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疇繪新景 “農”墨重彩譜華章 ——成都市“兵支書”紮根基層的奮進故事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6-28 17:09:00 編輯:袁柯楊 點擊:
支部是堡壘,黨員做先鋒。在發展經濟、鄉村振興主戰場,在基層治理、農業生産第一線,成都退役軍人涌現出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以村幹部的身份,爭當鄉村振興的“領頭雁”,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兵支書”。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鮮明地昭示了黨的理想、信念、宗旨,生動地彰顯了新時代軍人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先鋒形象。
在“七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兵支書”群體,記錄他們戎裝褪去初心不忘,紮根基層再建新功的奮進故事。
蒲江縣尖峰村李澤:讓綠水青山變成幸福靠山
李澤是成都蒲江縣朝陽湖鎮尖峰村的黨總支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尖峰村2023年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較2022年的4500元增長達43倍,提供集體經濟的示範帶動,入股群眾增收500多元。

在一年時間取得如此驚人的集體經濟成績,離不開李澤從軍多年練就韌性與堅持。2011年李澤退役後回到家鄉,看到村裏集體經濟收入微薄,中青年人越來越少,土地慢慢荒蕪,他感慨不已。“我感覺自己需要為家鄉做點兒什麼。”自2013年開始,李澤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的熱潮,深入田間地頭與鄉親們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並向黨組織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方案。
在2020年換屆選舉中,李澤以高於90%的選票當選黨總支書記。如何改善村容村貌,讓村民從經濟上富起來,通過長時間的實地調研和專家諮詢,他終於發現了一條致富道路——種植有機蔬菜。

“對農産品來説,人們現在都講究健康第一。我們村雖然支柱産業是種植業,但有機産品數量少。我們可以利用有機農産品這一市場需求,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如今,原本堆滿建築、生活垃圾的廢棄土地,在李澤的帶領下“收拾”出來,種滿了萵筍、白菜、蘿蔔等有機作物。這些農作物除了供遊客及研學學生參觀採摘外,也會銷往鎮街、縣城上的餐飲店,為蒲江縣城居民供應新鮮的蔬菜。依託尖峰村良好生態資源,在菜地周圍又陸續打造了集山地越野車、圍爐煮茶、露營平臺、林間燒烤為一體的新興業態。
回顧過去幾年的經歷,李澤最有感觸的還是家人的支援。沒有經費,他拿出家裏的車子和店舖作為抵押,貸款50萬元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啟動資金,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到了尖峰村的發展中。“共産黨員就是要有這樣的覺悟,作為尖峰村黨總支書記,作為領頭雁,必須要有表率。”同為黨員的老丈人對女婿的決定給予無條件地支援。
“只要大家需要我,我就堅持幹下去。”這句話對李澤而言,不僅是一個承諾,更是他行動的準則。從部隊到地方,從軍人到基層幹部,身份在變,初心不變,他時刻以一名共産黨員和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忠誠和堅守續寫使命擔當。
邛崍市向陽村李飛:讓鄉親們過上日子是不變的初心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進村入戶,一棟棟漂亮別致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排排太陽能路燈筆直挺立……“向陽村這些年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日前,闊別家鄉許久的村民對村裏的變化讚不絕口。近年來,在邛崍市桑園鎮向陽村黨總支書記李飛的帶領下,向陽村創新建立“村集體+公司+業主+農戶”四級聯動産業體系,成功推出獼猴桃、跑山雞蛋、黑豬和生態糧油等優質産品,通過品牌效應向市場增加“附加值”,逐步帶領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2012年退役的李飛是一名從軍八年的老兵,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把服務人民的情懷深深地根植在了心間。2013年,選擇回到家鄉李飛當選為向陽村村委會主任。上任面對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讓村民收入實現彈性增長,突破集體經濟發展瓶頸。
“我們村有柑橘、獼猴桃、跑山雞蛋等農産品,但是品質高低不一,缺乏品牌。現在城裏大型商超、消費者都青睞生態産品。要想把農産品賣得好,有競爭力,還得打造我們村的生態品牌。”
結合外出學習經驗和上級部門指導,李飛決定改變過去粗放、低附加值的産品模式,實施做優品種、提升品質、做強品牌的“三品”行動,建設電商中心和水果分揀中心,成立“一日三餐”公司和初心向陽農業技術服務隊,盤活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增收。
“我今年46歲了,進城找工作不容易,現在加入農業技術服務隊,接受培訓後不僅能管好自己的土地,還可以用學到的技術去掙錢。僅此一項去年我們家增收1萬多元。”村民白大姐正在分享自己喜悅。農産品的效益十分穩定,村民們對李飛是既欽佩又感激。

