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材”發展,日“新”月異 | 引領北方奈米技術革新,李忠剛主任助力新材料産業蓬勃發展 | 萬安街道舉辦“紅Xin引航”兩新黨建聯席會議暨聯合主題黨日活動 | 乳山生蠔出戰,競爭最佳年貨!山東小夥抖音電商月售300多萬斤 | 趁夜,跑入舒適區 ASICS亞瑟士發佈全新GEL-NIMBUS 26跑鞋 | 積極助推短視頻行業良性發展 講真出席第四屆中國短視頻大會 | 西南餐飲創始人高峰論壇,江小白陶石泉分享“流量”感悟 | 傳承鐵皮楓鬥技藝,楓之源以漢方打造食養新方式 | 改開風雲化蝶舞,熱血丹心鑄春秋——追憶國産GIS開拓者、引路人吳信才教授 | 填補國內市場技術空白:超聚變基於歐拉打造BMC OS商業實踐新標桿 | 伯恩光學在百年關鍵當口的責任與擔當 |
 
當前位置: 新聞>滾動>

改開風雲化蝶舞,熱血丹心鑄春秋——追憶國産GIS開拓者、引路人吳信才教授

發佈時間:2024-01-15 16:40:58  |  來源:深圳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科學頻道

癸卯歲末,凜冽的北風送歸了落葉,我們送別了吳信才教授。

吳信才是地理資訊領域的泰斗,把科研和教育作為一生的追求,研製了中國第一套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MapCAD、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地理資訊系統MapGIS,打破了國外GIS軟體的壟斷,創立了數字製圖及地理資訊系統領域的“産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為中國地理資訊系統的教學、科研和産業化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這一生,艱苦樸素,淡泊名利,潛心科研。他是一位奮戰在實驗室,為了攻克技術難關,熬過一個又一個日夜的鋼鐵強人;是一位將科研成果推向千行百業,服務國計民生的實干家;是一位坐在學生電腦前,諄諄教導,為學生擎起一盞明燈的引路人;是一位引導孩子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做貢獻,傳遞科技報國火種的父親;是一位永遠都會把對妻子深深的愛意藏在心裏的丈夫。

這顆隨著改革春風起于南海岸邊的星辰,燃盡了自己七十一載的韶華歲月,閃耀著地理資訊科學之光,走過了燦爛的一生。

我們在國家科學技術大會上再見吧!

1977年,570萬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驅散了寒冬,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亦是一個偉大的開端,誕生了很多人中龍鳳、國之棟樑,還有科學巨匠……

李建設、張友純正是在這一年與吳信才一同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1978年下半年,學校挑選拔尖學生組建“電子師資班”,準備培養優秀教師,三人又一同被選上,成為同學,後來又都留校任教,成為同事。四十餘年的深交,李建設、張友純對這位摯友感觸良多。

那年,地大一共只錄取了77級新生159人。“當時一個考點幾百人,考上大學的就只有那麼一兩個,能考上地大更是鳳毛麟角。”李建設回憶,初入大學,大家難免有些心高氣傲,誰也看不上誰。可當他知道,吳信才這個長于粵西山村,學習條件差,連初中都沒有正常讀完的人居然能考進大學,簡直不可思議。

“他學習方法很特別,靠自學,而且超前學習。”李建設還記得當年與吳信才同窗上課的情景。電子師資班都是老師先講授知識,然後學生根據所學再做實驗,吳信才卻不一樣,他早早地自學了知識,上課時別的同學都在聽講,他在台下做起了實驗,別人課還沒上完了,他的實驗做完了。

大學遊園會表演才藝時,同學們的才藝都是唱歌、跳舞、説相聲,吳信才“顯擺”起了自己獨特的棋藝。他平時省吃儉用、蒐集各種電子元件,做出了一個電子遊戲棋,讓同學們來跟電子遊戲棋對弈,當時的同學們還根本不知道有什麼遊戲機。相識相交日久,李建設越發被吳信才的創新能力所折服,以至於暮年感嘆:“如果不是陰差陽錯,我這一輩子也願意跟著他一起搞科研。”

