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力創新創業 激活一池春水
——我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
匯聚“雙創”活力,澎湃發展動力。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著力完善創新政策體系,加速聚集創新人才,培育壯大創新産業,優化創業環境,激發創新活力,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全市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985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614家;新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65個,引進落地合作高校院所58家,引進高層次人才57人,較去年均實現較大增長……在濟寧,大眾創業激情已被點燃,萬眾創新能量競相釋放。
政策保障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2020年3月,專注于無人機應用領域的山東頂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與濟寧高新區順利簽約,當年10月,首架無人機順利升空。“公司到濟寧來創業,就是看重濟寧的創業政策好!”山東頂峰製造部總監哈成峰告訴記者。
今年,我市率先成立了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制定出臺了《濟寧市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通過16條真金白銀的“硬核”政策,加大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例如,對首次認定和再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對進入省、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的企業,市財政分別給予3萬元、1萬元獎勵;鼓勵規模以上企業納入研發統計範圍,對首次納統且研發經費不低於100萬元的企業,市級給予5萬元一次性獎勵;對研發經費100萬元以上且較上年度增長超過20%的再次納統企業,市級給予3萬元一次性獎勵。
繪製“創新圖譜”實現校企“聯姻”
日前,濟寧通佳機械公司久未攻克的“70MPa高壓IV型車用儲氫瓶”技術需求,通過“兩張圖譜”索引,迅速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取得對接並達成項目合作意向。項目實施後,通佳機械將建成國內高壓IV型儲氫瓶生産工藝和技術裝備生産研發基地,助推我市氫能産業實現新跨越。
為解決企業和高校院所在技術、人才和項目上存在的資訊不對稱問題,我市圍繞“全市企業技術研發需求”“全國重點技術分佈”創新繪製“兩張圖譜”,截至目前,已製作發佈了高端裝備、文化與科技融合、新材料5個産業領域的圖譜,共計收集整理企業技術需求410項、産業共性技術需求194項、涉及國內外81所高校院所的技術成果達到722項。
在濟寧,像通佳機械這樣能與高校院所在圖譜的“牽線”下成功“聯姻”的企業還有很多,比如濟寧晶導微電子與電子科技大學開展技術合作,共建省內唯一的聯合實驗室,助推濟寧半導體積體電路産業轉型升級;比如天河科技與山東科技大學成功對接,在礦山環境設備監測與事故災害預警關鍵技術方面開展研究與應用;再比如曲阜尼山文旅集團與南京大學校企聯合,構建“創、研、産、銷”一體化發展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産業鏈,目前已成為濟寧開展省內唯一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改革試點的生動典範。
打造平臺載體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大抓産業、大抓創新”發展思路,持續拓寬科技成果轉化路徑,精心打造産學研對接平臺、搭建科技資訊綜合服務平臺、嫁接專利導航平臺,加快産業項目落地實施。截至目前,已發佈科技成果資訊1430條,技術需求185條,開展了14次産學研對接活動,簽訂合作協議87項,項目總研發投入達7.7億元。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營造良好生態環境,“一區一業一所”的建設,促進了我市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代表的公共創新平臺不斷涌現。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濟寧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目前已建立了7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和多個創新聯盟,服務我市500多家企業。此外,依託濟寧市産研院招引的30個産業化項目,分別落地汶上、嘉祥、高新區和經開區的各大園區,這批新型研發機構已迅速成長為全市産業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
“五位一體”實現人才團隊質和量雙提升
為發揮高層次人才技術轉移轉化專業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構建完整創新鏈條,我市針對高層次人才科技成果轉化開展“五位一體”路徑探索,從政策支援、隊伍建設、平臺支撐、金融助推、基地孵化五個方面助推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
目前,在高層次人才成果轉化路徑上,我市不僅有了初步探索,更取得了系列成效。2016年到2020年,我市共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58項,其中國家獎4項。2021年,我市有19人和13人分別被推薦申報國家、省科技人才項目、推薦數量均居全省前列;16項科技成果入選202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建議授獎名單;建設了“人才飛地”46家,幫助80余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200余項;推進“項目+基金”的科技金融模式,組建3支基金,總規模6.23億元,撬動社會投資62億元。
■本報記者 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