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繡中國”“法治中國”“綠色中國”“健康中國”……這些別具一格的“亮眼”課程共同組成了上海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首創性推出的“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中國系列”系列課程于2014年首次開課,既立足學校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又牢牢把握時代發展主題,切中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已形成覆蓋全市所有高校60余門“一校一特色”系列課程,一經推出,受到大學生熱烈歡迎。

       找準“化學反應”連接點——思政課與“雙一流”學校學科“強強聯手”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李冉認為,“中國系列”課程作為思政課選修課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學校學科專業特色以及學生個人成長結合起來,是思政課必修課的有益延伸和必要補充。這是學生喜愛的重要原因。

       紡織學是東華大學積極建設的“雙一流”學科,東華大學大二學生劉子瑜在上完獨具紡織特色的“錦繡中國”課程後激動地説道:“這門課我好不容易選上。我們心中的‘大神’級教授都在這裡。我學習的是紡織專業,一方面我感到我們的專業大有可為,解決的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之初老百姓穿衣難問題,現在和將來還在航空航太和大國重器中大有作為,另一方面我發現我們的專業背後竟然有這麼多動人故事,一代代紡織人的付出和成就,讓我對專業更加熱愛和自豪,更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

       上海中醫藥大學聚焦本校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藥學等三個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推出“岐黃中國”,大二學生張鎮鎮説道:“在這個課堂我感受到中國中醫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的力量攝人心魄。”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了文化自信。

       注重問題導向——“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把課上到學生心坎裏

       直擊問題、解答問題是“中國系列”課程的鮮明特色。這個課堂常常“火花四濺”,在重大理論現實問題解析中加強思想引導。全程以問題作為線索統領框架,按照問題的不同領域分類,依據問題的深入程度分層,講授時層層剝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教學魅力。

       在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技能中國”的課堂上,沈軼娜老師則向學生拋出了“報效祖國,我能做什麼”以及“報效祖國,我該怎麼做”的問題。“中國系列”課堂,讓同學們在思政課必修課上所學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引發學生深刻思考,情理交融的教學,讓學生在“共情”中産生“共鳴”。

       名師大咖授課團隊——“名師效應”提升思政課知名度和號召力

       金課離不開金牌教授。“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的成功,很大程度離不開其背後的師資團隊。“中國系列”課讓校內黨委書記、校長、院士、專家走上講臺,很多大學生直言就是衝著上課老師來選課的。借助“名師效應”大大提升了“中國系列”課程的知名度和號召力,樹立起思想政治理論類課程的良好口碑,産生良性迴圈,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師資攻堅”道路。

       “現在我每次聽課都要提前很久入場,不然只能站在過道上。”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喻言同學所描述的場景是華東政法大學“法治中國”的授課場景。這樣的熱烈聽課場面正同步在復旦大學“治國理政”、上海大學“大國方略”等“中國系列”課程的課堂上上演。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劉西拉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在“讀懂中國”的課堂上,他講解如今中國大地上世界第二的高樓、高壩,世界第一的高橋、高鐵,以及“以柔克剛”抗震建築的東方智慧;作為思政教育者,他不回避全國接近60%城鎮化率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挑戰,“土、木二字疊起來,才是‘未來’的‘未’”。在聆聽當中,青年學生逐漸明白身為一個建築人的職業責任和家國責任。

       “項鍊式”教學改革——“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讓課堂“活”起來

       “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作為一門規範性課程,有著完整的教學大綱、穩定的師資團隊,合理的學時、學分,但教學方式方法卻富有個性化,靈活多樣。課程以有機串聯知識點的“項鍊模式”為主幹,以講故事為方法,融合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等多種教學方式,巧妙地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要義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之中,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目標。

       不僅在課堂內,在課堂外也要下功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工匠中國”將課堂延伸到勞模育人實踐基地,通過勞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感觸良多。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強國”教學以面對面座談形式展開,氣氛輕鬆而自然,乒乓球國家隊教練閻森與同學們分享著自己的冠軍故事,暢談乒乓球運動與中國體育發展。正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使得“中國系列”的課堂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讓思政課“活起來”,也“紅起來”。

       走進中小學——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一體化建設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虞麗娟認為,上海積極推進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工作,上海高校的“中國系列”課程正逐步向中小學延伸,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亮點,通過在全市大中小學各學段開設“中國系列”課程,力求及時將黨的創新理論以及黨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轉化為適合各個學段特點的課程體系,將愛國主義情懷厚植于學生內心。

       “大國安全”是上海政法學院打造的一門立足於高校法學專業特色的“中國系列”課程。2018年上海政法學院與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共建“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大國安全”課程也通過基地共建走進了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課堂。目前,上海高校和中小學正聯手加快建設一批內容形式豐富的適合中小學的“中國系列”課程。

       步入社會大課堂——“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向社會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

       “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走出校園,走進外企白領辦公區,走進社區街道,走進基層黨建服務中心,走進建築工地,將新思想傳送給社會大眾。2018年成功推出線上課程,借助現代網路媒體技術將課程內容以視頻、音頻形式快速傳播,讓“中國系列”成為隨時隨地可學習的“口袋思政”。

       同濟大學李佔才老師算了一筆賬:“現在學校小班35人,大班70人,我把我帶課的本碩博班級全加起來一年也不到200人,而我教書20年,最多也就5000名學生,而現在一天就有一萬多在聽課,簡直是我40年的聽眾量。”

       正是“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的“百變身姿”,使思政魅力播撒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黃浦區淮海路街道的一位青年白領在聽課後説:“希望這些音頻課程能夠讓更多社區居民共用,讓大家在接地氣的大眾‘思政’課堂中,感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激發民族自豪感。”

       此外,“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通過幾年的積累和不斷完善,陸續以精品線上課程形式服務全國師生。“中國智慧”“錦繡中國”等已經陸續向留學生開放。“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正在更大的空間裏傳播思政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