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將推動中醫藥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之一,《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公佈將中醫藥納入香港醫療系統,特區政府還設立5億元專項基金促進中醫藥發展。在大好形勢下,看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藥業協會首席會長李應生和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如何思考香港在中醫藥發展大局中的定位。

       “我們搞了幾場中醫藥文化推廣活動,印了3種科普書發放,隊排得很長,年輕人、老人家都有,還有從很遠地方來的,一下子就發完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藥業協會首席會長李應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從一個細節向記者展示了香港中醫藥事業的勃勃生機。他認為,無論是民眾基礎、文化底蘊,還是政府支援、自身優勢,香港中醫藥事業都潛力巨大。“香港中醫藥一定要在祖國的支援下發展。”李應生認為香港中醫藥發展的定位應是“面對世界,背靠祖國”。

       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今年帶來了《關於充分發揮香港優勢促進中醫藥“走出去”的提案》,他認為,在中醫藥走出去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香港的“橋頭堡”作用。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對港澳在金融、航運、中醫藥等多個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李應生表示他正在密切關注政策落地。

       他希望在塑造健康灣區的過程中,繼續深化內地和香港的中醫藥交流與合作。“2018年中醫中藥中國行香港活動非常成功,希望以後多舉辦這樣的活動,最好隔年舉辦一次。”李應生説,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受到香港中醫師和居民的歡迎。“香港缺少老中醫師帶徒,希望以後通過活動有更多國醫大師來香港講座、授課。”他認為,向香港居民介紹中醫治未病知識也特別重要,香港中醫養生類節目還比較少,希望政府在預算中預留中醫藥科普教育的基金,用來組織多種活動,“比如一些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的中醫藥文化親子活動、工作坊等都很受歡迎。”

       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推動香港與內地中醫藥事業融合發展是李應生的期望,今年他有兩個建議都與之有關。“一是希望配合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允許香港註冊中醫師在大灣區內公營醫療機構執業;二是期待已在香港註冊的中成藥産品通過簡易註冊制度,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先行先試銷售。”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還提出要發揮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優勢,與內地科研機構共同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藥産品品質標準,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同時,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在現代中藥等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産業項目。

       全國政協常委劉長樂也認為,香港《中醫藥條例》的中藥材重金屬含量、中藥材産地以及藥物炮製等多種標準十分嚴格,可考慮在此基礎上,協調內地和香港合辦中藥鑒定中心,建立一套中藥“客觀”的評價體系,對中藥材種植的各個環節做出詳細規定,從源頭上保證藥物品質。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把控藥材品質關,建立完善的中藥品質標準體系,産品在檢測認證後頒發資質證書,“用嚴格的品質標準,提高中醫藥品質標準和規範化,為中醫藥走出去提供質控保障。”

       關鍵詞:中醫藥國際化

       “香港應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窗口。”李應生説。除了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中醫藥事業發展大局,抓住機遇,加快自身發展,兩位代表委員對香港在中醫藥發展大局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有著深入的思考。

       “香港是著名的金融和貿易中心,市場機制健全,資訊網路完備,在轉口中藥産業時形成了溝通優勢。香港擁有一批高級貿易技術人才,中醫藥要走進國際市場,需要利用好香港這一橋梁和窗口。”劉長樂建議,以香港為基地,協調內地和香港共同建立中藥國際貿易中心,促進中醫藥産品通過香港快捷、合法地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同時利用香港國際化和融資優勢,建立中藥新藥研發中心,加速成果轉化。

       目前,國外許多制藥大企業在中國尋找成熟的項目開發出自主産權的新藥。“例如日本的漢方藥就是在中國古方基礎上改造而成,申請專利後在國際市場上十分暢銷。而香港在國際智慧財産權保護方面擁有優質的人才儲備和豐富的業界經驗。”劉長樂建議,應由政府牽頭,聯合設立中醫藥智慧財産權諮詢委員會,吸收香港智慧財産權特長的法律機構介入,用專利保護為中醫藥走出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