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校協作多學科融合 成都市草堂小學探索“詩意博物”課程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6-12 17:15:56 編輯:王露 點擊:
如何通過課程改革,推動育人方式轉變,構建學校高品質育人生態,是如今眾多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和探索的問題。成都市草堂小學結合學校文化特點和辦學特色,創新推動“詩意博物”課程的探索,以“博物館裏的學校,學校裏的博物館”為戰略目標,將學科實踐課程融入博物館的真實學習情境,讓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産生意義。
近日,在成都市教師發展基地開放周活動上,成都市草堂小學以課程為引領,以課堂為抓手,兩天時間內通過專家講座、課程體驗、課例展示等分享在“詩意博物”課程方面的實踐探索與思考,共同探討育人方式變革的新路徑、新方法。
特設雙師課堂
館校合力探索博物融合課堂
在課程體驗和課例展示環節,來自成都市草堂小學教育集團的多位老師現場展示了語文、數學、美術、英語等學科與博物融合的課堂,將學習根植于“真實任務情境”中,培養學生在實踐和創新中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偉大詩人杜甫在那裏寫下了眾多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歌,同學們知道哪些?”成都市草堂小學李倩老師帶來了《草堂尋蹤——杜甫群詩研讀》,“杜甫在杜甫草堂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包括《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等眾多名篇。”“當時杜甫在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第二年大風把茅屋吹破,杜甫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同學們通過三組六首詩歌的充分自讀、交流、分享,認識到杜甫的情感思想牽掛,讓孩子們向杜甫走近一步,也朝著自己更豐盈的精神世界走近一步。
除了李倩老師外,草堂小學西區分校的羅曄老師、草堂小學子美校區的韓月老師也帶來了關於杜甫詩歌的課堂展示,三節課主題鮮明,各具特色,從不同維度呈現了中華源遠流長的詩教文化,展示了獨具中國審美特質的教學方法,更展現了學校與杜甫草堂博物館館校協力,共建共用,推動“詩意博物”課程的成效。

詩意博物課程如何實現和數學課跨學科融合的呢?在草堂小學的孫玉薇老師執教的《作品入藏記》中就能找到答案。這堂課還有一大亮點就是設雙師課堂,由草堂校區孫玉薇老師攜手四川博物院典藏部萬佳文老師聯袂授課。“我們學校有自己的博物館,博物館裏有如此多的寶貝,大家知不知道是如何管理的?”課堂上,兩位老師指導學生了解文物“入藏”的一般流程,並親手繪製流程圖,自主編制編碼規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向辛勤耕耘的博物館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數學經驗和思想,優化藏品管理流程,體驗跨學科學習的魅力,這種校館合作模式,不僅拓寬了學習時空、賦能了學習場域、豐富了教育資源,也為教育創新提供了新路徑,展現了教育的深遠意義與實踐價值。”該堂課得到了現場專家的高度評價。
詩意博物課程有三種形式
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成長

活動現場,成都市草堂小學黨總支書記、集團總校長金波作了主題為《以“詩意博物”課程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分享。“詩意博物課程是一個綜合的生態課程,立足於國家課程體系,立足於學生詩意童年個性發展,立足於學校辦學理念,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形成多元課堂、跨界課堂,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成長。”金波介紹,詩意博物課程以三種形式開展,分別是“學科+博物課程”“年級博物課程”和“研學博物課程”。學校各學科老師充分挖掘國家課程與博物館資源的連結點,設計具有實踐性、趣味性、生動性和多元化的學科拓展課程。立足學科素養的“學科+博物”系列課程。如“文”傳博物、“數”學博物,“藝”享博物、“探”樂博物等。學校還以年級項目為推動,以“博物課程周”為載體,以校園博物館、學校周邊博物館、社區空間為學習場域,開展各個年級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此外,還由學校課程中心繫統開發寒暑假、春秋季博物研學課程。
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譚文麗認為,草堂小學以推動“詩意博物”課程探索為途徑,在教育創新和特色發展上取得的成績。對於學校教育改革,她表示要加快推進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加強校長和教師提升課程領導力,注重教師專業成長和課程開發實施,促進課程改革深入和師生共同成長。(喻大亨 楊雪怡 成都市草堂小學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