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中國白酒酒莊真的很爛嗎?它到底“該”做什麼?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6-11 11:07:16 編輯:楊曉倩 點擊:
務虛還是務實?擺在中國白酒酒莊面前的,這是個問題。
白酒酒莊是白酒品質和價值的新表達。白酒酒莊的建設、準入和管理要規範,白酒産業要健康有序高品質發展。
近日,經過近一年的意見徵求和公示,《白酒酒莊》標準(T/CBJ 2306-2024)在中國酒業協會網站和全國團體標準資訊平臺正式發佈,將於8月19日實施。
標準概述
從中國酒業協會發佈的《白酒酒莊》團體標準來看,白酒酒莊需要滿足多項要求:
在優勢白酒産區,釀酒糧食品種固定……
釀造全過程都是在自己控制的場所中進行……
具有可追溯的歷史文化……
可追溯的品質管理體系……
能體現中國白酒文化價值……
標準內容涵蓋了酒莊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生産條件、管理體系、産品、經營、文化旅遊等具體條件。
白酒酒莊分為特級、優級和一級。
其中,在地理位置方面,特級白酒酒莊要求距離釀酒主糧基地100公里以內。
在釀造方面,一級、優級和特級均要求採用傳統工藝,各環節有明確控制參數;釀造方式要求以人工為主,以機器為輔。
在貯存方面提到,原酒貯存不少於5年。不同等級酒莊的老酒貯存能力也有要求,一級、優級和特級酒莊分別要求5年以上酒齡的原酒不少於50千升,20年以上酒齡的原酒不少於50千升,30年以上酒齡的原酒不少於50千升。
在管理方面,一級、優級和特級均要求做到産品追溯,相關工藝記錄文件保存10年及以上。
此外,在文化方面,特級酒莊要求不少於70年不間斷釀酒歷史等。
酒莊現象
從目前國內眾多酒莊現狀來看,可謂魚龍混雜。
釀酒場地建設滯後,潛心釀酒跡象難覓。
體驗店、加盟店、會所等卻積極投入,無所不用其極。
花在廣告宣傳和市場行銷上的功夫,遠遠大於産品本身的品質提升和文化內涵的挖掘。
正是如此,業內專家與學者紛紛表示出積極關注。
專家觀點
必須以生産為主導,要發展就要回歸
——楊柳(四川輕化工大學教授、中國白酒學院常務副院長)
第一,如果必須以自己種植的原料為基礎,中國幾乎沒有這樣的酒莊。
第二,要搞清楚中國白酒酒莊到底是以生産為主,還是以體驗為主,還是以餐飲為主。
目前,在城市中看到的這樣那樣的酒莊體驗店,不應該叫酒莊形式。
酒莊是以生産為主導,以文化為靈魂,酒旅融合為支撐的一種品牌附加值的提升的一種行銷形式,而不能只以娛樂為主導或者為噱頭。
其白酒生産地域依賴性、白酒消費地域情節和白酒文化屬性沒有完美的契合,存在著過分的參與化、娛樂化,那樣的酒莊,不能稱其為酒莊。
為什麼中國白酒酒莊呈現亂象?就是因為它沒有深刻領會酒莊的內涵。
如果按照新標準,酒莊一定要有原料種植,那這種酒莊幾乎沒有。就算沒有原料種植,我們也叫它酒莊的話,那麼至少它是以生産體驗為主,以釀造大師勾調為核心,才能叫酒莊。
所以説白酒酒莊,一要有原糧種植基地,二要有釀酒場景,三要有儲存年限和儲存設備,基本的數量和品質,四要有大師勾調定制生産等等。
但現在背離了這個原則,大多以餐飲、娛樂為主體,把酒莊作為一個道具,那麼這樣的酒莊它就不具備這種特色。
那麼,要發展就要回歸到釀造功能,回歸到它的原生態,回歸到那種體驗經濟的娛樂性、參與性、互動性。
酒的生産,是基本,是基礎
——張文學(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白酒學院院長)
從管理上講,首先要對酒莊進行概念定義、功能定位,然後是標準體系建設要合理、規範,再者是酒莊建設要分類和有特色發展。
對於酒莊建設而言,基本要求就是酒類生産,這是基礎,需要嚴格管理,狠抓品質,突出品格,爭創品牌。
對於分類、特色發展而言,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在一産、二産、三産上突出自身特點,不強求包羅萬象,在自己強項方面突出自己風格就好。
目前,白酒酒莊受定制、貼牌、代工、購買基酒等長期形成的生産模式影響,可能比較重視三産方面,忽略了一産和二産,特別是二産對品質的把控,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三産上,各種花式操作,酒的品質沒有保障,反而影響了酒莊的信譽和發展後勁。
換個皮,不可取,必須多元化發展
——歐陽劍(四川省酒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專家組組長、白酒專家)
首先,中國白酒酒莊雖然已經經過近十年的探索階段,但到今天為止仍處於一個初級階段。
其二,白酒酒莊這個詞彙的出現以後,不管是經營者還是行業的研究者紛紛把它看成是地方酒企或者是小型企業突圍和成長的一個求生通道。因此,讓很多酒類生産型企業,尤其是一些小型企業,都想採用白酒酒莊這個經營模式來改變自己。
那什麼是白酒酒莊?它顯然是一個白酒的生産經營單位,它以生産為主,首先要有場地,第二它得有記憶的傳承,它的歷史文化,它是必須要有沉澱和積累的。
酒莊模式過去在生産過程中是沒有成型的、成體系的、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的。
正因為此,白酒酒莊的探索形成了參差不齊,甚至還有一些亂象,也不排除虛假宣傳的出現。
