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耕文化傳承下去,也想讓更多人記住鄉愁
村支書自籌300萬元建起鄉村博物館
3月4日一早,北街村村支書郭懷福像往常一樣打開博物館大門,迎接前來參觀的遊客。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汗冰 攝
黃河北岸濟陽曲堤北街村,一條南北向的馬路貫穿村莊。道路西側,一座飛檐翹角的門庭、石算盤珠裝飾的圍墻、青磚瓦礫搭建起來的院落引人駐足。這裡是一座對外免費開放的鄉村博物館——濟水韶音博物館。
3月4日一早,北街村村支書郭懷福像往常一樣打開博物館大門,迎接前來參觀的遊客。五年前,有著收藏愛好的郭懷福看到村落閒置了不少院落,有了建設鄉村博物館的想法,“我也想讓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離鄉的人記得住鄉愁和老家的文化。”
萬餘件“古董”免費參觀,村博物館成“網紅”打卡地
看到有人走進濟水韶音博物館,郭懷福連忙起身,主動向大家介紹,“歡迎來免費參觀,這裡有聞韶書院、古鎮春秋、鄉村記憶等二十多處展廳,展品種類達10000余件。”今年56歲的郭懷福平時也會客串博物館的講解員。
與城市裏博物館不同,這座鄉村博物館是由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老平房和尖頂瓦房組建成的多個院落,院落濃縮建設了聞韶臺、禪塔、月牙橋、黑風口等曲堤古鎮遺跡,20多間青磚老屋,每一間都是一個主題展廳,各具特色。老屋內有序擺放著上萬件展品,涵蓋農耕工具、石器、陶瓷器、書畫、紅色收藏等各類生活器物和老物件。黃河文化館是第一個展廳,墻壁上有一幅長約十米的黃河流域圖全景圖,正下方十幾個玻璃櫃中放著青稞、大米、蕎麥、玉米、小麥等糧食,其他位置擺放著蓑衣、漁網、木船等生産生活工具。郭懷福説,“黃河養育了一代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文化,是我們的母親河,應該讓來參觀的遊客先了解黃河文化。”
在聞韶古鎮展廳,一件件民間古陶瓷向世人講述著曲堤古鎮千年春秋。在院落裏,按照比例建設的聞韶臺、禪塔、月牙橋、黑風口、無梁大殿,姜太公釣魚臺、秦烽火臺等古鎮遺跡,形象地再現了當年曲堤鎮內一個個標誌性的傳統景點,演繹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説。
聞韶台南麓腳下的大院,孔子塑像屹立,周圍房舍灰磚青瓦,門上的橫匾上書寫著“聞韶書院”四個大字,每年都會有不少學生來此研學。此外,這裡還有著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等各個不同時期的房屋,屋內擺設盡展魯西北農村特色。
“沒想到在曲堤街道村裏還有這樣吸引人的博物館。”每一個前來參觀的遊客不禁發出感慨,將照片和視頻分享在社交平臺,引發網友點讚。這座鄉村博物館已然成為當地一處“網紅”打卡地。
想讓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繼續傳承,讓離鄉的人記得住鄉愁
這座鄉村博物館佔地面積達到5000多平方米,走上一圈把所有展廳粗略看一遍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在省內算得上面積最大、展品最全的農耕民俗類文化博物館。”郭懷福説。目前,博物館內還有不少物件未對外展示。
曲堤街道自古就是聞韶之地,聞韶文化資源豐富,又地處黃河流域,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黃河流域農耕文化是應該傳承的優秀文化,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們學習和了解。”今年56歲的郭懷福是土生土長的曲堤人,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平時也會收集一些老物件。博物館裏有10000多件“古董”,其中有幾百年前民間瓦罐、木船,以及近代頗具歷史的紡車、打鼓機、糧票……這些傳統鄉村再普通不過的物件,如今已經很難在村裏見到。對於郭懷福而言,這些物件都是每個時代普通百姓生活的見證者。