初見吳信才,張友純的印象也並不深刻,但是很快,他同樣被吳信才優秀的成績、強勁的創新實踐能力折服。大二那年的元旦晚會展示作品時,同學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吳信才卻拿出了一個自己做的振蕩器,發出各種頻率的信號,干擾收音機,驚艷全場。

“吳信才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在張友純看來,吳信才並不呆板,晚會表演節目時,他上臺唱起了自編劇本的粵劇,雖然同學們聽不懂粵語,可還是被他大膽的表演,逗得笑作一團。

“聰明、勤奮、執著。”這是摯友張友純對吳信才的評價。對天才而言,聰明固然是先決條件,但是勤奮與執著才是天才走向成功的必然條件。吳信才就是這樣,目標遠大,認準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成。

“我叫他吳老師,他叫我老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陳建國1980年入學地大物探係,早就聞知學校有個科研狂人吳信才,待其研究生畢業工作後,經常向吳信才請教電腦知識,兩人日漸熟識。在心裏,陳建國對吳信才甚是敬重,吳信才卻沒有任何架子,把他當做朋友。

大學本科畢業之際,吳信才與同學惜別,一句豪言讓同窗印象深刻。“今後,讓我們在國家科學技術大會上再見吧!”穿透經年歲月,吳信才果真實現了畢業時的豪言壯志,帶領科研團隊五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因為吳信才屢屢表現出的天才般的創新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讓他一眼就被當時地大中南計算站負責人褚秦祥老師選中,畢業後留校工作。工作不久,吳信才完全靠自己鑽研,研究出一套解決電腦設備故障的診斷程式,之後他又設計出了電腦“繪圖向量漢字庫”。此後,他愈發癡迷在科研事業中了……

比漢字更複雜的地圖一定可以從電腦中“誕生”

如今,我們用電腦、手機瀏覽、製作各種地圖已是習以為常,然而在四十多年前,這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

那時,我國製圖工作者仍然以手工繪製的方式製作地圖。王家耀院士曾在央視《開講啦》欄目中分享了那個艱難時代,用一支支專用的“小筆尖”控制線條粗細,地圖的精確程度全靠畫圖人手上的“硬功夫”。傳統彩色地學圖件的編輯、製版印刷過程則更為複雜,需經清繪、照相、復照、撕膜、分涂、加網和多次套拷等十幾道工序,一張對開的中等複雜程度的圖件要制十幾張版,至少需半年時間才能完成,每一幅地圖都十分珍貴。

利用電腦數字製圖解決地質成圖的難題,成為當時地質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國家在“七五”“八五”期間也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均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一次會議中,吳信才看到王選的漢字鐳射排版系統成功地從電腦裏輸出了漢字,心中更堅定了一個想法,“比漢字更複雜的地圖一定可以從電腦中誕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6年,為了改變我國長期以來手工製作地質圖的局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專家團赴日本考察學習,著手引進MV-10000小型機,作為年輕的科研骨幹,吳信才被選拔出國。由於引進的機組由日本和美國兩個國家製造,繪圖設備以其自身的基本指令與主機單線聯繫,各廠家的設備之間指令不能相容,根本無法用於地質成圖。怎麼辦?“吳信才主張自己開發系統,來指揮美日兩國的設備。”當時與吳信才同在中南計算站工作的李四維教授講道,原地礦部科技司專門立項支援此事。

“他是傷痕纍纍的戰士。”姜作勤研究員當時在地礦部科技司專門負責對接此項目,她曾這樣評價吳信才。在小型機上研製電腦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MapCAD時,只有吳信才一個人,還沒有助手,數萬行的代碼程式都是自己一行行地編制。那些日子,吳信才整日都在實驗室,一兩個饅頭就是一天的飯,常常工作到忘了時間,每天到深夜甚至淩晨才回家。來得最早、走得最晚,不得不自備一把鑰匙進出實驗室。有時,為了重要的軟體測試,乾脆住在了機房,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次連熬了數個日夜之後,他暈倒在地,送進了醫院。他所有的週末、節假日都與代碼相伴,十幾年沒有看過一場春晚……

1988年,幾內亞總統訪華,一幅用MapCAD製作的地圖呈現在外賓面前,一隻和平鴿銜著麥穗,連接著中幾兩國,地圖之精美讓幾內亞總統讚不絕口。1989年,地礦部組織鑒定會,正式宣告了小型機版MapCAD電腦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問世,填補了國內彩色地圖電腦編制的空白,開創了我國電腦製圖的新時代!

