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這處不結冰的湖,鳥兒們喜歡來“打卡”
身居鬧市也逍遙數十種“三有”鳥類落戶大明湖
成群結隊的鳥兒從超然樓上飛過 本版照片均由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鸕鶿捕魚後品嘗美味
有益處、有經濟價值、有科研價值,這些“三有”鳥類,近年來頻頻“落戶”濟南大明湖。山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動物學碩士生導師張振國和他的團隊去年做了一項初步調查,在大明湖發現的鳥類已經超過50種:“這在城市公園裏是很難得的。”
鳥中“白富美”
為何偏愛城中鬧市?
初春的大明湖,西伯利亞銀鷗還盤旋在湖面上空,尚未離開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動物學研究生朱策曼迅速按下快門,捕捉下銀鷗翩躚的身姿。這只銀鷗,是朱策曼和團隊夥伴3月2日記錄下的第24種鳥類。
“我們去年在大明湖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在大明湖發現的鳥種已經超過50種。”朱策曼的導師、山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張振國説,不同季節在大明湖發現的鳥的種類不同,通常冬春季和夏季是觀鳥最為適宜的時段。“冬春時節,一些‘冬候鳥’還沒有離開,我們在大明湖可以看到西伯利亞銀鷗的身影,它們夏季在西伯利亞繁殖,冬季來濟南旅居。早些年,濟南西伯利亞銀鷗數量是沒有這麼多的,這些年數量越來越多,多的時候約100隻。”
“在大明湖還能看到其他的鳥,比如濟南的市鳥——白鷺。”張振國介紹:“還有小白鷺、大白鷺,體型介於兩者中間的中白鷺;水裏邊遊的有小鷿鷈、骨頂雞和黑水雞……除了這些之外,還能看到小鹀,體型和麻雀很像,生活在水邊蘆葦蕩裏邊……”
3月2日下午,在濟南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山東師範大學“自然常青”團隊對大明湖的鳥類調查活動中,發現了白鷺、大白鷺、蒼鷺、夜鷺、小鷿鷈、鳳頭鸊鷉、西伯利亞銀鷗、骨頂雞、黑水雞、普通鸕鶿、喜鵲、灰喜鵲、黑尾蠟嘴雀、麻雀、烏鶇、燕雀、白頭鵯、大斑啄木鳥、山斑鳩、珠頸斑鳩、灰椋鳥等近30種鳥類的身影。
“這麼多鳥類聚集大明湖,其實在城市公園裏是很難得的。”張振國説:“一方面反映濟南生態環境整體變好,現在可以看到河水比較清澈。另一方面,可見大家的環保意識提升,原來可能存在獵殺的情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冬天濟南很多湖面是不結冰的,大明湖的水是泉水,很少存在湖面全部結冰的情況。”
“明星鳥類”也來了大明湖“美食”夠吃嗎?
微風吹皺大明湖的碧波,一隻黑色的“大鳥”站在水中木樁上,目光炯炯地盯著清澈的湖面,只見它猛地一下扎入水中,一隻剛好路過的小胖魚瞬間就成了“大黑鳥”的口中美餐。這只黑色的大鳥就是二十元人民幣背面上漁夫的“魚鷹”,大名叫作“鸕鶿”。
在大明湖見到的“鸕鶿”更嚴謹的名字叫“普通鸕鶿”,它們以捕魚為生,捕魚後常在水域附近開闊處或樹枝上晾曬羽毛,所以人們見到的在木樁上的鳥有可能是普通鸕鶿。
西伯利亞銀鷗最近也成了大明湖的“新晉明星”,它幫濟南的朋友們實現了“家門口看‘海鷗’”的浪漫願景。這位明星鳥也是以魚蝦為主要食物。
大明湖裏還有一位“明星物種”——夜鷺,通常在夏季的清晨或夜晚,在荷葉的邊緣,或許會看到一隻只憨態可掬的“小企鵝”,它就是夜鷺。夜鷺的脖子比較長,但是它休息的時候會縮起脖子,也被稱作“北方小企鵝”。這個“大明星”也是以魚蝦為主食的。
有時候,這些“明星鳥”也會放下“愛豆”姿態,在原本平靜的大明湖畔上演激烈的“搶食大戰”。那麼大明湖的“美食”夠這麼多鳥類享用嗎?
“有很多水鳥是不吃魚的,比如天鵝、鴨子等,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水草,扁平式的嘴更適合濾食。吃魚多的是鷺類、鸕鶿等,嘴部是尖的。還有一些鳴禽,主要吃蘆葦叢裏的種子。”張振國説,這些鳥類的“生態位”是錯開的,不存在“不夠吃”的情況。
“鳥是環境的指示物,生態好不好,鳥兒先知道。鳥對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維持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鳥也對改善環境帶來積極影響,比如水草氾濫、浮游生物太多了,如果有一定數量的鳥可以把浮游植物吃一下,對於調控水質非常有幫助。“張振國説。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