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8萬張家庭養老床位從哪來
當前,青島正在進行以家庭養老床位為切入點的新一輪養老事業改革。
繼去年年底城市街道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實現98個街道全覆蓋後,今年年底,青島將實現40個農村鎮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進而實現城鄉統一、均衡的全覆蓋。這意味著,青島所有的老年人只要有需求,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和在專業養老機構裏一樣的服務。由此,青島也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由專業養老機構提供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的城市。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深。“十四五”期間,老齡化程度還將進一步加劇。“希望通過這次改革,能夠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讓老年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力爭形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青島模式’。”市民政局局長王哲説。
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需雙方有效對接
因為失能,今年81歲的魯秀妹和老伴三年前住進了離家50多公里外的養老機構。去年9月份,市北區遼源路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成後,他們從已經住了兩年的養老機構搬回了家。
在與遼源路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簽訂協議後,她和老伴從240個服務項目裏,選擇了送餐、助浴、保潔、理髮、康復5個項目。“在家養老,費用省了一大截,和養老院沒有什麼區別,減輕了我們和孩子的負擔。”
與遼源路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一樣,截至目前,青島城市街道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實現了98個街道全覆蓋,40個農村鎮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也已經建成17個,今年年底也將實現全覆蓋。
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的老齡化率更高,養老形勢也更為嚴峻。能不能照搬城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模式?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受農村家庭養老能力弱化、農民養老保障不足、養老設施不健全、市場化運營難度大等因素影響,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難題,一直是制約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瓶頸。”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在調研青島平度市同和街道萬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時表示。
李邦華分析,農村的熟人社區優勢是城市社區無法比擬的。“可以充分發揮村集體的作用,讓更多的村民作為養老服務中心的補充,參與到農村養老服務中來,既可以帶動當地就業,又可以減少農村養老的費用支出。同時,還可以通過孝德文化,讓子女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
談到這輪改革,王哲表示,“一定要打破‘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的怪圈,實現城鄉均衡、統一的養老服務全覆蓋!”
此前,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主要由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提供。它們當中絕大多數由社區居委會和村委運營,既無服務資質也無服務能力,只能提供場地進行休閒娛樂活動,而面對真正需要提供養老服務的、特別是需要專業醫養服務的老年群體,往往束手無策。王哲認為,如何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需雙方有效對接,如何在政府支援下引導社會專業養老機構參與運營,把老年人最急需的專業養老服務精準送到身邊,成了改革“攻堅點”。
用“無形的手”,拆除養老院的“墻”
養老服務,是“夕陽”事業,更是“朝陽”産業。如何用“夕陽事業”去激活“朝陽産業”?青島通過政府政策扶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打破了養老院的“墻”。
2019年12月,市政府出臺指導新一輪改革的統領性文件《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準的實施意見》,以及用房規劃、服務補貼、隊伍建設、公建民營、租賃補貼、長護保險、適老化改造等10個配套性文件,青島市構建了推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1+10”政策體系,通過一次性建設補貼、家庭養老床位補貼、適老化改造補貼等政策,撬動社會資本投身青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市場的積極性,推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長遠健康發展。
青島對運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組織實行完全免費的用房政策,實現零租房成本,併為運營組織提供了一次性獎補政策,用於補貼其在裝修、採購等方面投入的資金。
“我家就在這個小區,住在中心別提多方便了。”今年88歲的王奶奶,住在敦化路街道福彩四方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腿腳不便的她在這裡體會到了晚年無憂。“每天吃飯、睡覺都有人照顧,白天有護理員帶著做手操、看電影,有藥房、有大夫,看病也很方便。”據了解,服務中心內設16個床位,已有不少老人入住,大部分是高齡、生活不便的老人。而該中心還為社區內460個家庭養老床位提供服務,其中助醫、助餐需求最大。
“家庭養老床位相當於把在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進行分解,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實現個性化定制、精準化服務,以更好地滿足養老服務需求。”青島市福山養老集團居家社區養老遼源路街道服務中心主任石鑫表示。最近,他們中心已經通過挨家挨戶摸底排查,基本了解了整個街道老年人的相關需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蛋糕’很大,作為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很有信心將市場做好,提供更優質更貼心的服務。”
經過一年多的“試水”,據青島市民政局測算,這些家庭養老床位的費用支出,不到養老機構的三分之一。
政府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成效已初步顯現。截至目前,市、區(市)兩級財政投入的2.1億元,撬動了大量社會資本投身青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市場。青島115家鎮街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由50家養老服務機構運營,共簽約家庭養老床位1.8萬張。
打破“條塊分割”,實現政府資源精準滴灌
青島是全國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基數大、程度高、高齡化態勢突出的城市之一。目前,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4萬人,老齡化率20.28%;8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8.8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4.1%。這其中,需要專業照護的失能失智老人近10萬人,但只有1.8萬名失能失智老人入住到專業的養老機構。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喬先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個街道平均有500名失能失智老人計算,要新建一所醫養結合機構,除需要土地30畝外,還需要政府補貼約700萬元。對於政府來説,這筆“經濟賬”是沉甸甸的。而對於市民來説,入住專業養老機構一個月至少4000元的費用,負擔也不輕。
在此輪改革前,失能失智人員只有在具有長護險資質的機構入住,才能享受相關醫療報銷。否則,只能自掏腰包支付照護費用,家庭負擔相當重。
聚焦“痛點”,最弱勢、最需要照護的10萬名失能失智老人,成為青島這次養老服務改革重點關注的群體。
改革中,青島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民政、醫保、衛健等部門統一了關於失能失智老人的評估標準,實現了評估結果共用互認,推動了養老服務補貼政策與長護險政策的深度融合。這意味著,簽約“家庭養老床位”的失能失智老人在家享受醫養服務也可以報銷醫保和長護險,切實減輕了負擔。
改革沒有休止符,青島各部門正著力突破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的瓶頸。青島市民政局與財政、醫保、文明辦等單位密切配合,通過設立青島農村養老服務基金、提高農村長護險支付標準、提高農村家庭養老床位運營補貼、加強農村孝德文化宣傳等一系列做法,支援各類市場主體加大農村養老服務高品質供給。王哲表示,“目前政策文件初稿已經起草完成,待詳細測算各項補貼數據、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將提交市政府研究出臺。”
既要破解當下難題,更要形成長久機制。青島城鄉全覆蓋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正不斷創新和優化,將高品質、機構化、專業化、標準化的醫養結合服務送到老年人家中。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