據了解,2023年向陽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0萬元,較2021年5萬元增長16倍,每人平均收入增加4000元。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戶實現增收了,向陽村開始反哺社區治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坑洼不平,親戚也很少來串門”“只要一下雨,小汽車陷進泥坑的現象很常見”因為很多農戶沒有還入戶水泥路,出行便成了村裏的大問題。李飛注意到這一現象後,帶領居民群眾大力推進1800米農村入戶路建設,村民們自發籌集了資金7.5萬餘元,自帶農具平整地塊、積極整治房前屋後環境衛生等方式主動參與修建。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終於建成,大大改善了村民們的出行條件,也為村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支書就是全村的領頭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更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只有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我心裏才能踏實。”李飛説,部隊的教育,讓他終身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只是黨的宗旨,更應是每個黨員幹部一生的價值追求。
郫都區東林村王德一:我們村幹部就是給老百姓幹事的
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村黨委書記王德一,是遠近聞名“熱心腸”的退伍老兵,自2011年12月從成都軍區聯勤部退役以來,他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初心與誓言。在擔任東林村黨委書記期間,王德一秉承著軍人的優良作風和嚴於律己的精神,甘當村裏的致富領頭雁、群眾的貼心人,用實際行動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2020年8月持續性強降雨讓榿木河河水位猛漲,不少地段出現了漫水、沿河路段多戶農戶居住房屋被淹。接到險情後,王德一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指導防汛救災人員開展搶險工作,有序組織志願者為2社農戶轉移近萬斤大蒜種子至安全區域,穿過過腰深水將70余歲老黨員背送至集中安置點,縱身跳入河中碼好沙袋石袋,及時安排防汛人員將沙袋、抽水機、速食麵等物資送到群眾家中,以實際行動為人民群眾築起了一道堅固的安全屏障。
“我們村幹部就是給老百姓幹事的。”這是王德一常挂在嘴邊的話。東林村的“拳頭”産品是大蒜,種植歷史可追溯到300年前,村民世代稻蒜輪作。面對新的市場環境,王德一感到力不從心。“要真正在市場上形成優勢,必須有懂農村、懂技術、懂市場的人才。”
這時,浙江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陳果出現了。這位同樣出身農村的小夥子第一次來東林村,就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生態好、區位好、産業基礎好,當地對産業發展又重視。王德一見陳果,就知道他是自己要找的人,兩人一拍即合。陳果組建合作社,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小田改大田,打破田埂,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生産成本大大降低,稻蒜品質明顯提高,合作社越滾越大。

依託川西林盤景觀、稻蒜輪作等資源和産業優勢,王德一持續深化農村集建入市改革試點,通過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充分激發集體、農民、社會投資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引入袁隆平種業矽谷、步科研發總部、東林音樂小鎮等重點項目,成功打造東林藝術村品牌,推動多種“農業+”業態融合發展。2023年東林村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至4473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30萬元,村集體資産達6.3億元。
沃野田疇繪新景,“農”墨重彩譜華章。這些紮根基層的“兵支書”,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和辛勤汗水,踐行著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他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更是廣大群眾心中的“主心骨”。他們的奮鬥故事,如同一面面旗幟,激勵著更多的黨員幹部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兵支書”的帶動下,鄉村振興事業必將蓬勃發展。讓我們從他們的事跡中汲取力量,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共同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陳夢雪 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