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小時的手術,青大附院心外科楊蘇民主任團隊成功為終末期心力衰竭的黃先生實施了人工心臟植入術。植入的這枚“人工心臟”,是“永仁心”國産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體積僅有乒乓球大小。這也是山東開展的首例國産人工心臟植入術。
心臟移植手術是終末期心衰患者的最佳治療手段。記者獲悉,目前我國終末期心衰患者接近100萬人,但心臟移植供體每年僅有400-700例左右。由於供體稀缺,近年來,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延長生命的機器”——人工心臟。
此次病例當中的黃先生心臟擴張為正常人的兩倍多,心功能卻不到正常人的1/2,常規治療無法取得好的效果。12月19日,楊蘇民團隊成功為黃先生實施了人工心臟植入術,該手術的順利完成標誌著青大附院對終末期心衰的治療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
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具有國家心臟移植資質,目前已經成功完成27例心臟移植。心臟移植治療終末期心衰療效確切,但目前國內心臟供體極度缺乏,大多數終末期心衰患者無法獲得心臟移植的機會,往往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不幸去世。且有部分患者不適合心臟移植,人工心臟從而成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替代選擇。而且部分患者在心臟輔助系統的幫助下可以恢復功能,進而撤除該裝置或可將其作為心臟移植的橋接過渡;同時,患者也可以長久攜帶該裝置,作為最終治療方法,目前國際上已經有患者利用該裝置存活11年之久。
有些人誤以為心臟起搏器就是人工心臟。其實,心臟起搏器是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興奮和收縮,從而治療由於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人工心臟則是解決了機械功能,類似機械泵的作用。人工心臟不是完全替代人體自己的心臟,而是輔助人體自身心臟,搭建起患者心臟血液的輔助流道。血液從左心室經入血管流到血液泵內,通過血液泵內葉輪轉動産生的離心力,將血液推出並經出血管流到升主動脈,從而部分或完全替代左心室功能,輔助患者血液迴圈。
迄今為止,全球人工心臟技術共經歷了三代技術路線的演變創新與發展:第一代搏動泵,體型較大,其産生的血流與人體心臟搏動産生的血流類似;第二代軸流泵,體型只比拳頭大些,但産生的血流不能模擬人體心臟搏動産生的血流;第三代離心泵,體型進一步縮小,在運作過程中機械摩擦較小,能儘量避免摩擦産熱導致的血液破壞,産生的血流類似人體心臟搏動産生的血流。此前,僅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擁有人工心臟的成熟技術。直至“永仁心”人工心臟的發佈,我國才擁有了首個國産人工心臟産品。
“‘永仁心’人工心臟採用第三代離心泵技術,並首創性採用磁力系統驅動和純水懸浮雙系統,具有高穩定性和耐久性, 血栓形成和溶血的風險非常低。”楊蘇民介紹道。記者獲悉,該人工心臟還具有體積小、聲音小、轉速穩定、效率高、並發癥少等優點。在臨床試驗中,患者的一年生存率達到100%,並且沒有出現過裝置相關的重大並發癥,臨床數據優於很多國外人工心臟産品。目前,全球人工心臟最長輔助時間已達11年,中國最長輔助時間也達到5年。但無論是第幾代人工心臟,都必須靠外源性的電源供給能量,由一根泵纜穿過體內“隧道”對其進行供電,這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不便。因此,研發設計人工心臟無線充電方式,也已成國內外該領域共同的攻關方向。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