什麼是困難?關關難過關關過

吳信才曾在採訪中被問到,科研路上遇到過哪些困難?吳信才回答:“關關難過關關過,一輩子沒有什麼能難得倒我。”回望來時路,這是何等的豪情。研製MapCAD、MapGIS所征服過的一個個難關,都是進步的墊腳石。

小型機版MapCAD研製成功之後,極大地解決了電腦成圖的難題。然而,小型機費用高昂,國內沒幾個單位能有這樣的設備,各行業製圖需求又越來越旺盛,恰逢微機開始在國內普及,吳信才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微機版MapCAD的研製工作。謝忠、周順平、劉修國等地大學子陸續加入團隊,也成了吳信才最早的一批弟子。

“吳老師是一個專注嚴謹的人,問題不解決不會放棄。”從本科學生時代就跟著吳信才一起研製MapCAD的謝忠,已記不清與老師一起攻克了多少個技術難題,只記得那段歲月熬夜是常態。每遇難題,討論至深夜,學生宿舍十點關門,吳信才擺擺手讓謝忠回去休息。常常是第二天謝忠再到實驗室時,問題已經解決了,吳信才一個人熬了通宵。後來畢業正式工作後,也是經常加班到十二點,而吳信才把弟子送出實驗室後,接著把大門鎖上,繼續去工作。弟子們已經不記得老師有多少個淩晨還在實驗室,為了解決bug,常常忘了時間,就是一個通宵。

今天我們的微機電腦Windows、MacOS等作業系統,各種硬體驅動程式幾乎是裝機自帶,十分便捷。1990年前後,Windows作業系統還沒有普及,吳信才在DOS系統上研發微機版MapCAD,但是DOS系統本身並不能很好地支援滑鼠、繪圖儀之類的外設,只得自己編寫驅動程式。資料有限,沒有前例可循,那就不斷變換思路、反覆實驗,一步步攻克難關。“都是吳老師帶著我們摸索嘗試,編寫一個個驅動程式,MapCAD成為當時外設支援最好的國産軟體。”至今,周順平仍對此深感佩服。

憶起恩師的指導,周順平心中充滿了感激,是吳信才引導他走上了科研之路。最初MapGIS是單機版,1995年之後,全世界進入到了網路時代,這就要求MapGIS能夠多用戶併發訪問。從單機版升級到網路版,怎麼重建整個技術體系?如何系統架構?如何與國際同類産品競爭?這些都成為當時橫亙在團隊面前的難題。“産品遲遲做不出來,我們當時都覺得堅持不下去了,是吳老師一直帶著我們迎難而上。”周順平感慨,老師讓他真正領悟到什麼是科研。

團隊成員都有一個特色,不論何時,都要保證吳信才能聯繫到,電話時代是這樣,有手機後更是如此。“吳老師甚至吃飯睡覺的時候都在琢磨科研問題,一旦有什麼想法就急切地想與我們討論。”周順平説,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吳老師這種的工作方式,可能是中午一點鐘,也可能會是淩晨兩、三點鐘,或者節假日大家在過節,電話就來了。沉迷于科研的吳信才,自己就常常忘記白天黑夜,靈感稍縱即逝,必須馬上分享。