此外,他還記得,當地相關部門曾三次對曲堤鎮劉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銅器、陶器、玉器、石器等。根據銘文記錄,劉臺遺址是西周古逄國的逄公墓。這幾次考古發掘,引發了郭懷福對曲堤歷史的興趣。“早在商周時代曲堤古鎮就已存在。據説姜子牙曾在此建立城池,距今已有4000多年。”郭懷福熟知曲堤古鎮的歷史和人文故事,也越發熱愛家鄉的歷史文化。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離開了農村。我希望通過這座鄉村博物館,能夠讓更多離開家鄉的人記得住鄉愁和祖輩們留下來的農耕文化。”郭懷福説。
自籌約300萬元收“古董”建館,整個博物館都由自己設計
博物館所在院落裏每一個展廳的設置以及展廳內擺設的每一個物件,郭懷福都能講述出其來歷和背後的故事,“這些都是我自己花錢從其他地方收過來的,博物館的主題也是由我設計。”
五六年前,曾經做過超市生意的郭懷福,有些收入後常常會用來買收藏品,為此還被家人埋怨。不過,這沒有阻擋他的熱情。在其所收的“古董”中,價格少則幾十元,多則上萬元。“其實有很多物品是千金難求,但是大家聽説放在博物館展覽後,大多都願意拿出來。之所以能建起這座博物館,背後承載著很多曲堤人的期待。”
對於郭懷福而言,整個項目中最難的就是籌集資金。“當時,我發現村裏有一些村民搬到城裏住了,導致出現不少閒置的老房子和廢棄的池塘。正好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我就想著自己花錢把這些老房子都租過來,改造一下。”
起初,郭懷福考慮聘請專業的設計團隊,可多方諮詢下,他發現僅設計費用就達到了30萬元。“我之前做生意的時候去過南方很多村莊參觀過博物館,有過一些積累。”於是,為了節省費用,郭懷福便自己來規劃這座鄉村博物館,共設計了20多處閒置院落、100多間房屋和20多畝池塘。
整個博物館的主線定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8年5月,博物館開始動工改造,直至2019年10月才初具雛形。“到現在為止,整個項目投資了300萬元左右,其中有我自己的積蓄,也有我從銀行的貸款。”
面臨展館維護等諸多困境,在堅守中探尋鄉村振興流量密碼
記者在聞韶博物館多個房間裏看到墻皮出現脫落,屋頂也有漏雨痕跡。“博物館已經免費對外開放了五年時間,我們每年都會對這些老房子進行維護,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郭懷福説,博物館有著公益屬性,但每年仍需投入十幾萬元進行維護,其中還有水電和保潔等支出。
這些費用目前也只能由郭懷福個人支出。此外,該博物館還面臨著不少困境。在郭懷福看來,博物館每年接待參觀的人數達到5萬人次,缺乏專業的講解人員。大多數時間,講解工作均由他和另外一名同村的村民兼任,“我們講解都不大專業,希望有愛好歷史和解説志願者加入我們。”
曲堤街道北街村位於濟陽城區東北15公里處,人口不足千人,大多以種植黃瓜大棚為主,往日也少有遊客會來到村裏。據了解,這座鄉村博物館已成功備案,也填補了濟陽區博物館體系中非國有博物館的空白。如今,博物館吸引了諸多遊客,村裏車輛也越來越多。
“如何將遊客留住,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我們需要找到更多有效辦法。去年夏天,村裏組織了夜市,吸引了很多小商販過來擺攤,從而有更多的遊客過來體驗參觀。”郭懷福説,村裏通過租賃攤位增加了3萬元的集體收入。此外,村民也借此機會售賣了不少農産品。借鑒了夜市經驗後,春節期間,北街村又組織了文化大集,遊客既能參觀博物館,又能看戲、品嘗小吃。
博物館裏建有聞韶書院,吸引了濟南城區不少學生前來研學。“我們在旁邊還建設了能容納500人的大食堂,上面還搭建了舞臺,可供學生們吃飯和觀看節目。”平時,郭懷福也會在社交平臺上發佈博物館的相關視頻,有著上萬的粉絲。儘管博物館支出較大,也面臨諸多困難,郭懷福依然在此堅守著,探尋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丁國彬 實習生徐碩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