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省糧食生産的大頭,實現玉米穩産增産,對奪取秋糧及全年糧食豐收具有重要意義。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為進一步挖掘玉米生長後期增産潛力,切實提高單産水準,實現顆粒歸倉,山東在全省積極推行玉米適期晚收。據專家測算,在玉米灌漿中後期,如晚收7到10天,每畝可增産40至70公斤。
今年夏種期間,受小麥收穫偏晚等諸多因素影響,全省玉米播期普遍較常年推遲5到7天,如按正常年份收穫,玉米成熟度不足,將造成較大的産量損失。多年的生産實踐證明,玉米適期晚收,有利於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延長玉米灌漿時間,增加粒重,提高單産,是一項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即可增産的重大節本增效實用技術。
我省明確,各地要結合實際,研究提出當地玉米最適收穫期和小麥最佳播種期,制訂好玉米適期晚收和小麥秋種技術方案,統籌兼顧安排好秋收、秋種工作。要加強技術指導服務,組織各級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引導督促農民群眾適期晚收玉米,縮短玉米—小麥茬口期,確保玉米在最佳成熟期收穫,小麥在最佳播種期播種。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縣,要把推行玉米適期晚收作為重要技術措施,切實落實到田,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
農業機械是秋收的主要載體。各地要通過召開農機現場會等各種形式,組織大面積連片、整村整鎮推進適期收穫,確保一般大田于9月底收穫,高産田和晚熟地塊于10月上旬收穫。要引導農機手科學掌握玉米收穫期,堅決制止農機過早下地。同時提前調試好機械,提高聯合收割機工作效率,縮短收穫進程。
降低機收損耗,就是增加糧食産量。各地要努力在機收減損上挖掘增産潛力,加強作業管理和宣傳培訓,把收穫品質列入作業指標,大力開展機收損失標準等方面的宣傳培訓,切實提高規範作業能力,確保玉米機收減損增糧落到實處。要減少收穫環節損失,籽粒玉米儘量在植株上乾燥後機收,降低籽粒破損率。要減少糧食運輸環節損失,收穫後及時晾曬,有條件的可以儘快烘乾籽粒,推進科技儲糧、生態儲糧,確保顆粒歸倉。(記者 毛鑫鑫 王鶴穎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