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秋收季節,記者來到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大柳灘村的地頭看到,幾臺聯合收割機正在地頭來回穿梭,植株收割、玉米剝皮、秸稈粉碎還田一氣呵成。秋天的陽光暖洋洋照在田野上,帶著豐收的喜悅,58歲農民劉金月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笑容燦爛地告訴記者:“今年又是個豐收年,一年進賬百餘萬元不是問題!”

從當初14口人的一大家子栽種30畝地,能解決溫飽問題。到如今他擁有百餘臺農機,種地7000余畝,劉金月在當地堪稱“農機大王”,劉金月一家真正嘗到了改革的甜頭。每年春播秋收,他都會帶著農機隊到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實施跨省作業。劉金月説,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40年來,他們一家生活越來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以前,一大家子人還沒分家,我們一家4口人,二弟家5口人,三弟家3口人,再加兩個老人,一共14口人。當時我在生産隊裏是趕馬車,一年忙到頭,也滿足不了一大家人的吃飯問題,為了買糧每年還要欠生産隊的幾百元。”劉金月説,1978年實施“包産到戶”以後,他們家14口人共分得30畝地,他東拼西湊買了3匹騾馬和一輛馬車,另外又租了20畝地。他帶領弟弟農忙時栽種這50畝地,農閒時趕馬車給別人運肥料,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第一年就收穫1萬公斤糧食,不僅解決了一大家人的溫飽問題。當年還能賣出5000公斤糧食,收入3000元,徹底把欠生産隊的錢一筆還清。

兩年之後,他和兩個弟弟分家,劉金月一家分得10畝地,這一年他收入2000余元。第二年收入3000元。第三年他一邊種地一邊發展養殖業,養殖場裏養殖有80多頭豬,平時還趕馬車幫人拉磚運土,當年收入1萬餘元,他家成為村裏的首個“萬元戶”。到了第四年,劉金月花7800元買了村裏第一輛小型拖拉機。此後,他的“鐵牛”數量不斷增多。如今,他創辦的樂月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已有大型拖拉機、中型聯合收割機、播種機等各種農機設備100多臺,常年雇用工人10余名。每年春播秋收季節,他還帶著“鐵牛隊”跨省作業。這些年來,劉金月栽種的地越來越多,今年在楊柳青鎮租地4000余畝,栽種玉米、高粱、大豆,在武清區租地2000畝,栽種小麥、玉米,同時還在河北霸州租地1000多畝,栽種棉花、玉米,這位勤勞的莊稼漢每年的純收入達100余萬元。

“這些年一直享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現在致富了,就想盡己所能為鄉親們做些事兒。”多年來劉金月總是熱心於村裏的公益事業,熱情地為村民排憂解難。1997年,劉金月出資40萬元在村裏建了一座浴池,村裏的老人一直免費使用。前幾年村裏有一段路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劉金月出動拖拉機、推土機,幹了十多天把道路修好。

“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讓我們家解決了溫飽問題,百姓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現在國家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相信農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一天比一天幸福!”劉金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