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 > 教育 > 正文

幼兒教育"小學化"屢禁不止 家長焦慮又無奈

稿源時間:2018-08-24 16:50:41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摘要】“上午學拼音、識字,下午學數學和英語。”回想起暑假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小銜接班的經歷,趙霞覺得,自己也跟孩子提前過上了小學生活。如今,對很多幼兒園大班家長來説,幼小銜接班儼然成為“剛需”。

  “上午學拼音、識字,下午學數學和英語。”回想起暑假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小銜接班的經歷,趙霞覺得,自己也跟孩子提前過上了小學生活。如今,對很多幼兒園大班家長來説,幼小銜接班儼然成為“剛需”。

  而最近,教育部下發通知,嚴禁幼兒園和培訓機構提前教授小學內容,並明確明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改。記者走訪了解到,“小學化”禁令之下,濟南幼小銜接班依舊瘋狂“搶跑”,與此同時,“別人家的孩子提前學,自家孩子跟不上”的焦慮也在家長群體裏持續蔓延……

  搶跑

  擔心孩子上小學跟不上家長退園報了幼小銜接班

  8月18日上午10點多,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漿水泉路附近的一家幼小銜接班內,十幾位家長帶著孩子體驗試聽課。講臺上,一位年輕教師正在教學生識字。劉紅坐在最後一排,5歲的女兒桐桐坐在她旁邊,小腦袋不時向外張望,顯然她並沒有認真聽講。

  課後,劉紅表示,桐桐今年9月就要上幼兒園大班了,但她打算讓桐桐退園直接上幼小銜接班,為此,孩子放暑假前,她就開始考察校外幼小銜接班了。暑假期間她給孩子報了一個短期銜接班,開學後打算讓她上一個全年班。

  “我們上的是一家公辦幼兒園,老師不教孩子識字、數數,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進度,退園也是無奈之舉吧。”劉紅告訴記者,這已是她現場考察的第5家幼小銜接班,考察時,她主要關注銜接班的課程安排。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像劉紅一樣讓孩子放棄上幼兒園大班,直接到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學習的家長不在少數。

  與劉紅不同,宮曉燕給女兒唯伊的安排是先上半年大班,明年開春後再退園上幼小銜接班。“開始是想讓孩子上一年幼小銜接班的,後來怕孩子太累,再者她本身是很聽話的孩子,感覺半年應該足夠。”宮曉燕説,從今年5月她就開始為孩子考察明年的幼小銜接班了,除了看課程外,她也看環境,“有的銜接班場地很小,孩子在裏面感覺很擁擠,有的教室連窗戶都沒有。”

  無影山路一家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暑期開始,他們幼小銜接全年班就已經開始招生了,計劃招10個班,每個班30人,目前名額基本滿了。“有很多孩子都是不上幼兒園大班,直接來我們這上,還有一些孩子已經幼兒園大班畢業,但因生日小今年沒法上小學。”該工作人員介紹。

  “我經常給幼兒園做幼小銜接講座,發現有的幼兒園大班還沒畢業,就已有一半的孩子退園,轉上‘幼小銜接’班了。”濟南市新世界小學教師王曉琳表示,在幼小銜接這一問題上,大部分家長都表現得十分焦慮。

  焦慮

  別人家孩子“搶跑”“佛係”爸媽無奈也跟跑

  “孩子還未上幼兒園前,我和妻子基本屬於‘佛係’父母,秉持的觀點是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市民高先生告訴記者,孩子上了幼兒園後,他和其他家長的交流日益增多,看到其他家長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培訓班,別人家的孩子在各種比賽中嶄露頭角,他也不淡定了,不知不覺也開始“跟跑”。

  針對“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這一問題,記者隨機採訪了20位幼兒家長,其中包括15位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家長,5位幼兒園中班孩子的家長,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除兩位中班孩子媽媽有點猶豫外,其他家長對這一問題均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記者追問“為什麼要上幼小銜接班”後,不少家長的回答明顯帶有焦慮情緒。“大班學不了什麼知識,別的孩子都在上,你家的能不上嗎?不上萬一小學跟不上咋辦?”家長朱虹説,今年她的大兒子上幼兒園中班,小兒子還不到1歲,她一邊忙活著給大兒子考察幼小銜接班,一邊為小兒子考察早教機構。

  在一家濟南媽媽線上交流平臺上,“幼小銜接”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而且討論更多的不是“上不上”的問題,而是去哪上、多少錢的問題,幼小銜接班儼然成了家長們的“剛需”。不過,相比一些準小學生家長的焦慮,很多孩子已經上小學的家長顯得淡定些,不少熱心的家長以“過來人”身份現身説法。

  “我兒子已經讀小學二年級了,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建議還是上一下正規的幼小銜接班,時間不用太長,三個月就夠,目的是讓他感受一下上小學和上幼兒園的不同,更多的是讓孩子養成寫作業、遵守課堂秩序的習慣,在學習內容上,我不建議過度‘搶跑’。”一位媽媽與其他媽媽分享自己的經驗。

