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野生大天鵝來濟南集中越冬,黃河北岸成了“天鵝湖”
有天鵝自遠方來
1月7日,在黃河北岸的鵲山水庫沉砂池,大天鵝時而振翅飛翔,時而撲騰水中。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2月29日,在龍湖濕地南范大橋下的一處沉砂池,一隻大天鵝正在嬉戲。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薛童 攝
北風吹動黃河北岸龍湖濕地南范大橋下的層層蘆葦,挽留著正在水面悠閒漫步的大天鵝:“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還在不時用力,親愛的朋友,請你過些時日再從這裡飛走。”
或許是多年前一次偶然的“邂逅”,讓南遷的大天鵝發現了濟南黃河北岸棲息地。如今一批大天鵝每年都會“穩定”地赴濟越冬,把龍湖濕地南范大橋下一處平凡的沉砂池裝點成頗有名氣的濟南版“天鵝湖”。
生態環境穩定改善190多只大天鵝今冬赴濟
2月29日上午,在濟南市天橋區大王廟村東南方向300多米處的龍湖濕地南范大橋下,一群天鵝正在悠閒地游來游去,不時踏水展翅飛翔,在水面舞出一段絕美的冬日舞曲。
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生態與遙感室高級工程師孫軍告訴新黃河記者,這些野生天鵝個頭比較大,通體呈白色,頭部稍沾棕黃色,上喙基部黃色,喙端黑色,喙基部粉紅色,學名為“大天鵝”,是雁形目鴨科天鵝屬鳥類,又稱“黃嘴天鵝”,壽命在6到25年之間。
“大天鵝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對我們濟南來説是冬候鳥,對西伯利亞來説是夏候鳥。”孫軍説,來自於蒙古、俄羅斯、我國東北的野生大天鵝12月至來年3月從北方飛到濟南來過冬,3月份飛回北方。大天鵝以水生植物為食,主要吃水生植物的葉、莖、種子和根莖(植物的嫩芽),如蓮藕、水草,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比如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
“候鳥集群遷徙,有記憶線路和地點,然後一代代延續,它們中途會停歇,如果停歇的地方生境條件合適,可能會有一部分就選擇不遷飛了,然後如果環境能保持穩定,慢慢就成固定的過冬地,通常濟南沉砂池就是這種模式。”孫軍説:“往年有80多只大天鵝來這裡,去年12月數量最多,監測到190多只。大天鵝是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的一個鳥類,如果水質污染了,天鵝肯定不會再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天鵝來過冬,説明生態環境不僅改善,而且穩定。”
大天鵝為什麼會來濟南集中越冬?孫軍介紹,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大天鵝在南遷過程中發現了濟南龍湖濕地南范大橋一帶食物充足,大天鵝有著長長的脖子,嘴的掘食能力很強,它甚至能挖掘埋藏于淤泥下0.5米處的食物。龍湖濕地內水生植物很多,水草、蓮藕等都是大天鵝很喜歡的食物。此外,棲息地環境適宜,水質好,人類干擾少,也是大天鵝選擇在此“旅居”的因素之一。
濟南今年將陸續新增15路生物多樣性觀測設備
在距離龍湖濕地南范大橋30公里外的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生態與遙感室,高級工程師姜騰龍在電腦前,大天鵝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2023年11月份,我們上線了兩部鳥類自動識別的監控系統,分別在鵲山水庫沉砂池和龍湖濕地南范大橋,可以24小時監測鳥類的數量、分佈,甚至是種類,和我們野外的生態調查形成互補。”姜騰龍説:“後續我們還會在平陰玫瑰湖濕地、章丘白雲湖濕地、萊蕪香山、南部山區柳埠林場陸續增加15路生物多樣性觀測設備,對鳥類進行24小時監控,可以有效補充人工生態調查的不足,更好地觀測、反映濟南的生物多樣性。”
守護濟南生物多樣性,人人都是參與者。如今,南范大橋兩側圍上了網格狀護欄,懸挂著“保護野生動物,嚴禁私自投喂,保護水源地安全”“水源重地禁止捕撈、垂釣,違法必究”的警示牌,提醒人們不要破壞這片美麗的“天鵝湖”。
那麼如何保護好大天鵝“客人”?“首先要保護好棲息地,大天鵝是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的一個鳥類,如果水質污染了,天鵝肯定不會再來了。”孫軍説:“要建立起人與大天鵝的信任關係,大天鵝不喜打擾,大家做到文明欣賞。大天鵝很怕狗,大家來觀賞時請不要帶寵物犬。拍照時不要開閃光燈,不然會驚擾到大天鵝。穿淡色衣服,大天鵝對紅色等鮮艷的顏色很敏感。”
再過一段時間,春暖花開的時候,大天鵝就要離開濟南了,一路向北,返回家鄉繁殖後代。它與濟南約定,下一個冬天,再來這裡,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舞臺,上演最美“天鵝湖”。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