“吳老師對待科研甚至可以用嚴苛來形容。”劉修國説,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早期研製微機版MapCAD時,硬體設備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借助強大的硬體基礎,軟體可以輕易實現複雜的功能,但那時沒有高性能的電腦,如何互動式快速響應製圖人員需求,只能依靠軟體做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設計。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8086、8088微機CPU內部可以提供地址的寄存器及算術邏輯運算單元都是16位,其尋址範圍為64K字節,數據稍大,響應就很慢。吳信才就琢磨怎麼把記憶體充分利用起來,怎樣讓系統響應更快、性能更高。“那真是一個字節一個字節地摳。”劉修國回憶中,原本的漢字輸入系統就佔據不少記憶體,為了有效利用記憶體,吳老師只得另行開發漢字輸入系統。

科研攻關苦不苦,難不難?靠什麼支撐下去?“吳老師讓我們清楚地知道研製MapCAD、MapGIS,能夠給國家社會帶來什麼好處,有什麼價值。”吳老師的弟子們説,當看到自己研發的軟體,每增加一個功能,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用戶生産中的問題,就很有成就感,成就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大家科研的興趣和熱情。

團隊中很多人有點怕吳信才,對待科研近乎嚴苛的態度,讓人望而生畏。可是生活上,他又是那個對弟子生活、成長特別關注的吳老師。朝夕相處的科研時光,讓弟子們感覺吳老師就像是親人一般。

匠心興産業,不負家國情

“吳老師一直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始終致力於國産GIS技術的突破,同時結合國家需要研發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把地理資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工業和資訊化部網路安全産業發展中心主任付京波對吳信才及其科研成果的價值認識深刻。

1992年,付京波在武警系統工作,當時單位正計劃建設資訊化輔助指揮系統,需要地圖軟體支撐。正巧在一次展會上,付京波看到了由MapCAD繪製的地質圖,於是就找到了地大,結識了吳信才。多次交流討論後,雙方開始合作建設武警第一代指揮系統,1994年正式啟用,成為武警指揮資訊化的創新之作。

“吳老師于我,亦師亦友。”相識多年,吳信才對工作嚴謹的態度、數十年磨一劍的恒心,讓付京波深受觸動。從MapCAD到MapGIS的不斷創新,吳信才終身專注一件事,以持之以恒的責任感在國産地理資訊技術領域不斷探索並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20世紀90年代中期,科技部把發展CAD和GIS軟體作為重點,于1996年啟動了國産地理資訊系統軟體評測工作,掀起了“GIS軟體技術比武”熱潮。這項工作一直開展到2009年,MapGIS軟體十餘年蟬聯第一。技術創新的魅力,讓一批前沿科技工作者成為MapCAD、MapGIS最早的用戶,在吳信才的引導下,一部分用戶逐漸加入到了國産GIS軟體推廣工作,甚至找到了新的事業方向,創辦企業,埋下中國地理資訊産業發展的粒粒火種。

面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地理資訊應用日益增長的需求,1998年,吳信才與夫人劉永攜手創辦了中地數位,並逐漸構建起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1999年教育部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及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組建成立、2010年科技部發文批准地理資訊系統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為試點聯盟、2013年國家地理資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2022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地數位科技有限公司地理資訊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揭牌,科研平臺有力地推動了地理資訊相關學科的創新融合,也提升著國産GIS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了從技術研發到産業化的無縫銜接。

在産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下,吳信才把不斷創新的國産GIS技術推廣應用到智慧城市、自然資源、地質、通信、公共安全等各個領域,服務於國計民生,併為“神舟”系列飛船、“嫦娥探月”工程保駕護航!

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生於粵西的吳信才一直都講不好普通話,可就是這個不善言談的老師,卻能以別樣的魅力,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執教三十餘年,得其教誨的學生數以萬計。邢廷炎就是其中一位,現在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訊工程學院副院長。

2000年9月入學地大,邢廷炎成為吳信才的博士生,實際上,那時邢廷炎已經在武漢大學任教三年了。武大老師去地大讀博士,很多人不理解,邢廷炎卻有自己的想法,“武大基礎理論很強,但是我更想去做工程方面的事,就打聽到當時吳老師是全國資訊工程方向最好的導師,於是毫不猶豫地去了地大。”

