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社會建設碩果纍纍

作為外來務工人口輸入大省,解決隨遷子女入學,成為廣東推進教育均衡的重大課題。廣深等城市推出了“積分入學”等政策。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廣東機會多,這些年工資漲了,各種待遇也在變好。”從事鞋廠機械維修工作的藍全國在廣東生活了近30年,練就了一身好技藝。他光靠聽聲音,就能判斷出機器問題出在哪,因此總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隨著社保、醫療等條件的不斷完善,藍全國一家都來到廣東生活。

藍全國的奮鬥是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南方日報記者 肖文舸 黃敘浩 黃進 吳少敏 李秀婷 實習生 劉偉琰 黃立欣

  就業人員工資增長228倍

  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正全面建成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就業機會多了,錢包鼓起來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才能切實提升。

2018年,廣東全社會就業人員達到6508.65萬人,比1949年增長5.5倍;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88636元,比1952年的387元增長228倍。

今年我省繼續狠抓“促進就業九條”落地,一年安排208億元,並從失業保險基金拿出185億元穩定就業。其中,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給予穩崗返還,截至今年8月底,已為31.68萬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14.11億元,惠及職工952.34萬人。

就業規模擴大,“飯碗”更穩,就業結構、産業結構同步升級。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以農業為主,工業、服務業只佔少數。1952年,全省仍有近八成勞動者從事農業。而到2018年,全省就業結構調整為20.7︰39.3︰40.0,第三産業佔比超過第二産業,實現了産業結構從“一三二”到“三二一”的跨越式轉變。

“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是未來‘穩就業’的關鍵。廣東可以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

百業俱興,百舸爭流。“在廣東,産業經濟高品質發展也為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剛剛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勇奪數控車項目金牌的廣東選手黃曉呈認為,這也是廣東能夠不斷培養出高品質技能人才的原因之一。

不僅是就業,在廣東,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全面建成,截至2018年,我省五大險種累計參保2.75億人次,基金累計結余1.14萬億元,社保卡累計持卡人數9916萬人,常住人口持卡率93.3%,均居全國首位。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將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爭取到2022年實現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98%以上。

“所有醫療費、護理費均由社保基金來出,每個月還能拿到補助。”近來,因工傷截癱多年的葉建華得到了省工傷保險補助,他説:“社保改變了我的人生!”

  實現“教育強市”全覆蓋

  居民健康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

1977年冬天,來自廣東潮州的山村學校民辦教師陳平原走進高考考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山大學中文系,多年後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談起教育如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時,他説:“覺得真的是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數十年來,廣東教育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以前,廣東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1964年小學以上教育程度佔總人口的34.21%,其中79.84%為小學教育程度。改革開放後,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廣東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飛躍式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全面啟動高水準大學、高水準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幾年前,來自江西九江的唐詩雅跟父母舉家搬遷到廣州荔灣,隨著2018年廣州首次實施“租購同權”政策,她順利入讀“家門口的學校”南塘大街小學。作為全國外來務工人口輸入大省,解決隨遷子女入學,成為廣東推進教育均衡的重大課題。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等地市推出了“積分入學”“租購同權”創新政策,保障隨遷子女的合法受教育權利。

2018年,我省小學在校學生數達988.37萬人,比1949年增長6.3倍,普通中學在校生556.18萬人,比1949年增長44.6倍,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達到186人,比1950年增長61.6倍。

目前,廣東實現“教育強市”全覆蓋,建成規模最大、支撐有力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院校數量約佔全國的1/12,在校生人數約佔全國1/10,規模居全國首位。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廣東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全省醫療衛生機構從1978年的6949家增至2018年的5.15萬家,全省醫療機構擁有床位51.7萬張;2018年,全省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45億人次,全省衛生資源總量穩步增加,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居民健康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都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2012年7月,隨著67家公立醫院、569家社康中心全面取消藥品加成費用,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取消所有公立醫療機構藥品加成的城市。這打破了“以藥補醫”模式的弊端,成為我國公立醫院改革的歷史性一步。

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是讓公立醫院真正回歸公益性的重要探索。在深圳之後,全國各地紛紛開展了取消藥品加成的試點改革。2017年7月,廣東全省綜合醫改全面啟動,全面取消藥品加成。

同時,廣東一直努力補齊基層醫療的短板。2016年廣東首次提出建設“衛生強省”,明確從2016年至2018年,省財政統籌安排112億元實施強基創優行動計劃;2017年初,廣東出臺《關於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隨後提出目標2019年全面完成基層醫療衛生“補短板”任務,分級診療制度全面建立;2017—2019年,廣東各級財政投入500億元,實施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項目,推動基層服務能力實現根本性提升。