現在的酒莊為了應景潮流,把過去的生産場面加一個酒莊的稱號,牌子一挂,好一點的話,在這個生産場景做一些文化的呈現和裝修,僅僅是換了個皮,其實這樣的經營思想、經營理念還是過去的。
很多酒莊實際上只是提供了一個體驗場景,更多是在餐飲吃喝的環節,有品酒、品茶的交流,以及交流場所,但依然在很多經營模式上沒有太多的創新,酒莊的展示非常初級。
我認為,白酒酒莊的建設,它一定得有一個體系的建設框架,而且這種體系的框架允許多元化的發展,允許酒莊通過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差異發展,這個沉澱的呈現以及表達,應該呈現出不同的多樣性,這是酒莊多元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所以標準的界定,實際上是一種方向性的文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從文化上説,白酒酒莊的存在一定是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首先依託地域文化,其次是自身發展的歷史沿革,生生不息、代代不停的記憶傳承的脈絡。
挖掘酒莊所在地的山川地域風貌,以此為個性化呈現是第一位的。
第二,就是匠心傳承,酒莊經營者的工藝水準、特點、能力的量級,需要通過系統的打造和巧妙的表達。
第三,在發展過程中要有一定規模和沉澱,可以體現在生産規模上,同時還可以在通過不同的歷史時期,釀造的數量級的沉澱,一定要有好的酒,老的酒做沉澱,而且還要有不斷對記憶、匠心傳承的工藝文件,系統的打造和完善。
深度挖掘,向更高級形態升級
——蔡學飛(白酒行業分析師、酒業研究專家)
中國白酒酒旅融合發展,不僅符合中國名酒消費趨勢,而且是消費品質升級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動酒企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形式。
目前,酒旅還比較初級,主要集中在靜態參觀旅遊和特色飲食消費幾個方面,具體對於酒企品牌文化賦能、銷售促進,以及消費者價值服務方面比較弱,而且目前酒旅大多缺少專業人士參與,也沒有專業的人員培訓體制,更是缺少運營工具與平臺,缺乏系統性規劃與落地執行,往往千篇一律,實用價值也不強,酒旅最終淪為擺設,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而新標準的出臺可以推動酒莊的標準化建設,相應的分級也能夠扶持優秀酒莊發展,引導酒莊生態向更高級的形態升級,對於中國酒行業的轉型升級具有積極價值。
以酒莊為代表的酒旅融合還是要朝著專業化、平臺化、娛樂化與體驗化等多方向發展,真正把酒莊體驗做成企業的發展模式,深度挖掘本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地理區位優勢,連結更加廣泛的社會資源,整合酒莊區域內上下游的文旅資源,從而賦能企業的品牌傳播、産品銷售與社群服務等工作,從而提升消費飲酒體驗,促進酒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認真釀酒,才是好酒莊
——歐陽千里(酒類研究專家)
目前來看,自郎酒啟動莊園以來,掀起了國內白酒酒莊的熱潮,而非葡萄酒酒莊帶動了白酒酒莊的發展。
多數酒莊是工商註冊的酒莊有限公司,而非在硬體或軟體上符合《白酒酒莊》的標準。
部分白酒酒莊,僅是名字的更疊,其硬體、軟體並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甚至是為了更名後實現産品的提價。
酒莊也好,酒廠也罷,無論是否能夠滿足《白酒酒莊》標準,只要其認真釀酒、增強服務,就會成為消費者心中的“酒莊”。反觀有些符合《白酒酒莊》標準的酒企,如果不能認真釀酒、增強服務、提升品牌,僅是一張“酒莊牌”,也難以在眾多酒莊中脫穎而出。
歸根結底,打鐵仍需自身硬,恰如拉菲、瑪歌、拉圖等酒莊,消費者先知道的仍然是品牌,而後才是酒莊,所以酒莊于品牌而言,不會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
國內+國外經驗,打造好酒莊
——朱丹蓬(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
從整體去看,中國白酒酒莊存在著很多的亂象,這些亂象包括建設的硬體標準,軟體匹配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欠缺。
目前來説,中國白酒酒莊的建設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與國外的酒莊的品牌沉澱、酒文化傳承,以及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的運營還相差甚遠。
未來,隨著整個酒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把白酒酒莊打造成為一個品牌的窗口,如何形成一個對銷售的賦能,或者説成為一個品牌的積澱,已經成為其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所以,我覺得除了國內一些相應的白酒酒莊標準,我們還可以借助國外的成熟經驗,去完善和夯實我們的酒莊建設。(范小雪)