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海面波光瀲艷,美景如畫。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深藍一號”養殖平臺,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顧祺煥卻無暇欣賞眼前的美景,他正忙著管護平臺,籌備投放新一批三文魚魚苗。自6月21日啟動首次收魚至8月5日最後一次收魚,15萬餘條國産深遠海三文魚全部“遊”上市民餐桌,這是青島海洋牧場建設的一個里程碑。從2009年開始規模性發展,經過12年不懈努力,青島海洋牧場建設走到全國前列。目前,全市在建海洋牧場23處,其中16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佔全國總量的1/9,打造出了可供全國推廣的“青島樣板”。
大力推進12年,海洋牧場建設創出“青島樣板”
從董家口港往外約120海裏,是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深遠海養殖試驗區。“深藍一號”網箱內養殖的15萬餘尾三文魚就産自這裡。作為全國首個國産三文魚項目的養殖負責人,顧祺煥告訴記者,今年捕撈的15萬條三文魚平均體重超過4千克/條,品質達到了歐盟出口標準。“由於品質優良,目前供不應求,還沒上岸就被大客戶提前訂走了!”
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于去年8月獲批建設,總面積達550多平方公里,目前建造容積是“深藍一號”3倍的“冷水團1號”網箱計劃今年底完成主體結構建設,最大可容納三文魚100萬尾。作為“黃海冷水團綠色高效養魚項目”的技術總負責人,中國海洋大學原副校長董雙林教授介紹,現在採用的是深藍系列網箱加養殖工船結合的養殖模式,網箱是養殖主體,養殖工船是管理主體,“黃海冷水團水質優良,在這裡養殖的魚類品質上乘,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董雙林算了一筆賬:該冷水團擁有5000億方水體,假如按照1000立方米水養1條魚計算,可以養5億條;按每條魚4公斤計算,就是20億公斤;如市場售價每公斤50元,産值就高達1000億元。
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建設是青島海洋牧場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其廣闊的發展前景讓人心潮澎湃。從東部的田橫島,到西部的齋堂島,海洋牧場猶如一個個“糧倉”,藏身於蔚藍色的大海之中。記者從市海洋發展局獲悉,青島市擁有1.2萬平方公里海域、817公里海岸線和120個海島,海洋資源十分豐富,自2009年開始規模性發展海洋牧場,經過12年推進,目前我市已有23處海洋牧場,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6處,佔全國1/9,使用海域總面積超1.2萬公頃,青島海洋牧場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當前,青島正努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藍色糧倉”,為全國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提供“青島樣板”,助力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
“一魚多吃”,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效益顯著
海洋是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將産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構建科學、生態、高效的牧場漁業發展新模式,是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舉措,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東望美麗的金沙灘,西瞰旖旎的銀沙灘,在西海岸新區薛家島海域,一排排網箱密布海面,一眼望不到頭,網箱內養殖著鱸魚、加吉、黑頭、大黃花等優質魚種,這裡是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一邊給工人佈置養殖工作,一邊接聽客戶預定釣船電話,魯海豐集團漁業主管范蓬波忙得不亦樂乎。“海面上有280個網箱,只有20名工人,承擔著2800萬斤成品魚的全年養殖工作。”范蓬波指著海面一眼望不到頭的網箱説。此外,他還負責公司的休閒垂釣接待工作,忙得不可開交。青島魯海豐海洋牧場面積5萬多畝,目前已建成漁礁區垂釣網箱平臺10座,擁有海上游釣船30艘,同時開發了潛水體驗項目等,年遊客接待量達5萬人次。
“一魚多吃”,吃出了新滋味。“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遠超所釣魚品的價值,相當於海洋牧場使一條魚的價值翻了50多倍。”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高級工程師劉元剛介紹,作為全國海洋牧場最密集的區域,西海岸新區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早就不滿足於單純的養殖功能,而是不斷延伸産業鏈,成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依託和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范蓬波的忙碌是青島海洋牧場蓬勃發展的一個生動例證。根據規劃,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牧場産值達到20億元,帶動相關行業經濟收入25億元,經濟效益顯著。
