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治”賽道上,成都如何策馬揚鞭?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6-27 11:54:17 編輯:楊曉倩 點擊:

6月23日 沃飛長空旗下首款飛行汽車完成首次公開飛行 圖源:成都日報
在智慧科技的浪潮中,“人工智慧+”正悄然重塑城市的治理格局,在“治理”方面的應用場景又有了新突破。
近日,成都企業沃飛長空全自研産品AE200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驗證機順利完成尺寸、全重量、全包線傾轉過渡等系列飛行試驗所有項目,成為中國首個、全球第二個完成該類試驗科目的eVTOL企業。
出門打“飛的”,將不再是夢。
當前,成都市正助力打造成為全國人工智慧産業發展高地,採取場景融合應用培育行動,從生産、生活、治理三方面推進。預計到2026年,打造不少於150個創新應用場景。
成都,在“人工智慧+治理”這條新賽道上,正乘勢而上。
破“局”
競逐人工智慧的賽道上,參賽的選手層出不窮。前有北京、上海、深圳等“模範生”,後有競爭者,成都的破“局”關鍵在哪?

圖源:北京日報
不久前,北京市朝陽區推出了街道級數字化治理平臺——和平街街道“AI小和”,其基於大語言模型和專業知識庫,能夠全天候提供生活資源查詢、問題反映、議事協商等服務。據了解,“AI小和”自今年1月試運作以來,問題處置率為98.97%,處置時效都在48小時以內。

圖源:深圳市光明區
另一位強有力的選手——深圳。在今年4月,深圳市光明區就有一位“神秘嘉賓”——“追光助理”的亮相引起關注,這個由光明街道和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共同開發的AI大模型,為人工智慧助力基層治理打開一扇新門。
在這之中,成都市如何應對?如何形成自身優勢?
2022年6月16日,成都市正式印發《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規劃》,系統謀劃了未來五年成都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路徑,加速建設智慧蓉城。近年來,智慧蓉城運作中心的組建,智慧蓉城運作管理平臺的應用等舉措,使成都市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領域的智慧化水準得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增強。

圖源:成都經信發佈
此外,在今年5月,成都市制定發佈了《成都市人工智慧産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並在6月19日召開新聞發佈會進行了解讀。針對“人工智慧+治理”領域,依託智慧蓉城建設,從交通管理領域、應急管理領域、城市管理領域、數字政務服務領域四方面入手,實現城市治理精細化、智慧化。
領跑

攜恩科技無人機在麓湖社區巡查 圖源:先鋒成都
智慧機器人在公園內擔任遊客的個性化“導航員”,AI技術即時生成交通事故緊急報告,無人機在麓湖社區的上空按設定航線進行巡查,錦江綠道上的照明系統則依據實時天氣狀況自動調整光線強弱……這些曾以為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生活,現如今正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上演。

“守望新鴻”智慧平臺 圖源:成華區融媒體中心
這一幕幕的畫面,是成都市以“智”促“治”,積極推進智慧蓉城建設的結果。其實,智慧促進社會治理,在成都早有苗頭。早在2013年9月,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街道就啟動了全省首個智慧社區試點項目,建立聯網智慧監控系統。2017年起,成都市成華區就以雙橋子、青龍街道街道為重點,因地制宜加強鄰里場景、治理場景、服務場景、營造場景等未來社區綜合研究設計,打造了“守望新鴻”“智濱海家園”等智慧社區(街區)和民生服務典型案例,不斷推動著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智慧化、現代化。
從2017年,成都市在全國首創成立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到2021年,成都入選國家智慧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再到三年計劃裏對“人工智慧+治理”應用場景的規劃,足以看出其在城市治理上所下的決心。百姓幸福,生活便利,背後是成都市在“無人區”小心而謹慎的每一步探索。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成都高新研發機構、骨幹企業的集聚,為成都智慧社會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這是成都不可忽視的重要優勢。

圖源:成都日報
僅以交通管理領域為例。近來,低空經濟正是炙手可熱的發展“風口”,2023年12月我國正式將低空經濟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産業。而在今年5月的成都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也提到,要因地制宜加快人工智慧、低空經濟、綠色氫能等産業前瞻佈局與創新發展,把新賽道變成新支撐。

圖源:四川製造
對於飛行汽車這樣的新興産業來説,成都是一個很好的“起跑點”。在政策上,5月7日,成都市産業建圈強鏈2024年工作要點發佈,將低空經濟新增為今年成都實施産業建圈強鏈行動打造的重點産業鏈;在産業基礎上,成都擁有完善的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大量的相關企業和研發機構在此集聚;在人才和創新資源上,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均設有航空技術優勢學科,人才資源豐富,還擁有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等“國字號”科研院所,建成了“北斗+”産業園、四川省無人機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種種都為相關企業的發展點燃“加速器”。
根據《成都市人工智慧産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城市空中交通(UAM)上,成都市協調推進市內及城際間的短途飛行、公務飛行、商務飛行等低空飛行服務,構築“通道+網路”的低空航線佈局。鼓勵電動垂直起降飛行(eVTOL)、大中型無人機等新型航空器應用,有序推進高時效的載人和載貨飛行,有效保障多樣化的客貨運輸需求。
加速
“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這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名言。
智慧城市已逐步從願景邁入現實階段,其中“AI+”技術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與管理、自動駕駛、以及智慧化出行等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巨大潛力。
但與機會共存的,是風險。
“為什麼要收集我的個人資訊?”“數據會留存到哪?”“數據共用的邊界在哪?”這些問題伴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而出現。

圖源:人民網
不久前,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政務論壇在福州舉行,其中提到人工智慧賦能社會治理仍需警惕安全風險。去年,在成都舉辦的第三屆公園城市論壇和第六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也有多位專家圍繞智慧城市如何平衡個人隱私保護展開探討。
國家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不必回避網際網路時代的隱患,或許最該關心的,是啟用技術時該如何獲得大眾的信任,又如何更合理地接受監管。
成都市在這一方面,也下了功夫。

成都市天府新區雅州路綜合管廊現場工作人員駕駛雙頭巡檢車,在管廊內部對管廊本體、附屬設施、入廊管線及廊內環境進行巡檢 圖源:新華社
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安全,推動《成都市數據條例》加快立法,保障數據安全,加強數據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實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智慧蓉城建設,促進高品質發展;推動人工智慧立法,探索營造穩定包容的監管環境,確保人工智慧安全、可靠、可控。
從當前人工智慧發展的局勢來看,這把“雙刃劍”用好不僅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繁榮與科技創新的關鍵,也將是提升公共服務效率、豐富人類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然而,想要充分發揮其正面效用,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規範相關的開發和應用等措施不可或缺。成都在積極探索“智治”的同時,也將有效制止其中的風險,讓“AI+治理”用得好,讓智慧城市值得信。(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