“他的思維總是走在別人前面,思維方法給我特別多的啟發。”在邢廷炎看來,吳信才對GIS平臺的理解比旁人要深入得多,在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資料十分稀缺,吳信才卻能夠憑藉科學家的敏銳嗅覺,很透徹地了解世界上各個GIS平臺的情況,洞悉國內用戶需要什麼樣的軟體功能。

從教二十八年,師從吳信才已二十四年,邢廷炎從恩師那裏受益匪淺。自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GIS技術在我國需求日益旺盛,爾後國內高校紛紛開設GIS相關專業,但是大部分高校開設的都是地圖學與地理資訊系統,屬於理科,吳信才卻將把GIS與軟體工程結合起來,開設地圖製圖學與地理資訊工程專業,屬於工科。這一學科血脈也通過邢廷炎帶到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特別強,畢業生備受用人單位青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吳老師特別強調動手實踐能力。”白玉琪1993年入讀地大電腦係,學習過吳信才地理資訊系統的課程,1997年又在吳信才的指導下完成了碩士論文,受恩師引導走上了地理資訊科研與教育之路,現在是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在碩士論文研究的日子裏,是吳信才教會白玉琪穩打穩扎的研究工作規劃方法,“勇敢地去探索”,“細緻地規劃研究內容、環環相扣”,“每一步都要有實驗”,通過積累小的“確定性”很大的研究進展,最終取得“不確定性”很大的創新成果。恩師教誨伴隨著白玉琪後來的科研生涯,讓他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吳老師在科研的路上,總是少説多做,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為我們學生樹立為人、處事、治學的榜樣,給我們很強的正能量和支撐。”吳亮從1998年就開始師從吳信才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一直帶領科研團隊進行MapGIS技術和産品研製,現在也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做GIS基礎平臺的研發工作,是個長期的過程,要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不斷挑戰自己。吳亮現在還清晰地記得這樣的畫面,遇到技術難關,久攻不下想放棄的時候,老師坐在他的身旁,鼓勵他,“你怎麼就知道不行呢?怎麼就不可以呢?”,並且一起和他進行技術的研討驗證,經常到深夜。恩師教誨,言猶在耳,激勵著吳亮不斷前行。

“地理資訊學科建設不是紙上談兵。高深的理論,如果不能化為軟體代碼,最終也只能束之高閣。”學生們深深體會到,是吳老師豐富了他們對地理資訊學科的認知,是科學、是技術,也是工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吳老師用這樣的方式激發著我們的科研興趣和熱情。”當年在地大求學,白玉琪、吳亮等一批學生在機房做實驗之所以樂此不疲,正是因為科學狂人吳信才就在隔壁,耳濡目染恩師夜以繼日地奮戰科研一線,學生們早已把吳信才當做前行的引路明燈。

滿腔熱忱獻教育,一生心繫GIS夢

滿口廣東話,個子高高,到了冬天還穿得比別人單薄,這些特點,讓比吳信才晚一屆入學地大的劉耀林早早地就注意到了這個學長。現任昆山杜克大學校長的劉耀林教授,在地大讀研期間,常到機房做數字圖像處理,正值吳信才在MV-10000小型機上研製MapCAD,經常看到吳信才很晚還在機房工作,兩人便有了最初的交集。後來,劉耀林任職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吳信才任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訊工程學院院長,多年來,二人在地理資訊教育與科研之路上並進,有頗多共同語言。

“吳教授是把高校GIS技術創新成果推向社會,實現産業化的開拓者、偉大的實踐者。”劉耀林對吳信才甚為敬佩,他認為吳信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6年,在吳信才的倡議下,由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三所高校聯合舉辦首屆高校GIS論壇,劉耀林也最早參與了謀劃籌備,“高校GIS論壇為整個中國GIS教育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學術交流的品牌。”

北京大學教授鄔倫與吳信才相識多年。1990年,國際地理聯合會亞太區域會議在北大召開,這是兩位GIS大師的第一次相遇,當看到MapCAD繪製出的精美地質圖將各類地質岩性、符號要素都標繪得清清楚楚,地質學專業出身的鄔倫自然知道其中的意義,“從來沒看到哪個軟體繪製地圖像MapCAD那樣完美。”

