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90後”返鄉接過“接力棒”,在沙窩窩裏種出“致富果”
90後返鄉接過“接力棒”,在沙窩窩裏種出“致富果”
村裏建起“雲”端帶貨大平臺
4月28日上午,擁有80萬快手粉絲的冠縣東古城鎮田馬園村村民李志友,正坐在哥哥李志峰的櫻桃大棚外直播帶貨。
“3斤櫻桃裝一盒,賣160塊錢。剛剛已經寄走了5盒。”不一會兒工夫,李志友便接到了6個訂單。一旁的李志峰與妻子忙著埋頭挑選櫻桃裝盒。在他們對面,3名快遞員正麻利地封盒。“目前最遠一單是發往青海的。前兩天也有廣東、廣西、江蘇等地的粉絲下單。”李志峰説,身後佔地2畝的櫻桃大棚已經採摘過半,另一個佔地1畝的大棚櫻桃也早就被水果商定下。
4月底5月初,擁有4000畝櫻桃的田馬園村十分熱鬧。來自全國各地的水果商聚集在這裡,蹲點收購成熟的大櫻桃。
“等大棚櫻桃賣得差不多了,陸地櫻桃又該上市了。”看著如今豐産豐收的場景,68歲的村民李風嶺感慨萬千。他説,田馬園村位於黃河故道,曾是顆粒無收的沙窩窩。1975年,他跟著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田洪勳造林固沙,歷時十年將沙荒地變成了綠洲。“我們現在的帶頭人田英衝就是田洪勳的孫子。”
李風嶺口中的田英衝生於1990年,是現任田馬園村黨支部書記,也是該村第一個返鄉就業的大學生。2012年,田英衝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農林管理專業畢業後決定回鄉。
“爺爺當時並不想讓我回來。他的觀念就是‘寧領千軍,不帶一村’。可我覺得,和鄉親們一起打拼,一樣可以大有作為。”田英衝説,在家人的反對和同學的“疑惑”中,他回到田馬園村參加了當時的村“兩委”選舉。
“英衝這孩子不簡單,不僅了解政策,而且敢抓機遇。”53歲的村“兩委”委員田良超回憶,防風固沙取得一定效果後,田馬園村為了增加村民收入,決定改種果樹。經過蘋果樹、梨樹的過渡後,田馬園村于1990年開始改種櫻桃樹。“櫻桃確實比蘋果和梨賣得貴。可隨著櫻桃市場的發展,我們種植的品種有些落後了。當時,很多櫻桃主産區已開始將喬化品種改為矮化品種。我們也想這麼推行,可村民心裏沒底,不願掏錢改品種。在一次村委會上,英衝提出改種矮化品種有補助政策,我們也可以借此機會鼓勵村民改種。也正是這個建議,村民畝均收益從1萬元提高到了2萬元。”田良超説。
讓村“兩委”和村民服氣的可遠不止這一件事。
“陸地櫻桃種植靠天吃飯,出現特殊天氣、凍害就可能‘顆粒無收’”“櫻桃不耐儲存,銷路不暢就會爛在手裏”“大棚櫻桃種植技術要求高、投入大,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和足夠的資金”……2017年,田英衝帶領村民代表外出學習觀摩、邀請技術專家進村授課、與農業院校對接合作,堅持“問題導向”的他也順勢提出推廣設施大棚櫻桃種植的想法。
可一個佔地3畝的鋼構大棚需要一次性投入近30萬元,這對村民而言可不是個小數目。“‘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英衝為解決大家的資金難題,主動跑到縣金融部門,想方設法爭取信用貸款,村裏因此獲得了3000萬元授信。”64歲的村民田貴峰説,當年,田馬園村一下建起了20個五十多畝的櫻桃大棚,櫻桃的畝均收益也從2萬元直接提高至5萬元。看到大棚櫻桃更掙錢後,村裏第二年又新增了30個一百餘畝的櫻桃大棚。
櫻桃産業步入佳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在34歲的村民李志富的家裏,發往重慶、成都、廈門等地的快遞單隨處可見。“我們一般通過淘寶、微信朋友圈向散戶、商超銷售。櫻桃包裝規格分2斤、3斤、5斤三種。最貴的時候,大棚櫻桃賣到80元一斤。”李志富笑著説,他通過網銷平臺僅大棚櫻桃就賣了60多萬元。
“田馬園村現在已有30多戶電商從網上銷售櫻桃。櫻桃差不多一半是網上銷售的。”田英衝説,從去年開始,該村“雲”端果品銷售量已佔到40%,發展地頭帶貨主播已超100人。為方便村裏的電商直播帶貨,田馬園村正在建設集銷售、加工等於一體的電商銷售平臺,該平臺達4000平方米,目前包裝車間已進入裝修階段,配套設備正同步加裝。
記者了解到,為鼓勵引導更多在外優秀黨員返鄉創新創業、回村任職,當好引領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去年冠縣制定了十條舉措,其中,對為發展村集體經濟作出貢獻的,經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表決通過,鄉鎮(街道)黨(工)委審核同意後,從當年度村集體經濟收益增量中,拿出一定比例予以獎勵;縣委拿出一定名額向符合條件的到村任職幹部定向招錄鄉鎮公務員、事業編,提升返鄉創業黨員發展空間,拓寬回引幹部成長渠道。(通訊員 許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