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新雨後,銀耳喜豐收。眼下,巴中市通江縣100萬袋銀耳陸續迎來採摘期。一朵朵潔白的銀耳,不僅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花”,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6月21日,記者走進通江縣勝利鄉馬營臺村種植戶伏正平的銀耳大棚裏,一排排整齊的菌棒上,一朵朵潔白的銀耳緊緊簇擁,長勢十分喜人。伏正平和妻子穿梭在耳棚內,小心翼翼地將銀耳從菌棒上摘下,放入籃中。説起今年自家銀耳的收成情況,伏正平喜上眉梢,算起豐收賬。
“去年我種了一個棚子,總共130袋菌種,有3萬多塊錢的收入。今年我又增加了4個棚子,目前收成不錯,每週都能採一次銀耳,每次差不多可以采收幹耳五斤左右,在保溫保濕正常管理情況下,可以延續到10月份左右,預計今年能夠有15萬元左右的收入。”這兩天看著“繁星朵朵”的耳花,伏正平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在不遠處的馬營臺村村委會,通過當地黨委政府的聯繫,通江嘉佑商貿有限公司一大早就前來收購村民的新鮮銀耳,經過分級、定價、稱重等程式後,村民一一簽字,等待該公司月底統一付款。
“從去年開始,我們村積極發展銀耳種植。在精心培育和技術支撐下,如今銀耳已成為村裏重要的農業産業和區域特色優勢産業。”馬營臺村黨支部書記黃登軍介紹稱,全村總共有57個銀耳大棚,目前濕銀耳每斤70至75元,預計今年全村採摘完成之後,産值可達200萬元左右。
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來,勝利鄉通過黨建引領,立足本地優質林木資源實際,統一規劃種植區域、組織黨員示範帶動、統籌幹部精準幫扶、動員農戶分散種植,大力推行新品種、新技術,讓銀耳種植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特色“大産業”。
“今年,全鄉6個村均廣泛種植銀耳(食用菌),其中集中經濟示範園2個、種植農戶72戶,共接種銀耳菌種2.8萬餘袋,預計産量約7噸,預計産值400余萬元,帶動就業500余人,實現農戶每人平均增收1100元。”勝利鄉鄉村振興辦公室工作人員張瀚緣表示。
“直播間的各位朋友,大家好,這是我們剛剛從耳棚裏面採摘回來的新鮮銀耳……”在通江銀耳的發源地陳河鎮,一排排耳棚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在陳家壩村的直播間內,村文書王顯華拿著剛採摘回來的鮮銀耳向直播間內的網友詳細介紹通江銀耳的種植方法以及功效。
“我們做直播間的目的,就是想把通江銀耳,包括我們農戶家的農特産品推廣出去。”王顯華説,“以後這個直播間,就會成為我們地方農特産品的集銷地,從而有效帶動我們的老百姓致富增收。”
線上推銷熱,線下採摘忙。在廠房內,村民們忙著將採摘回來的銀耳及時挑揀、淘洗、烘乾,小小的銀耳花成為了陳家壩村的“致富花”。村民劉朝華今年已有五十多歲,由於家中缺乏勞動力,難以發展銀耳産業,但隨著村集體銀耳産業發展起來後,她通過土地流轉和打零工,每年也有不少的收入。
“這幾天銀耳出來了,我們早上六七點鐘就來上班,每天能夠掙100塊錢。現在村上的産業發展起來了,我們老百姓也有錢賺了。”劉朝華高興地説。
地處通江銀耳産業核心區的陳家壩村,堅定“帶頭髮展特色産業、自産自銷保質增效”的發展理念,利用通江銀耳展示交易中心建立線上線下銷售平臺,走出了一條“自産自銷、以銷提效、以效促種”的發展路子,村集體年均收益突破5萬元。
“我們村集體經濟種植段木銀耳有25個大棚,每個大棚的青岡段木8000余斤。目前銀耳長勢良好,預估産鮮銀耳5000余斤,價值達40萬餘元。”陳家壩村紀委委員任玉斌説。
近年來,通江縣以“三産融合”為路徑,堅持園區引領、全鏈發展、科技賦能、品牌提質,全力打造通江銀耳百億級産業集群。2024年,通江銀耳種植菌種用量100萬袋,預計産量超300萬斤。目前,全縣從事銀耳的新型經營主體170余家,輻射帶動就業5000人,實現綜合産值35億元以上。(王昱霖 符理 劉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