  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

3年時間,61戶貧困戶186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村集體收入從2015年的4.5萬元增加至2018年的45萬元……這是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的一份脫貧攻堅的“成績單”。

坪圍村2016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如今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脫貧標準,去年,貧困戶獲得的無花果集體分紅和入股産業園集體分紅各20萬。“接下來,我們要做強村集體經濟,今年村集體經濟要力爭突破100萬元,帶著村民一起致富!”黨支部書記李遠通還有更遠大的目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坪圍村的故事是我省脫貧攻堅圖景中的生動一幕。

2009年廣東每人平均GDP已突破4萬元,然而此時,省內仍有3409個貧困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2500元的貧困人口達157萬人。破解共同富裕的命題,實現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作為改革開發“排頭兵”的廣東責無旁貸地為全國探路。

於是,2009年6月,一場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在南粵大地轟轟烈烈地鋪開。11524名幹部組成3541個扶貧工作組,帶著資金、理念、技術進駐到3407個貧困村,為158.6萬貧困人口脫貧而努力。三年來共投入幫扶資金227.3億元、平均每村投入667.2萬元。

辛勤付出最終換來豐碩回報。2012年底,全省被幫扶的貧困人口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7762元,比2009年增長近4倍;貧困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11.09萬元,比2009年增長近18倍,均超過預定目標,貧困戶生活和貧困村落後面貌得到明顯改善,三年扶貧開發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從2009年至2015年,廣東先後實施的兩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基本解決了農村絕對貧困問題。

2016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以4000元作為新的扶貧標準,聚焦粵東粵西粵北14市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加大投入支援力度,動員全省全社會力量強力攻堅,解決相對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加快補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深圳來的扶貧隊長劉志堅正忙著籌備坪圍村教育基金,他希望通過專項資金+社會募集的方式,為貧困戶兒女解決上大學資金難的問題。在他看來,要鏟掉“貧根”,必須讓每一個貧困戶的孩子上得起學。助學扶貧,扶起的是村裏未來的希望,一個都不能少!

2016年以來,經過全省上下3年多的共同努力,我省脫貧攻堅的責任落實體系、政策支撐體系、投入保障體系、工作推進體系、組織動員體系、監督考核體系等六大體系全部建立,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有勞動能力相對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00元,累計150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村生産生活狀況顯著改善,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大事記

1949年

全省就業人員1001.36萬人。

1951年

廣東省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建立勞動保險制度,為職工提供退休養老等保障。

1977年

高考制度恢復。廣東53.02萬名考生進入高考考場,通過公平選拔改變人生命運。

1985年

廣東正式啟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改革和完善醫院補償機制,推行承包責任制。

1992年

發佈《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將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予以規劃,分步推進。

1996年

廣東率全國之先通過國家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77%。

2006年

第三産業就業人員超過第一産業,就業結構優化為30.4︰38.8︰30.8。

2008年

廣東實現全省城鄉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比全國提早半年實現全覆蓋。

2012年

全省被幫扶的貧困人口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7762元,比2009年增長近4倍,三年扶貧開發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2015年

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20年。

2017年

廣東全省綜合醫改全面啟動,全面取消藥品加成。

2018年

廣東全社會就業人員達6508.65萬人。

2019年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148元提高到170元。

  奮鬥者説

  吳林燃:

  來廣東闖蕩沒幾年,工資從一兩千元漲到一兩萬元

2019年2月22日,54歲的吳仁明抵達廣州東火車站。這是他連續第12年來廣東務工。“2008年我和老婆來深圳做服裝行業,現在兩個兒子從西南科技大學畢業後也來深圳發展,都是大數據軟體工程師。”他説。

每天早上8時,在深圳市南山區南園村,吳仁明的大兒子吳林燃只需搭車20分鐘,就能到達南山科技園上班。“剛畢業時工資才一兩千元,來廣東闖蕩沒幾年,通過IT技能職業培訓,工資漲到一兩萬元了。”吳林燃説。

小他三歲的弟弟吳忠衛也來了廣東。同樣經過職業培訓,他找到了一份金融科技公司數據分析師的工作。“來廣東對我影響很大,以後做什麼都靠這幾年學的東西打基礎。我女朋友他們家也在這邊做機械生意,比較穩定。”吳忠衛説。

像吳仁明這樣舉家從外省來粵發展和生活的例子還有很多。從“60後”到“90後”,都在這裡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路子。

去年底,廣東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就業九條”,提出近40項務實管用政策措施。將技能提升補貼、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33個項目“提標擴面”,多渠道預算安排各類補助補貼資金約200億元。

今年,我省作為“落實鼓勵和支援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工作力度大,促進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及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等任務完成較好的地方”,日前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並獲得2019年中央財政傾斜和支援。未來,廣東將繼續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推動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社會建設碩果纍纍)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