此外,海洋牧場建設可直接帶動水産品精深加工、漁業裝備製造、旅遊業等多個産業發展,促進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漁業發展開闢新道路。根據《青島市海洋牧場建設規劃》,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漁業與旅遊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海上牧場採捕、休閒垂釣、漁事體驗、漁家樂等休閒漁業旅遊産品豐富,每年可接待遊客200萬人次,海上漁業觀光旅遊、休閒海釣等將成為青島市海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現代化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不止於此。伴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一張海底觀測系統網正在日益完善。“我們在積極與海洋科研機構合作,‘深藍一號’‘冷水團1號’網箱會佈局很多科研設備,對海洋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高效獲取海洋環境與海底生物數據,結合分析,可摸清海洋災害發生和資源變動趨勢,此外,還可對海上溢油、污染物擴散路徑等進行分析預測,從而有效預報預警,為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分析數據。”山東深遠海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湯慶凱告訴記者。
現代化海洋牧場在使深遠海成為“良田”的同時,其生態效益更加可觀。區別於傳統捕撈、養增殖或浮筏等海上養殖場,現代化海洋牧場能夠實現海洋生態環境修復與優化、生物資源養護與增殖,相當於給海洋建了一座“生態銀行”。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牧場實現年固碳量3萬噸,相當於7400公頃森林每年的固碳量。得益於海洋牧場建設,青島漁業資源恢復速度加快,海洋牧場漁業資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5倍以上。
打造“七大海洋牧場集群”,推動科學有序發展
在大海裏建造“牧場”,並非一件易事,需要跨過一個個“門檻”。小到魚餌自動投放、大到一座座平臺、一個個智慧網箱乃至大型養殖工船的建造,都需要科技實力的支撐。
位於海西灣的青島北船重工建造工廠內,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正在緊鑼密鼓建造中。該船在船體結構、推進系統、係泊方式、減震降噪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世界一流,將引領我國離岸深遠海養殖新趨勢。“國信1號”很多設計建造理念都是“從零到一”的突破,是多學科交叉和各項關鍵技術整合的成果。2019年開始,青島國信集團就聯合中國船舶集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項目科技攻關,合作研發建造。
跨過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個個“門檻”,考驗著青島海洋科技實力,也彰顯著打造全國海洋牧場“青島樣板”的底氣。作為全國知名的海洋科技城,青島擁有眾多國內一流海洋科研教學機構,涉海兩院院士及海洋科技人員數量均位列全國首位,為海洋牧場轉型升級和向裝備化、智慧化、資訊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海洋牧場是打造海洋強市的重要載體和支點,它不僅能助力現代漁業高品質發展,帶動海洋科研、海洋裝備製造等發展,還能改善海洋生態,其綜合價值不言而喻。經過12年規模性發展,青島海洋牧場建設成果豐碩,但未來道阻且長。
“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存在著低水準、同質化現象,先進技術、裝備、設施多被發達國家壟斷,進口依賴性大。”作為國內海洋牧場建設領域權威專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坦言。面向未來,如何高品質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楊紅生認為,必須修煉好理念和科技這兩大內功,推動以“生態、精準、智慧、融合”為特徵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科學有序發展。
在理念方面,要堅持“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産貫通、四化同步”的海洋牧場建設理念,將大型海灣、群島海域、河口灘塗或內陸大型湖泊作為一個整體,從近海和內陸水域“全域型”保護和持續利用角度出發,實施“全域型”現代化水域牧場試點示範。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加大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的支撐作用,為海洋牧場科學選址、規劃佈局提供參考,為海洋科技、海洋裝備的突破發展提供助力。楊紅生建議,要積極推進海洋牧場與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波浪發電、休閒垂釣、生態旅遊等融合發展,打造三産融合、漁能融合、漁旅融合等發展模式,實現現代化“全域型”海洋牧場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青島市把海洋牧場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不斷完善政策等配套,破解各種難題,給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援,嶗山灣、田橫島、大公島、鳳凰島、朝連島、靈山島和齋堂島七大海洋牧場集群蓬勃發展。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