自1996年起,國産地理資訊系統軟體評測工作掀起了“GIS軟體技術比武”熱潮,吳信才的MapGIS與鄔倫的CityStar成為賽場上的強勁競爭對手。兩位大師惺惺相惜,在長達十餘年的競爭中,相互學習,不斷自我提升,逐漸追趕、超越國外GIS軟體,也一道推動著GIS學科的建設。

“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計、專業的設置、研究生的培養,吳教授都功不可沒。”同在教育陣地,鄔倫見證了吳信才在推動高校教育上的付出。

吳信才生病後,身體就不太好,可每屆高校GIS論壇從籌備到召開,他都十分關心,但凡身體稍好,就不懼奔波去參會。“吳教授對我國GIS發展充滿了熱情。”鄔倫説,如果沒有對事業、對人才培養的熱情,他不可能自始至終有這麼大的投入。

2020年第八屆高校GIS論壇在廣州舉辦期間,得知當時六十多歲的吳信才還堅持研發時,資訊工程大學教授孫群實在好奇,就忍不住私下問了吳信才教授這麼大年紀還堅持自己動手的原因。吳教授説“我就喜歡研究GIS,就想把成果實用化,一鑽進去就迷上了,做科研一定要自己動手實踐,深入一線,不能只寫寫文章。”

“吳教授為國防測繪事業貢獻巨大。”20世紀90年代中期,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孫群教授和史瑞芝教授等最先引進MapCAD用於地圖製圖的教學和生産,後來地圖製圖與出版實驗室的建設、基於MapCAD的專題地圖製圖系統的開發都得到了吳信才教授的幫助,先後用於專題地圖集以及航空圖和交通圖等多個方面的生産和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國産GIS軟體在國防測繪導航領域應用廣泛,真正做到了把核心技術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孫群見證了高校GIS論壇的一路成長,內容日益豐富,形式不斷創新,每年推薦的創新人物、評選的教學成果、分享的先進經驗都幫助了相關高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他生活上不貪圖享受,幾十年持之以恒地培養人才,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孫群説。

卸任領導崗位之後,吳信才也未曾停下教育的腳步。有感於地理資訊産業中實用型人才短缺的問題,2017年,吳信才發起創立了“新中地教育”事業,著力培養社會亟需的軟體工匠人才,致力於改變企業“招聘難、用人難”、行業人才“求職難、就業難”的現狀。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曾與吳信才一同赴日考察的李四維教授回想,“吳信才在生活上別無所求,艱苦樸素。”當年日本東西都特別貴,由於那時已經是規模化養殖,雞肉反而是最便宜的,他們就常買雞肉吃,做菜沒有食用油,就自己熬雞油。日方推薦的住宿房子太貴,他們就自己找了一個中國台灣老闆的房子租。地鐵票都要一美元幾十分,就每天步行去日方公司學習。雖然國家給了足夠的補貼,可他們靠著這樣的節省,硬是為國家省下了一半的經費。

“他一輩子不抽煙、不喝酒、不講吃穿,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搞研究就是他最大的樂趣。”在夫人劉永眼裏,丈夫就是一個癡迷科研、不問外物的人。

曾有學生留意到:“吳老師每一次會議作報告,穿的都是同一套西服。”一年四季,吳信才就那麼幾套簡單的衣服換著穿,只有參加正式隆重的會議時才會穿上那一套西服。吃飯也特別簡單,常見到他在食堂一碗米飯、幾碟小菜,在他看來能吃飽就行。

就是這樣一個不會享受生活的人,對人才培養毫不含糊。2012年,吳信才個人出資捐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設立“空間資訊拔尖人才獎學金”,以期促進空間資訊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2022年,吳信才又為“信才獎學金”捐贈30萬元。

