了260多萬元公共經費,按中小學生數直接到縣教育資金管理中心,學校上報和實施項目,管理中心與施工單位結算。而在以前,上個項目要跑很多路,請客送禮少不了。

教師工資待遇全額由財政保障,學校再也不用絞盡腦汁打擦邊球了;食堂統一配送食材,學校再也不用擔心食品安全,也不能從中賺錢發福利了;學校集中開展課比賽、讀書活動和寫教案比賽,鎮完小還舉辦智慧課堂,老師電子備課,成為全市唯一一所農村數字化校園。

短短一年時間,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釋放的紅利,已經惠及城鄉學校。剝離債務,讓校長專心教學管理;校園去行政化,讓老師安心教學;改善辦學條件,讓學生安心求學……

“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是對的,就要深入推進,讓校長們習慣在制度框架內行事,讓教育回歸教書育人本原。”熊亞平如是説。(白軍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