  不過,也有一些家長對校外幼小銜接班“不感冒”。“幼小銜接教育是必須的,但為此上培訓班我覺得沒必要,只要父母在孩子過渡期多注意引導就足夠了。”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的吳先生説。

  剎車

  最嚴“小學化”禁令發出培訓機構首次納入糾正範圍

  在幼小銜接班招生旺季,教育部卻給出了一記重拳。近日,教育部發佈《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嚴禁幼兒園和社會培訓機構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堅決糾正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以及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組織小學內容的知識能力測試。《通知》還明確:相關部門將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對幼兒園、小學、培訓機構的抽查和摸排;對有“小學化”傾向的行為要于2019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

  “如果幼兒園、培訓機構‘小學化’真能被禁止,所有孩子都能‘零起點’入學,對孩子和家長都是好事。”朱虹説,作為家長,她比任何人都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享受童年,但她同樣擔憂“有令不止”或者治理效果打折扣。記者採訪發現,對於禁令,很多幼兒家長都存在像朱虹一樣的憂慮。

  家長們的憂慮也不無道理。實際上,這並不是教育部首次對“幼兒園小學化”進行專項治理,但此次治理首次將社會培訓機構納入糾正範圍。

  2010年國務院發佈《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堅持科學保教,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2011年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於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通知》,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

  2012年,又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園克服“小學化”傾向。

  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規定,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

  為什麼幼兒教育“小學化”屢禁不止?“如果老師只領著孩子玩,家長會認為幼兒園不好,幼兒園生源會受到影響。”一家民辦幼兒園工作人員無奈地説。

  走訪

  一年動輒兩三萬幼小銜接班更重知識銜接

  禁令之下,當前幼小銜接市場到底如何呢?記者以家長的身份諮詢了多家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它們的收費均不菲,月均都在2000元以上,而且多不包含餐費,如果學費、餐費、教材費全部加起來,全年花費基本在2萬-3萬元左右。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很多培訓班除了開設全年班,還開設半年班及暑期班,不同類型收費不一。

  歷山東路上的一家培訓機構工作人員介紹,它們的全年班費用是3萬元,家長需一次性付款,季度班為1.5萬元,暑期班為6000元。即使費用較高,但報名依舊火爆。“我們不是每個孩子都收的,要想進來得先面試。”一家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面試主要考察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觀察能力、文化課認知能力及現場發揮能力,測試不合格的要被拒收。

  一年學費動輒兩三萬的幼小銜接班到底教什麼呢?記者在一家培訓機構給出的課程表上看到,該機構幼小銜接全年班的上課時間為早上8點到下午4點半,午休和午餐都在學校。

  “我們完全按照小學的作息時間來的,目的是讓孩子提早適應。”該培訓班工作人員説,除了法定假日及10天的寒假,從今年9月1日至明年6月30日,全年班的孩子都要在培訓班裏學習,上課內容除了課堂專注力訓練,更多的是文化課學習,主要是語文、數學、英語,更加側重小學一年級課程的預習。

  當記者疑問這樣的課程安排是否太過繁重時,該工作人員解釋説,這裡上課的模式比較靈活,主要引導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另一家培訓機構給出的幼小銜接課程單顯示,上午的課程主要是識字、拼音、英語或國學,下午則是各種能力訓練,比如記憶力、注意力等。

  零基礎不是零準備

  幼小銜接不能“銜”錯方向

  “我孩子去年上小學,我也沒給孩子報銜接班,只是提前為孩子調整作息時間,並初步學了拼音和10以內的口算,這一年孩子對小學生活適應得非常好。”寶華小學副校長宋明媚告訴記者,適當的幼小銜接教育是必需的,但家長不能“銜”錯了方向,零基礎入學不是零準備,現在家長普遍重視在知識方面的幼小銜接,卻忽視了孩子心理、能力、行為習慣及情感等方面的銜接。

  上過幼小銜接班的和沒上過的差別大嗎?不少小學老師的反饋是“整體上差別不大,沒上過的反而後勁更足”。

  “據我觀察,剛開始第一學期,孩子的差異會比較明顯,第二學期就不是非常明顯了,每個孩子的潛力激發點在不同階段,一般小學生的能力激發在後半程,家長應寄予孩子合理的期望值,不用過度緊張。”山師大附小的一位語文教師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剛剛上三年級,在孩子上小學前,她沒有教孩子識字,但她一直堅持親子閱讀,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在識字上略感吃力,但到了二年級,吃力感就消失了,在自主閱讀方面反而比很多識字早的孩子要強。

  “我的孩子就是零基礎上小學的,學習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王曉琳表示,與學校授課不一樣,教育機構只是將一年級知識灌輸給孩子,很多孩子入學前普遍都學習了部分知識,雖在入學初比其他孩子學得輕鬆,但因為沒有養成規範的學習習慣,漢字筆畫、握筆姿勢、拼音發音等經常出現不規範的現象,而這些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糾正,無疑給孩子造成了更多的負擔。另外,在上課時,有很多孩子因為老師講的知識提前學習過,而對知識缺乏新鮮感,失去了好奇心,漸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久而久之會養成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習慣,“這些都對以後的學習很不利,不僅沒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倒輸在了‘終點線’上。”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