為提升我國GIS教學水準,吳信才向全國近300所高校捐贈MapGIS軟體,與全國260多所高校共建了GIS實驗室,與各行業建立了100多個數字製圖中心。

為了鍛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2000年,吳信才設立了MapGIS大學生製圖競賽,後來發展成全國高校GIS技能大賽。大賽開展以來,不僅促進了GIS相關專業教學改革,也培養了數萬名擅于實踐創新的GIS優秀人才,為産業持續注入新鮮血液。

烙印在骨子裏的家國情懷驅動著吳信才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吳信才帶領團隊第一時間為災區捐款捐物,並且捐贈價值1000萬元的MapGIS軟體,以支援災區建設。

為支援國家資訊化建設,吳信才又多次主導向國家捐贈價值逾2000多萬元的MapGIS軟體。

支援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2019年,吳信才又以中地數位公司名義向莫旗等貧困地區捐款扶貧。

對自己“節儉”的吳信才,為教育、為産業、為國家卻是那麼慷慨……

珍貴的傳承,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認準一件事,數十年如一日地自主創新。這是吳信才歷經歲月,雕琢出GIS基礎軟體“中國標桿”的秘訣所在。

“當他拼命的時候,思維如快速轉動的電腦,一刻也停不下來。”夫人劉永既是吳信才生活上的靈魂伴侶,又是工作上的親密戰友。科研攻關之際,吳信才整日在機房,回家吃飯時也在翻書想心事,有時候半夜猛地坐起來,抓起筆就寫。風雨同舟、相知相伴四十年,劉永早已理解和接納這樣一個技術狂人,並義無反顧地選擇與吳信才在同一條道路上並肩奮戰。

1984年,兩個孩子出世了。吳冰、吳潔的孩童時代,正是科研攻關最為艱難之時,他們甚少在家裏見到父親的身影。有時,孩子吵鬧得厲害要爸爸,劉永不得不把兄弟倆帶到實驗室裏。他們才知道父親成天面對著的東西,是一個個閃爍著奇怪圖形的螢幕。而關機後的螢幕,就成為他們的新鮮“玩具”,東摸摸西摁摁,好奇心被激發,吳冰、吳潔也比其他同齡孩子更早接觸電腦,他們終於知道父親是如何全身心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吳信才對待科研事業的熱忱與執著,深深影響著兒子。“父親一開始就能把技術做到最好,去改變國際上很多人對中國GIS軟體的看法。”吳冰記得,父親為了國家GIS軟體的自主可控所作的付出。

在美國留學、工作時,兩兄弟發現,美國人對中國産品依然有著刻板標簽,認為“Made in China”就是廉價掉檔次。作為中國工程師,他們想要為國家爭口氣,為中國人設計一款最極致的軟體産品,打破國際對中國貨的刻板印象。

萬里重洋擋不住吳冰吳潔兄弟兩顆“歸心”。在給父母的郵件中,吳冰曾這樣寫道:“爸媽一天到晚説要實現社會價值,為社會做貢獻,現在我一天到晚就想早日歸國……”吳冰坦言,在回國的選擇上父親給了他們很大影響。

“父親做事情看得長遠,身體力行,對自己所做的事非常有passion。”説做就做,身體力行,後來吳冰、吳潔歸國創業,父親又鼓勵他們:你要想做自己的事情,就去做去試一下,這個是很重要的。

“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吳冰、吳潔認為這是父親傳承給他們最重要的品質。有了父親的榜樣,吳冰、吳潔創業的初心便是將石墨文檔做成一個世界級的好軟體,讓世人知道這是中國人做的。這是一件長遠的事,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劍,就像父親所做的一樣。

科學研究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忘初心一路攀登的人,才能到達光輝頂點。

“奔瀉銀龍氣勢洶,閒庭幽徑乃從容。改開風雲化蝶舞,熱血丹心鑄春秋。”這是吳信才有感於在改革開放春風裏,MapGIS三十年自主創新之路所作。吳信才把他的一片丹心、一腔熱血、一身赤誠獻給了摯愛的地理資訊事業,詮釋了初心與使命。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如明燈、如火炬,洞穿長夜,照亮征途,永遠激勵著人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